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z山海2019-02-07 21:36:00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童生、生員(秀才、茂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狀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的稱謂。

古代時的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縣府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獲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簡述之。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一、童生,古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讀書到八十歲,成為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也是童生。

二、生員,縣試、府試、院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

(生員,俗稱秀才,又稱茂才;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一)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

(二)增生,增加錄取名額的稱增生;

附生,附加錄取的稱附生;

增生、附生,沒有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自費生。

(三)貢生,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

生員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享有可免除差徭、見官不拜、狀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權待遇。

生員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三、舉人,省級鄉試,三年舉行一次考試,生員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舉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潤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後有人送房、贈銀,可見一斑。

舉人不同於生員,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舉人,相當於現在,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為什麼范進中舉竟然高興的瘋癲了,可以理解了吧!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四、貢士,中央政府禮部主持,於省級鄉試次年舉行的全國考試。

上年各省鄉試錄取的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禮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五、進士,皇帝主持殿試,貢士參加考試,古代科舉最高層次考試,對會試錄取者的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古代被視為出仕為官的正途,引為榮耀,門楣生光,光宗耀祖。

進士,只有狀元高授六品官,相當於現在副司局級、也就是副市地級;其他皆授七品官,出仕為官,起步就是縣處級的啦!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生,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並錄用為領導幹部!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僅供參考。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狄飛驚2019-07-18 13:00:33

科舉制度發源於隋,確立於唐,成熟於宋,巔峰於明清,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等都是科舉考試中常見術語,他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下面以清朝為例,說明上述概念的內涵。

清朝科舉制度分四個等次,四級考試,由低到高分別是:

1,童生試,童生考秀才。

清朝規定,讀書人想要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必須在州、府、縣等官方學校學習,在校學生不管年齡大小,一律被稱為“童生”,童生需在學校就讀並參加童生試,透過童生試入學者被稱為生員,也稱秀才。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有些府、州、縣的生員(秀才)特別優異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把有人才貢獻給皇帝,跟貢士的“貢”表達的同一個意思,上貢、進貢的意思。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也就是說貢生就等於明經,都是一個意思。

2,鄉試,秀才考舉人。

秀才享受減免賦稅勞役優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須參加各省統一組織的鄉試,透過者被稱為舉人。舉人可以做官,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現職務空缺才有可能遞補為官,而且都是品級很低甚至終身沉淪在基層。因為鄉試都是安排在秋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3,會試,舉人考進士。

舉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繼續學習考取進士。會試由禮部組織,就在京城統一進行,各地舉人齊集京師,同臺競技,最後幾家歡喜幾家愁。名落孫山者打道回府,來年再戰,透過會試者,即為進士。因為會試在每年春天舉行,因此被稱為春闈。

4,殿試,進士選三甲。

被錄取的進士還需要皇帝或者授權的知貢舉,對會試錄取的進士進行測試排名,一甲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明清時期,會試合格者統稱貢士,參加殿試後賜出身,方稱進士,但人們長期以來習慣將每會試合格者直接稱為進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謀士說2019-07-12 21:48:23

在隋唐以後,如果要想做官,必須參加科舉考試。取得科舉考試資格之前,必須參加童試。

童試

又分為三個階段(縣試、府試、院試),凡參加考試的人都稱之為“童生”。院試優秀者背稱之為“秀才”又稱之為“生員”。取得秀才資格,可以參加

鄉試。

鄉試中榜者為舉人,第一名稱之為“解元”。舉人可以參加

會試

,會試中榜者稱之為“貢士”,第一名稱之為“會元”。貢生就可以參加

殿試

,凡參加殿試的人都稱之為“進士”,第一名稱之為“狀元”。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

秀才一詞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意思是優秀的人才,明清時期稱之為“生員”。根據清朝最後一名舉人鍾毓龍在《科場回憶錄》中的說法“院試俗稱考秀才,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經過院試,取得入學資格的‘生員’稱之為秀才。無論年齡大小沒有考取秀才之前,都稱之為童生。”院試考中之人,稱之為“秀才”,後來“秀才”成為讀書人的一種代稱。

舉人:

在參加鄉試考中者被稱之為“舉人”,取得舉人資格,可以參加會試,即便是不中也能做官。如果朝廷有空缺,舉人可以成為替補官員。一般是知縣、候補知縣或者教諭等縣級長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即便是還沒有參加會試,就有人為他送去銀子而巴結他,說明他以後會做官,地位顯赫。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進士: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功名。鄉試中榜者稱之為“舉人”,會試中榜者稱之為“貢士”,殿試中榜者稱之為“進士”。進士又分為三甲,一甲分為三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之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一甲及第立刻授予官職,二甲和三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予官職。明清時期官吏主要由舉人和進士充任,中舉之人基本做縣級官員。

狀元:

前面也說了,參加殿試中榜,一甲進士及第,第一名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稱之為“榜樣”,第三名稱之為“探花”。這些人都呆在中央任職,走到這一步的人,絕對是光宗耀祖。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貢生:

朝廷會在個州、府、縣的秀才當中選拔成績優異的人,進入京城的國子監讀書,稱之為“貢生”。明代貢生有四種,即“歲貢(州、府、縣每年或者兩年選1-2名秀才)、選貢(州、府、縣三年或者五年選1名秀才)、恩貢(因為朝廷有喜事而開恩,被選中的秀才)、納貢(用錢買來的秀才資格)”。清朝的時候貢生有六種,其中歲貢和恩貢和明朝一樣。優貢和例貢和明朝的選貢和納貢差不多。另外,還有拔貢和副貢。“拔貢”從各省科舉考試的一二名秀才當中選拔。“副貢”從鄉試落榜的優秀者中選拔。據說,蒲松齡屢試不中,最後憑貢生身份取得了一個“儒學訓導”的官職,負責縣學的校風,只是一個副職。所以,要想做大官,還是要實打實的去考才行。

茂才:

前邊我們也說了,“秀才”一詞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在東漢時期,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於是改“秀才”為“茂才”。所以,“茂才”即是“秀才”的另一種稱呼。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悟兮吾兮2019-02-07 17:55:43

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由低向高進行考取,從最初的秀才(又叫茂才,最初指才之秀者,因忌偉漢劉秀而改名茂才),舉人,進士,榜眼,探花到狀元為最高。

古代科舉是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創於隋朝,釆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古代讀書人首先要考取童生資格以後才能中考秀才,考取了秀才才有功名在身,可免除徭役,繼續學習。

舉人是秀才參加省州考試合格後所取得的資格,古時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考中了舉人才有資格當官,舉人的第一名叫解元。

貢士是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考試資格,考試的前提必須是舉人,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

進士只要透過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考取者稱進士,進士一般由皇帝主持殿試,最終決定名次。

榜眼,探花,狀元是進士中的前三名。在進士榜中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又稱三鼎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古代科舉制度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每一次的進步,都是自己努力的付出。於是便有了金榜題名時,秉燭洞房夜。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農民工歪說古今2019-07-19 18:07:52

提問者所說的這些其實就是科舉考試的層級,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並不是單純一場考試,而是逐級進行、逐級淘汰的一種考試製度。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中國古代,一個讀書人要想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必須有“過五關、斬六將”在多場考試中逐一勝出才行,而不是直接報名參加考試、考完錄取。首先必須參加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全部合格後錄取為生員,分發各地府學、縣學繼續深造。所謂生員即人們常說的秀才,如果沒有取得生員資格,就算你讀一輩子書,也沒有資格參加下一步的鄉試!而所謂茂才是東漢對秀才的一種稱呼,其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帝諱,東漢以後,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後也並不等於就直接擁有了進入鄉試考場的門票!只是擁有了進入府學、縣學深造的資格而已。在府學、縣學學習期間還要進行淘汰考試,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下一步的鄉試。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鄉試雖然是分別在各省舉行,卻屬於國家級考試,有些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樣!參加鄉試的秀才們如果透過考試,就獲得了舉人的身份。不要小看舉人,這是一個質的飛躍!舉人屬於“後備官員”,享受見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納稅等一系列優待政策。除了獲得下一步參加會試的資格以外,舉人還可以直接入仕為官,即俗稱的一榜出身。雖然舉人直接入仕的名額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層官員為主,但畢竟擁有了進入官場的門票。即便不能入仕,舉人們還可以入高官幕府充當幕僚,一旦為高官所賞識,同樣是有著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這樣一種存在。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沒有錄取為舉人的秀才還有一個晉身途徑,那就是副榜補錄,這些沒有過線、但成績還不錯的考生通常會被補錄為副榜貢生。這些副榜貢生沒有舉人直接入仕的資格,而是統一進入國子監繼續深造,學習、考核合格之後才具備和舉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補錄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貢生,諸如恩貢、納貢拔貢等等,主要是選拔途徑不同,貢生資格本身並沒有什麼區別。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貢生是低於舉人的一種特殊身份,貢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下面說一說貢士,舉人如果自認為還有繼續應考進階的能力就可以參加進一步的考試——會試了。會試三年一次,在京師舉行。全國所有應考的舉人都必須進京參加考試,考試合格者就可以獲得貢士身份了。貢士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為官資格了,接下來的殿試僅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額上不進行刪減、淘汰。換言之,中了貢士等於就是中了進士!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接下來的殿試便是由皇帝出面對貢士進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將所有貢士分為三個等級,即所謂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賜進士及第,即人們常說的狀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了。除此之外,又揀選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們常說的傳臚。剩下的則全部劃入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考中進士者也就此邁進官場,接下來就是等待進一步分配工作了。一甲通常直接進入翰林院鍍金,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進行再次選拔,成績較好者進入翰林院鍍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則分發各部院擔任主事等職或者外放擔任知縣等職,總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舉人待遇要好很多!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似乎中了狀元就如同當了高官一般,實際不然,狀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個從六品官職,只比正七品知縣高一級而已,擱現在也就是比縣處級略高,離高官還有很大距離。而且,在中國古代,中狀元僅僅表示你能考試、起點比別人略高而已,接下來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中國古代狀元真正做到宰輔高位的並不多!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庸庸碌碌……可見,能考試並不代表能力強!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一夫822019-02-07 18:20:49

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煬帝楊廣,終於上世紀初的光緒年間(1905年)。科舉制度是中華帝國時代的文官選拔制度,在中國的政治史和文化史方面有著重大意義。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等名稱,是科舉取士過程中各級考生功名的稱謂。

最初的“秀才”,是春秋時期的“俊才”、“英才”,也是讀書人的泛稱,並非科舉功名的範疇。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為避皇帝的名諱,改為“茂才”,直到三國曹魏時期才又改回“秀才”。

隋唐興科舉之初,科舉考試製度還不規範。當時的“秀才”,是唐代名目繁多的常科考試中的一種,如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算科等五十多種。是一種單科考試的名稱,並不是考生功名的名稱。當時秀才科難度最高,敢於報名考試的人很少,大多報名考明經科和進士科。由於秀才科受到冷遇,後來逐漸被取消。

科舉制到了宋、明朝代,才逐漸完善和規範。一是考試時間為三年一科(次),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行;二是考試內容基本固定,主要是《四書》、《五經》及詩詞歌賦,測試考生的歷史經文以及文學知識,到高一級的會試、殿試,則加策論,考察考生的治國為政方略。

科舉鄉試的考場設在各省的省城,時間定在年秋八月,因此也稱“秋闈”。具備資格的考生,一是在校學生,即國子監監生和府、州、縣官學就讀的生員;二是分別透過叫做童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錄取的秀才,也稱為“充場儒士”。如果這其中的特別優秀者,被選入京城的國子監讀書的,就稱為貢生。實際上第一類考生,大多就是貢生。

鄉試考中者就是舉人,具備了到京城參加會試的資格,在宋朝時還不具備做官的資格,只是到明、清兩朝,舉人也具備了充當縣及縣以下低階官員的資格。

科舉的第二級考試是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季二月舉行,因此也稱“春闈”。考場設在京城的禮部(相當於文化教育部),稱“貢院”。會試中榜者稱為貢士,實際上就是進士了。因為錄取的貢士到最後參加皇帝的殿試,已經都是進士,沒有落選者,只是先後排名的區別。進士取一甲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另取二甲、三甲各五名,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餘下的均為進士。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文開石2019-02-08 20:38:48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這幾個稱謂根本不是一類!

秀才、舉人、進士是考試過後的身份,相當於資格。

讀書人參加院試,考上的叫生員也稱秀才。

秀才參加鄉試,考上的叫舉人。

舉人參加會試,考上的叫貢士。

貢士參加殿試,考上的叫進士。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狀元說的是名次。

準確說是貢士參加殿試考試第一名叫狀元。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貢生是一種特批資格。

考過鄉試的秀才中,挑成績或資格優異者送入京師國子監讀書,這個身份的就叫貢生,清代也叫“明經”。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茂才是一種稱謂。

西漢察舉常科叫秀才,到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而改為茂才。

察舉就是優秀的人才特別推薦。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這時候的秀才是一種稱謂,就是單純優秀人才的意思,和科舉時候的秀才不是一個意思。

明清的時候,也把科舉出來的秀才習慣叫茂才。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瀟揚MedIa2019-02-07 17:15:14

是遞進的關係。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茂才即秀才。因避 漢 光武帝名諱,改秀為茂。明 清 時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叫秀才,也沿稱茂才

貢生簡單的說就是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美旅智庫2019-07-18 10:04:01

這個問題不能亂回答,或者籠統回答,網上的,包括問答裡的,看看,知道是那麼回事就行了,但不能作為知識教人,否則會誤人子弟,比如:

一是名詞,時代不同,含義不同。如秀才,在漢代就有,唐代也有,但那時秀才含義是卓越優異的人才,經推薦不考試朝廷直接任命為大員都有可能,而明清科舉的秀才,只是剛起步的代名詞。

二是歷代制度的不同,科舉的內容,程式不同,同一名詞背後含義也就不同。進士到到明清還分等,進士之後還有翰林的歷練,翰林是否,是入軍機的硬體,張之洞入軍機非翰林,自卑的很,進門的方式都不一樣,有規矩,裡面潛規則太多。

總之,講透不易。舉以上說法,只是大意。中國的科舉關聯到各時期文化,官制等,秀才演變一事,即可以成專著。所以,開列的提問,要想講清楚,應該一個時期一個時期講,不是一句話的事。建議不要從網上看,難辯識取捨。看北大,清華等高校專家的專著,啟功有專門的八股文一類的書,可參考。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曉文說財2019-07-13 08:18:19

狀元,榜眼,探花,是你一定不會陌生的三個稱謂。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現代社會也泛指某個學生在某次考試中得了第一名,也指在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甚至是某個範圍內技術領先、成績突出的人或組織。

其實在古代,“狀元”一詞還真大有說道。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那時,“中狀元”稱“大魁天下”或“魁星點鬥”“獨佔鰲頭”,意思是在科舉考試中考取進士第一名,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一個人如果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叫“連中三元”。

“狀元”一詞產生於唐代,狀元一詞要拆開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復始,永珍更新”裡的元,代表首個,或第一;而“狀”字,則與舊時科舉程式有關。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唐代科舉考試是兩級制,先在地方考得“貢生”(相當於後來的“舉人”)資格後,才有資格參加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進一步考取“進士”。

進京考試的“貢生”先要到禮部填寫包括自己身世和近況的個人資料,相當於現在的報考表,名曰“書狀”或者“投狀”。因此,後來考得進士第一名的就是這些“投狀”中的第一名,故稱之為“狀元”,或“狀頭”。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釋出進士榜時,因為皇榜是自上而下掛在牆上,而進士名單則是依照名次自上而下,進士第一名自然在最前面,位於榜首,所以稱之為“榜首”或者“狀元”、“狀頭”。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狀元”在宋代時並非指進士第一名,而是對於“殿試”三甲中“一甲”的統稱,即“進士”前三名均可稱為“狀元”,也就是說宋朝時,每次殿試,“狀元”有三個。只是到明清之際,殿試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自此,“狀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地位也日益特殊(唐朝時,先後有11名狀元后來當了宰相。

宋、明時,狀元一般會被安排到翰林院去做編修,官封六至七品。

清朝時,狀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職,但是卻可以去外面當官,擔任地方上的官員,比如說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另行安排。)

於是,“狀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象徵。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

據史書記載,從唐代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期間歷代王朝有名有姓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武則天時開考)。

其中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則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