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之後,察舉賢能制度化最終葬送了漢朝江山?花千樹下侃歷史2019-03-21 23:08:07

漢朝官吏的選拔制度叫做察舉徵辟制。即自下而上的推薦人才去當官。察舉推薦注重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即“孝”和“廉”,也就是你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名聲。但你到底孝順不孝順,廉潔還是不廉潔得由別人說的算。但別人這種生物,卻是最不靠譜,最喜怒無常,最主觀臆斷,最不講道理,最七情多變六慾橫流的一種生物。那麼要想讓他們乖乖的或真誠或違心的說你好話,除了利益和家庭背景勢力外,就應該沒有別的更準稱、更靠譜、更穩妥的東西了。所以貴族公卿上流階層所享有的特權此刻便開始發揮作用了,他們動用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高貴典雅的請託行賄,將家族成員不論蠢廢全部納入官僚體系,社會上甚至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尤其東漢中後期的察舉制已完全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而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人才選拔和吏治清明,底層人民徹底失去了上升通道。當時有民謠唱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意思是說舉薦這個人當秀才,他卻連字都不認識。推薦這個人做孝廉,他卻跟父親不住在一塊兒,不贍養父母。

再看徵辟何解?徵辟的前提也是你這個人要有極高的社會風評,要聲名顯赫,名揚天下。然後皇上知道你了,把你調到京城當官就是“徵”,丞相、郡守知道你了,把你調到他那裡當官就是“闢”。有一個故事叫“馬前潑水”,說的是西漢讀書人朱買臣年輕時沒有工作,只會讀書,她的妻子認為他還不如一個殺豬的屠夫能賺錢,在二人又一次因為買不起米吵架後,妻子做出了衝動的離婚決定,改嫁她夢寐以求的殺豬屠夫,這樣終於可以天天有肉吃了。

朱買臣被休的八卦新聞很快傳到了某名士耳中,這人被朱買臣苦學的精神感動,舉薦他做了官。不久後,皇帝也聽說了朱買臣的事情,頗受感動的提拔他做了郡守衣錦還鄉。他媳婦知道後眼睛都綠了,馬上去找朱買臣要求復婚,說沒有我休你,給你賺得了好名聲,你這個死讀書的木魚腦袋哪有今天!你應該感激我才是。朱買臣嘿嘿一笑,拿起一盆水潑在了地上,淡淡的說道“你將這些水一滴不差的收回盆中,我就和你復婚。不然,哪涼快哪待著去。”這也是成語覆水難收的出處,意味夫妻感情破裂,再也無法挽回。該女後氣絕。

像朱買臣這種及特殊的為官例子太少了,不知道他哪輩子拯救了銀河系,所以才讓皇帝知道。大多數的底層貧苦書生一輩子都是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訕笑聲。

所以在漢朝要想當官,必須有好的名聲,要有人推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