紅林悟道《金剛經》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講了什麼?紅林主人2017-09-14 15:43:53

《金剛經》第二品 善現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啊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念護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啊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就在如來佛,坐下時,眾弟子中道德與年齡最高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露出右肩(以示不敢背乎於師),右膝跪地(以示不敢左乎道),兩手合掌(以示其皈依),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以示嚴肅)。

凡事講機緣,事的成與敗,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主體內因起做作用,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偶然性是客體外因起作用,就是事物所處的自然與社會因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這個意思。“時”,就是指天時,地利,人和的總彙,祇園法會時,天時為機緣已到,地利為道場莊嚴正和,人和為聽法者皆為大德高僧正合,以上三者都已具備,如來佛祖開始講經。其實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說教式的應試教育”,無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所以我們除了考試可以,其它的都不行,傳統的道德教育已經沒有。機緣一到,講法度化,可收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效果,所以人要經歷人生的洗禮,在苦難中認得真理,就像在沙漠中給極渴的人一瓶水,其實,真理就像是這瓶水,只有在人們真正需要時才顯的那麼重要。佛祖如來很清楚這些,在祇園法會上,他看到了機緣,也知道這些大德高僧對佛法的渴望,更想利用這莊嚴的道場為大家講經說法,因為佛知道,只有這樣講經,大家才能認真虛心的聆聽,發自內心的接受教義。

須菩提,露出右肩(以示不敢背乎於師),右膝跪地(以示不敢左乎道),兩手合掌(以示其皈依),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以示嚴肅)。

這一系列的動作,是“禮”的表現,是須菩提發自內心的對佛尊敬的外在表現。這也是程式,是制度,是規矩。這裡的“禮”不是簡單的禮貌,而是一種皈依的表現。信仰宗教首先在於對導師的認可與尊重,其次對教義的遵守,不懷疑教義的訓道,第三是對組織活動的高度服從,團隊意識極強,對於法會(組織活動)要有一個嚴肅的態度,只有這樣,不論是組織,還是組織裡的個人才會修成正果。這就是“周禮”的作用,周朝八年的歷史就能說明禮制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沒有制度,一切都是短暫不可長久的。即使是“佛”這樣的偉大的聖賢都要靠“組織制度、組織思想、組織程式”來實現佛教的濟世目的。“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這是《韓非子—亡徵》中的一句話,說明法度的重要性。

須菩提的系列動作是一個程式,這很重要,在現代管理中叫“程序正義”。凡事按程式辦理就不出現混亂,也不會產生重大的損失。在現代企業中,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按程度辦事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能否發展壯大的制度因素之一,更是員工職業素養的理念與行為之一。在佛教中地位顯赫的須菩提向佛祖提問都要按程式辦事,何況我等俗人,更要講禮講法,合情合理的辦事。

須菩提向佛祖行禮有先有後,這是一種示範行為,更是悟道的踐行。《大學》中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論述。我想這是儒家“格物致知”的結果。其實這是“時間”的最好解釋,時間只有承載了事物的發展,才能稱之為“時間”。光,是現在人類發現速度最快的物質,就是這樣的速度也有開始到結束的過程,有先後,有順序。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光更快的,那就是我們的思維,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事情,是中國道家所一直追求的結果,也是佛教禪宗修行想到達的境界,這個境界是“道”的境界,在我看來,就是人們探尋世界為什麼運動以及永不停止的原因,是什麼力量推動著個人、社會、自然、宇宙不停的運動,小到粒子、細胞,大到星系宇宙。

我們一直在探尋我們從那裡來,要去那裡,為什麼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我們的認識還不夠,還是有謀種力量在遏制我們“格物”的能力,使我們看不到世界的本質,也找不到宇宙的起點與終點,而這一切都可以透過我們的思維達到。當你修煉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也許你就可能透過自身的思維,在宇宙中“逍遙遊”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古代中國人對自然與宇宙的認識,天地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效法於天地,讓我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是要堅持不懈,二是心胸寬廣。

須菩提行完禮後,說道:“希有,世尊,如來師父,你總是盡心保護眷念著我們這些修智慧與修福業的人,也總是囑咐我們一切。世尊,如果塵世間有善男信女,發了菩提心,要怎樣做,才能是菩提心常住不退呢?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怎麼才能降伏他的心呢?”佛祖回答道:“很好,很好,須菩提,就像你說的那樣,我如來總是盡心保護眷念著你們這些修智慧與修福業的人,也總是囑咐你們一切。你今天要仔細聽好,為你解答這樣的問題,善男信女,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如是常住這個心,就應該如是降伏一切妄念心。”須菩提聽後,連忙答道:“是的,世尊,我很樂意聽你繼續講說。”

這裡要解釋一下“啊(音:鴨)耨(音:洛)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的悟道是心與事要達到“平衡”的境界,也是中國儒家“和”的意思,就是“恰到好處”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最形象的表現就是中國的“太極圖”,一種動態的平衡。修行是為了脫離苦海,而世間的“苦難”就是失去平衡的結果。修行,就是要找到平衡點,讓心態自然擺正,讓事物自然發展,有先的後,有快有慢,凡事辯證的看待。

修智慧者為“菩”,修福業者為“薩”,福慧雙修為“菩薩”。什麼是“智慧”,慧就是尊從上帝,智就是遠離邪惡,這裡的上帝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你的真性,一種順乎於自然的心性。“慧根”就是這種領悟自然之道的能力與天賦。什麼是“福業”,遠離苦難是福,造福大眾是業。所以向佛求財求官求壽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是那樣,就沒有人修行了,直接求佛就可以了,但佛是人,不是神,他給不了你那些,給你的只是一種思想與精神,但你要悟道這種思想與精神,只能透過修行。

如來佛與須菩提之間的問與答,是機緣所致,非隨意之為。在第一分《法會因由》中如來透過自己尋常的穿衣吃飯、洗足敷坐等行為,使的須菩提悟得無往真心的妙用,無處沒有不具實相般若的本體。“無處沒有不具實相般若的本體”在我理解是“自然之法”,她無處不在,無形無影,就像“力量”一樣,你能感覺到她的存在,但你看不到她。你看到的只是蘋果落地,卻沒有看到重力,你看到了媽媽付出,卻沒有看到親情,蘋果落地是“果”,重力是“因”,媽媽的付出是“果”,親情是“因”,沒有重力蘋果不會落地,沒有親情媽媽怎會付出。

須菩提悟到了物質世界以外的東西,也悟到了宇宙產生與運動的原力,就是“上帝創造世界”時的景象,這裡的上帝就是我們現在要尋找的“宇宙從何而來”的答案。須菩提的思維在佛祖的行為引導下,一下就飛躍到了宇宙產生的那一刻,看到了人類的前生、現在、後世。他也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就在師父坐下後,他立刻起身向師父提問。須菩提心裡明白了“宇宙原力與自然規律”的力量,但他無法講明,只能向師父如來提問。

如來佛祖一聽到須菩提的提問,很是高興,連說“善哉,善哉。”意思就是,你提問的好,一是提的問題好,二是說明須菩提的境界已有提高,三是給了佛祖一個機會來為大家講經說法。因為佛祖知道,下面的這些弟子一直跟著自己三十多年了,還不知佛心,沒有悟到佛法的真諦,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只是礙於師父的威嚴或自己的虛榮不好向師父提問,總想找個機會向大家一吐為快,一聽到須菩提的提問,心裡很高興,終於遇到一個知音,一個聰明人,所以連說“善哉,善哉。”

所以說,凡事機緣所在,緣分是天註定的,幸福是自己修來的。

其實,須菩提向如來佛祖提問的兩個問題,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需要問的,更需要解決的問題。須菩提問:如果塵世間有善男信女,發了菩提心,要怎樣做,才能是菩提心常住不退呢?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怎麼才能降伏他的心呢?如果把提問的場景與人物換一下,你就知道佛祖的偉大了。

如果場景是職場培訓會,有一職場精英嚮導師提問道:“導師,如果我們在場的員工,產生了要做一名優秀員工的決心與理念,要怎樣做,才能讓這種決心與理念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有了與優秀員工不相稱的不好想法(妄念)時,怎麼才能降伏他這樣的心呢?

如果場景是夫妻結婚時全家開會,新郎向家裡的長者提問道:“如果我現在發誓要做一名好丈夫好父親的決心與理念,要怎樣做,才能讓這種決心與理念常住不退呢?如果我有了與好丈夫好父親不相稱的不好想法(妄念)時,怎麼才能降伏我這樣的心呢?

以此類推,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問題,伴隨著我們終身。小到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大到人生關鍵的大事,比如好丈夫好父親。現實中,我們的物質與金錢的增長速度遠比我們的思想與靈魂成長的速度要快,當我們面對豐富的物質與巨大的財富時,我們失去了方向,當初“好”的決心與理念退出了我們心裡,違背當初理念的不好的想法(妄念)產生了,思想開始墮落,靈魂不再純潔。當初的舉手宣誓,成了今天伏法的依據,說到要做到。不凡試一下,我決定上班不再遲到,怎麼做才能讓這個決定常住我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想多睡一會遲到就遲到的想法,我該怎麼降伏這樣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