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紅塵風雨路三千2018-12-18 16:19:50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1],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8]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裡行,[9]改任監察御史。[10]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汙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11]

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後,包拯根據自己在遼朝的觀察,上疏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14]。此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於慶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17][18]

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遼朝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他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鑑。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后)的父親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為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覆。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乾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覆。數月後,轉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安撫使。同年七月,調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遂改知揚州,又轉知廬州,並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麼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著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他請求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御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權御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蹊田奪牛

嘉祐四年(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許。許久後,包拯才出府任職。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開啟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將碑字磨去。[5]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蹟,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趣觀歷史2019-04-06 10:37:19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因為包拯太深入人心,而人們對包拯的印象又受到影視作品和戲曲的強烈影響。事實上,真實的包拯除了為人正直、善於斷案之外,還是一個眼光獨到、手段果決之人,僅憑一件小事就令西夏人主動投降。此事的來龍去脈,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眾所周知,“杯酒釋兵權”在保證北宋皇帝統治穩固的同時,卻也給大宋帶來了無數弊病。由於北宋長期奉行“重文抑武”政策,皇帝和文官集團百般壓制武將的地位與權力,使得北宋軍力越來越差,武備愈加空虛。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宋仁宗趙禎畫像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在位時,北宋武備不振終於導致了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當時,北宋的西北地區有一個名為党項的遊牧部族,他們世代生活在今天的寧夏地區,彪悍好戰。由於寧夏富產良駒,所以党項人擁有著精銳的騎兵部隊。仁宗年間,党項人首領李元昊看其“寬仁恭儉”好欺負,便悍然起兵造反,不再充當北宋藩屬,而是自立為帝,公開與北宋朝廷決裂,還屢屢出兵侵擾宋朝邊境。

為此,北宋先後出動三路大軍迎擊西夏,史稱“第一次宋夏戰爭”。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三月,西夏大軍攻擊宋朝西北重鎮延州,而延州守將範雍勢單力孤,只得連忙向朝廷求救,宋廷遂派遣大將劉平和石元孫星夜馳援。雙方在延州城外三川口遭遇,經過一番慘烈激戰,宋軍將士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敗”。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好水川古戰場遺址

隨後北宋忍無可忍,便調集重兵,這一次宋仁宗派出了韓琦、范仲淹等名臣趕赴西夏前線,指揮對夏作戰,戰爭進入膠著狀態,但沒過多久,宋軍又於好水川陷入重圍,再度全軍覆沒。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宋夏大戰再起,結果宋軍又在定川寨大敗,這就是北宋歷史上屈辱的“鎮戎三敗”。在三場大戰中,宋軍上下其實都充滿了問題。

宋仁宗面對戰場敗局一籌莫展,但又不能與西夏議和,便向群臣問計,所幸包拯幫助北宋走出了這一困境。很多人只知包拯清正廉明、秉公執法、善於斷案,卻不知包拯為官生涯中更多的時間都在參與北宋軍國大事的決策,斷案成就只是其人生的很少一部分,他不僅是宋仁宗的股肱之臣,還加官為龍圖閣學士。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包拯劇照

眼見北宋在西夏戰場上陷入頹勢,在朝廷群臣一籌莫展之際,包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據《包拯集》記載,包拯曾向宋仁宗獻上一條對付西夏的“絕戶計”。由於西夏擁有眾多天然鹽池,盛產青鹽,而鹽是一種老百姓必備的基本生活物資,日常消耗量巨大,所以西夏就把特產青鹽當為一種出口資源,大量向鄰國販賣,以獲取豐厚利潤,再用以購買西夏緊缺的布匹、糧食、鐵器等資源,鹽業可謂是支撐西夏經濟的“支柱產業”。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青鹽

在包拯看來,既然西夏“財用所出,並仰給於青鹽”,那麼大宋就應該嚴格控制從西夏進口青鹽數量。北宋人口眾多又是西夏青鹽最重要的進口國之一,如果大幅削減甚至禁絕進口西夏青鹽,那西夏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會斷絕,一旦其陷入財政困境,離土崩瓦解之時就不遠了。至於北宋國內,有著山西解州鹽池,產量極為豐厚,足以保證宋朝國內食鹽供應,在此情況下減少禁絕西夏青鹽進口,不僅對北宋國計民生並無多大影響,還會對西夏造成嚴重打擊,所以食鹽這種調料,完全可以成為大宋抗擊西夏的利器。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西夏國主李元昊塑像

聽完包拯的真知灼見後,宋朝君臣如夢方醒,馬上達成共識,開始把控從西夏進口的青鹽數量,並關閉了宋夏雙方邊境的貿易場所“榷場”,禁絕雙邊貿易。不久,西夏果真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西夏國主李元昊雖在戰場上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對包拯所提出的“調料戰術”,卻是束手無策。在西夏國內的強大反對下,李元昊最終選擇退讓,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同北宋朝廷訂立《慶曆和議》,李元昊主動取消帝號,向宋朝俯首稱臣,尊奉宋朝正朔,而宋朝每年賞賜其無數金銀財寶,宋夏雙方間的緊張局勢這才得以緩解,邊境地區也暫時趨於穩定平和。

參考文獻:

《宋史》《包拯集》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MrSunglasses2018-12-18 17:03:43

包拯曾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且先後出任京東、陝西、河北等路轉運使。他因大公無私、不畏權勢、清廉愛民,故素有“包青天”的美譽。

開封府是京城的所在地,許多權貴居住在此,因此被公認是最難治理的的地方。但是包拯任府尹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將該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當時按例,百姓要到開封府告狀須先寫好狀子,然後請府吏把狀子傳遞進去。包拯到任後,就破了這個規矩,大開府門讓百姓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此舉不但容易發現冤屈,也使官吏做不了手腳、不敢欺上瞞下。這個措施執行不久,整個開封府的治安狀況就大大改觀了。

還有一次,開封淹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經過調查,發現許多權貴在河道上築花園、建亭臺,影響流水暢通,於是命令他們限期全部拆除。有個權貴不肯拆,還出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的。包拯詳細檢視後,發現那張地契是偽造的,就立即拆了他的花園,並將此事奏明皇上。沒有多久,大水就退了。

當時有人將他比喻為“黃河清”。一種說法是:以黃河那麼混濁的水都清澈得了,形容他大公無私及辦案鍥而不捨的精神;另一個說法是:要看到包拯的笑臉,比看到黃河的水變清還要難。意思是當時有太多不公不義的事須讓他操心,責任心的驅使才使他難得展現笑容。

包拯為官以“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這段話自勉。像他這種為了百姓和社稷,不畏權貴、鐵面無私的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罕見,難怪千百年來他一直被後人稱頌不衰了。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詩人小草2018-12-18 17:12:15

戲劇、評書等文藝作品曾把宋朝的清官包拯演繹成包青天,說他是從小沒了爹孃,是兄嫂養大的苦孩

其實,歷史上的包拯出身於殷實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親包令儀曾在宋太宗時代任職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二十八歲考中進士,三十六歲那年出任天長縣知縣。

因斷案出名,慶曆元年(1040年),四十歲的包拯調任端州(今屬廣東肇慶)知府,後屢次升遷,先後任職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開封府尹、樞密副使等官職。

包拯在任內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執法嚴格,揚善懲惡,任職開封府尹期間,京師奸佞大為收斂,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是春秋時代楚國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孫,祖父包士通是耕讀為家的平民百姓,父親包令儀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任職刑部侍郎。

包拯有兩個哥哥,大哥包瑩、二哥包穎均過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傳宗接代的獨苗。

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餘年不離開家鄉,父母去世後,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歲才離開家鄉踏上仕途。

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長子包繶[yì],先於父親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輔,不幸夭折。

包拯不忍心看著兒媳崔氏孤苦伶仃過一輩子,就勸她改嫁,但崔氏卻發誓不離開包家:“生為包婦,死為包鬼,誓無它也!”

包拯五十九歲再得一子,即次子包綬,是他的小妾孫氏所生。

可惜這個孩子五歲的時候,六十四歲的老爹就去世了。

包拯臨死前,將小妾孫氏遣回孃家,囑託兒媳崔氏撫養包綬,崔氏對小叔子視若己出,撫養他長大成人,包綬對嫂子“以母禮侍之”,稱呼嫂子為“嫂娘”。

後人把這段歷史移花接木到了包拯身上,以訛傳訛,包拯就被傳言說成是個沒孃的孩子了。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謝峰聊影視2018-12-18 21:08:33

包拯雖然不像戲劇中的那樣斷案入神,但他的正面形象基本上還是準確的。有關包拯的生平就不多說了,這裡給大家介紹三個有關包拯的記載,有助於我們更立體地瞭解包拯這個人。

包拯也不是一個事事鐵面無私的人,有時候還有點護犢子。涇州有士卒因為軍餉總是打折扣不按時發放,先是罵大街,然後就扎堆準備作亂。幸虧此事很快被平息了,但為啥軍餉被剋扣的事還要追查,於是就查到了負責發放涇州軍餉的三司一個官吏身上,調查結果表明這個官吏瀆職,當準備要把這個官吏開除公職的時候,三司負責人包拯出面保護手下,還想讓這個官吏留下來。負責刑院的胡宿嚴厲地對包拯說:“涇州計程車卒雖然有罪,但是該給士卒的就應該給,這個官吏超過85天都不發軍餉,怎麼能說他沒有錯誤呢?你自己不反省自己失察的錯誤,還公然抗拒司法執行,國家的制度因你就要形同虛設了。”《宋史》說:“拯懼,立遣吏。”

包拯有一天請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喝酒,王安石和司馬光都不喜歡喝酒,但司馬光看到老前輩勸他喝酒,不好駁包拯的面子,也就陪著笑臉喝了下去。但是王安石卻堅持不會喝酒,哪怕包拯再三勸他,王安石就是執拗著不喝。包拯最後只好尷尬地打圓場說:“你不喝酒可就體會不到喝酒的快樂了。”

包拯為人節儉,他的衣服,所用的物品,吃的飯菜都和老百姓一樣,但是包拯在北宋那個文人天堂的時代,雖然清廉但並不清貧。根據宋代的公務員薪資福利制度,以他做過的龍圖閣直學士計算,每年現金工資是1600多貫,即160萬錢,《東京夢華錄》記載,在首都飯館,一盤菜最高不超過15錢,也就是說包拯每天點10個不錯的菜吃,一年的工資可以讓他吃到30年以後。更別說他還有實物工資,招待費,種類繁多的補助、補貼、福利等,總價值遠遠超過他的現金工資。所以,包拯並不像影視作品描繪的那樣清苦不堪。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大提琴深2018-12-19 18:24:24

有人喜歡包老爺肯定有人<咒罵>包青天呵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