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書?圓拙2019-09-03 10:14:10

《壇經》:禪的直指,禪的秘藏

從《壇經》記載,祖師有三大悟。

最初聽到《金剛經》,就有了悟處。

二次,就是有名的:菩提本無樹……

第3次,於忍和尚袈裟底下徹悟,連說五個何期。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次是連貫的。

但是我們通常都注意到第2次。

缺少第1次,我們用自己的意思來分別,就不能真正知道里面的奧妙。因為第1次找到的下手用功的地方。

第3次為什麼能夠成為大澈悟呢?這裡面就有奧妙。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想入這個門,必須注重第1次。我們找到正確用工的方法,才可能大悟丶澈悟。

對於悟入者,小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初學者就非常重要。

有了正確的用工方法,祖師就會不斷提提示,要透澈末後。所以有的地方會有這樣的門篇:大澈堂。

從《壇經》初品,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神奇,也很神妙。但是我們從能大師,教授理法可以看出:一行三昧,般若三昧,一相三昧,唯心之旨,定慧之法,三科,三十六對,都是有規律可循,一點也不神秘。

給我們後代人造成神秘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宗風施設造成,這是啟發性的教授特性造成的。

我們找到準確用工的方法,就知:道在平常之中。基於這種平常,顯現智慧的妙用。

《壇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書?

看了這樣的文字,你還是不會悟。為什麼呀?在經中佛說的很明白:緣心聽法。你是在用分別心在聽法。

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求安禪之下手用功夫。

最初一念下手用功就要離念。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六七因中轉,就是指的這個地方。有了這種基礎,無分別智就會產生。

你有了這種基礎來聽法,就離開了緣心分別,在中華的歷史上,見花悟道,讀經悟道,因聲悟道,因香臭悟道,這樣的人很多很多。

那麼今天的人為什麼不能悟道呢?不是的,今天的人同樣的能悟。悟道才能修道。你自己有建立好了這種基礎就會遇到這樣的人。

《壇經》: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這是觀照心意識產生智慧的微妙方法。再初下手的時候,在最初一念觀照的因地,就要轉六識和七識,不知道這個奧妙,智慧無有得開。五識與八識同功,同緣現量境,如果遇善知識指點,大圓鏡智就會開啟,基於這個層次,就可以如鏡一樣照了萬法。這是入道之境。入什麼道?入真如門。

在現代人看來,這是一個傳說。其實不然,這個法門的傳承還在。在這個時代大有用武之地。

西方人的思維,他善於運用邏輯的方法。但是佛法的法門中,非常強調不二智觀。

世間的萬物都是兩遍相對立,對於這個兩邊的觀察,東西方文化他有不同之處。於是西方人的思維,處處二元對立的,在中國的文化中,用太極圖表示。

在這裡面有沒有的邏輯?有,古代人沒有道邏輯思維一說,但是不妨邏輯一香,再在邏輯得當初離念。

應該明瞭,邏輯思維是直線性思維,無法運用直覺來立體覺照。

離念就是離開六識、七識。那麼是不是不用6識呢?,不是的,離念就是轉識成智的用功方法,離開兩邊就能顯妙明真性,離開兩邊,念念相離就是般若觀行,本來清淨就是解脫,於當處的事物照了剛法法性空。這種方法古祖曰:三德秘藏。

《壇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書?

壇經中有36對,用自性般若觀察就是36對不二法門。

那36對法?

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有與無對,有為與無為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長與短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有漏與無漏對,慈與毒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體與用對有十九對,性與相對有十二對,外境無情有五對,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六祖談三十六對法的目的是什麼?

從無情到有情,從有情之有善惡雜染到染盡無染之三身。

故先說世間無情之法,再說有情的語言名相與事物對照認知,再說善惡染淨對照而直至於法、報、化三身一體。

祖說明這種智慧的成就能夠通達一切法。

這部經典奧妙很多。

禪教不二,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一切法都不離現前一念之心, 所以有:剖塵出經之說。

怎麼來剖?科學家可以造儀器剖,我們坐禪,不用造儀器怎麼來剖塵?

古人說:離念即真,離於兩邊,當處湛然,圓湛虛凝道體也。下手的方法,必須合乎祖師提撕的心法,你就會悟到三 藏十二部本來具足的奧秘,這個時候你開啟經典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這個時候你也會明白,《壇經》所說唯心之旨,是祖師門所施設之關,是佛說一乘了義之秘,而不是討 論的淨土之有無。不了禪宗禪教不二的奧妙,祖師之門如何能 開啟?祖師之門無門為門,心外求法,強行分別,這樣學習的 經典很難入門,古祖斥為:入海算沙欲何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