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候塞雷的歷史手札2020-06-04 15:47:42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第一:安撫功臣,穩定社會。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採取分封制通常是在立國初期,天下剛剛平定,統治者手下有一大批跟著他征戰四方的功臣。功臣願意跟著他玩命,早期可能是出於兄弟情義之類的感性活動,但到後來無非就是圖個升官發財榮華富貴。

而這批功臣在常年征戰中積累了不少聲望,在軍中有大量擁躉,說是一呼百應也毫不誇張,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統治者必須好好處理這批人,以免爆發戰亂導致天下再次大亂。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第二:穩定邊疆。

中國古代各大王朝的主要戰爭往往圍繞中原地區展開,而邊疆地區相對來說便會疏於防範,因此很容易就遭受來自少數民族政權的侵襲。

因此在新王朝建立之後,通常都會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進行防範和打擊。明朝朱元璋立國之後,分封朱棣到北方,沐英到雲南,就是為了穩定邊疆。

第三: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受到分封的功臣、同姓諸侯王與統治者往往關係親密,他們更多忠誠於統治者,分封到地方上之後統治者就可以透過他們加強對地方上的控制。

西周分封天下,就是為了加強對天下的統治;劉邦分封大批同姓諸侯王,同樣也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打擊六國殘餘勢力等敵對勢力。

另外這些人也可以反過來維護統治者及其後代的統治。漢朝呂氏作亂之時,全靠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才沒有讓漢朝天下姓了呂。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不過分封制並非萬金油,

隨著初代分封諸侯王的去世,後世子孫與中央統治者的關係就沒有那麼融洽了,這就導致地方和中央的關係開始惡化。中央開始削藩,而地方則趁機興起作亂,最明顯的便是“七王之亂”和“靖難之役”。

而當中央開始衰落的時候,中央與地方的衝突尤為明顯。當初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趁機崛起逐鹿中原,造成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之後中央式微,地方節度使藉助清剿安史之亂的機會趁機崛起;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早期的分封制是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但隨著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的不斷加強,分封制反而成為了統治者最大的阻。因此在後來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我們很少會看到分封制,不過這並不代表分封制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封疆大吏的形式繼續存在。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不想長大的陳同學2020-06-02 12:46:49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儒家思想除了仁之外還有一個禮字。什麼禮呢?沒錯,周禮。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兩個互為表裡,不可或缺的理論制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中國人都是生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子之下。什麼?你說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沒錯,但是,不要忘了,秦之後的歷代王朝都是郡國並行制,除了中央政府之外,還有王爺,一些朝代王爺還有封地,例如漢朝和明朝。另外,一個基本的東西一直伴隨著儒家思想流傳到了今天,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為什麼小三和小三的孩子被人鄙視,沒有地位,也往往沒有繼承權?(當然到了法院能夠證明是男方的親生孩子還有可以得到一點權利的,但往往沒有嫡子得到的多。)除了被認為破壞家庭之外,兩千多年的嫡長子繼承製早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為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回孃家都有限制,而且沒有繼承權(在農村,現在城裡很少這樣了)還是宗法制作怪,男性才是宗法制的主角。(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哦,知乎的女性同胞不要見怪)之所以重男輕女,也都可以從宗法制和分封制中找到原因。可以這樣說,近到你過年回家後遠房的某個親戚的稱呼,遠到家庭財產的繼承分配,幾乎都和宗法制與分封制有關。都能從中找到源頭。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鎮南軍節度使2020-06-02 00:16:48

分封制一般被認為是消極,然而我們很多時候忽略了它積極的一面。

首先要看到,為什麼西周年間搞分封制?(除了分封功臣這個原因之外)

因為

周天子

無法控制距京城一定距離之外的地區,所以不得不採取這種方法來實現對遙遠地區的掌控。尤其是使那些蠻夷之地轉變為禮樂之邦是西周初年各諸侯的主要任務和歷史責任!

只是隨著諸侯的不斷崛起和蠻夷之地的改造成功,諸侯掌握了比周天子更具有潛力的地區和更加富饒的人口,這才使得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不如諸侯了。

事實上,西周初年周天子是控制著絕對優勢的地區,掌握著整個中原最富饒的地方。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分封制作用的凸顯,才使得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諸侯之間你爭我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可是細細一想,當初

秦國

那地方根本就是西戎的聚集地不是嗎?

楚國

所在地也絕對不如黃河流域那麼發達!

燕國

所在地那就更加是孤寒之地無人問津了。

至於吳越等國,那簡直是荒涼的不能再荒涼的地方了!

如若不是分封制,使得各諸侯擁有自己的地盤,他們恐怕也沒有那麼強的動力和慾望來改造自己的領地不是嗎?而這些地方變成禮樂之邦還不知道會花多長時間呢?

所以明朝的

藩王分封

最大的問題就是全部聚集於內地地區,這是很不可取。如果能夠將老朱家這幫皇子皇孫儘量向邊疆發配和分封,儘量向少數民族聚集地發配,明代的藩王制度也許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靜一號普洱茶2020-06-02 21:55:43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春秋戰國時,適應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逐漸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統一全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王朝。此後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質不完全相同。

分封制正式起源於何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分封制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根據《史記》記載,黃帝時代,“諸侯鹹來賓從”、“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時期不斷髮展,到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頂峰。柳翼謀謂:“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即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古代中國的“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後裔,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等等,統治封地的君主被稱為“諸侯”、“藩王”等等。

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

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

③隨從作戰;

④交納貢賦;

⑤朝覲述職的義務。

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統,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初又兼採之,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封國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徵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魏晉以後,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制,其性質不全相同。

分封制的命名

張豈之認為:“西周的分封制稱為封建,即封邦建國。

兩極世界理論認為,戰國秦漢時期,關中是士族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原始部落政治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制經濟形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關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奴隸制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時期,關中是自耕農政治經濟形態,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

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國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滅亡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的變革;公元745年突厥滅亡直到近代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到封建農奴制的變革。

阿拉伯帝國時期及其之後王朝的政治形態是相對統一的封建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是農奴制。

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形態是分散計程車族制,經濟形態是農奴制。

古代帝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割槽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透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

”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定義:古代皇帝或國王分封諸侯的制度。被封諸侯有自己的領地,在諸侯領地內皇帝或國王並沒有直接的權力。 ”分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即相當於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即現代意義上的聯邦的基礎。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努力維持穩定局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鬥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中國歷史上自三國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個時期國家行政區劃管理上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體;各個朝代政權穩定以後,封國與侯國實際成了行政區劃體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軍閥割據政權,大多數情況下,要領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如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的楚國之國王馬殷,儘管於907年建國,仍舊於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後唐冊封為”楚王“。

周朝初期,由於滅商以及東征的勝利,周統治者開始分封諸侯。受封的主要為同姓子弟,不過也有異姓功臣。利用冊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賜給受封的諸侯,叫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諸侯有權管理封地內的居民,有權將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給自己的親族,叫他們作諸侯的卿大夫。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應該定期進行朝貢,還應該隨時準備率領自己的武士和軍隊,接受周天子的調遣。而且,再分封中,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佔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等級制度,是周朝社會的基本結構。秦朝以後雖然主要實行的是郡縣制,不過,分封制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著。

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

結果影響

積極影響:

1。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後來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併弱國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透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範圍,並逐步構織出全國的交通網路。

消極影響:

1。西周後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併小國,同姓國也彼此戰爭,周天子都管不著,戰國末年,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大權。

2。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不過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透過這種”分封制“周天子與諸侯關係是一層接一層的。

作用

1。透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路,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2。透過分封,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

3。透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後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特點

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權、行政權和軍權,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分封物件多元化,同姓親族是主體。

分佈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同姓親族分佈在戰略要地和富庶地區。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新莽傳奇2020-06-02 19:50:22

您好,很高興分享觀點。在秦以前的分封制是有好處的。在生產力不高的時候,分封制可以比較均衡各地的發展,人口不集中在一些大城市裡。既疏解了大城市的壓力,也有助於國家其他地區有勞動力從事生產。

隨著生產力,主要是農耕器具的不斷改進,提高了土地大生產效率,分封制就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經濟發展了,中央的控制力會減弱。漢初的分封制與明初的分封制最終都出現了地方對抗中央的叛亂。所以,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郡縣制的優勢就強於分封制。郡縣制有利於中央集權來治理國家。

分封制的第一代諸侯王與中央政府的血緣關係很緊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會越來越淡。那時候就只剩族譜上的長幼排序。地方諸侯王實力膨脹後,野心就跟著膨脹。地方與中央的衝突就會加劇。

所以說秦建立以後,分封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了。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半瓢清泉2020-06-02 13:32:46

周王朝的分封制透過血緣姻親關係擴大了“中國諸夏”文化影響力,促進了華夏民族的統一。

講到分封制,就應該想到宗法制。分封制屬於一種包括土地和人口在內的財富分配製度;宗法制則是一種以血緣遠近別親疏,明確和維繫貴族等級關係的制度。兩者密切相連、渾然一體,不僅作用於中國歷史尤其是西周整個政治、經濟制度,其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的重要影響亦不容忽視。

分封制的頂峰當在西周時期,是周公姬旦完善確立的,出生就被宗法制打上了深深的血緣關係烙印,

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多為姬姓同族。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荀子·儒效》載:周初“

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而天下不稱為偏焉”。

而對異姓諸侯,周統治者是極力透過聯姻的方式將其納入龐大的宗法體系內

,王國維曾說:

“異姓之國,非宗法之所能統者,以婚媾甥舅之誼通之。於是天下之國,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諸國之間,亦皆有兄弟甥舅之親,周人一統之策實存於是。

而這種血緣姻親關係可以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增強了周王朝與諸侯國的聯絡。同時,宗親分封在外,一是逐步蠶食舊商的附屬國,擴大周王朝的勢力範圍,二是把周王朝的文化禮儀傳播到更遠地帶,可以說“中國”的概念更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漸變大,逐漸統一。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麥安梅影視2020-06-03 21:13:47

歷史影響:

1。周王室延續接近800年之久:

一方面,是地方封國的成長剝奪了西周國家的活力和資源,另一方面,同樣也是地方封國的成長儲存了一個周人的世界與長期延續的王室。西周國家本身就是一個矛盾——一個無可避免會將其帶向悲慘結局的矛盾。

雖然周朝的政制架構中存有這個矛盾,並且周王室在後期被架空,權威所剩無幾。但是,它堅強的延續瞭如此之久,而改革郡縣制的秦朝——

企圖用紀律嚴明的官僚機構來替換血緣紐帶為基礎的政府

,卻在建國15年之後夭亡。不得不說這個分封制度給了周王朝如此強大的穩定性以及生命力。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西周分封形勢圖

2。分封制度對後世政治制度的巨大影響:

西周體制的光明一面:當西周王朝滅亡了之後,而周王室因為地方諸侯的援助和奉祀又延續了五百年,

雖然有時候周王朝的權威被地方諸侯挑戰,但是這些地方諸侯仍然將周王的支援至少是承認視為自己統治合法性的依據和來源。

而當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時,秦帝國幾乎可以說是一夜消亡,沒有人想幫助秦國擺脫困境,

因為除了業已癱瘓的官僚體制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把他們與皇室連線在一起。

而漢朝在吸取了教訓之後,將分封和郡縣制結合起來,在出現了七王之亂之後,漢武帝的“推恩令”將地方諸侯王國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達到系統削減諸侯實力的效果,諸侯王成為了“沒有王國的王”。

這種“沒有王國的王”幾乎成為了後代中國每一個王朝帝國的結構規範。它不但滿足了加強帝國官僚政治統治的需要,同時又建立了貫穿了帝國的血緣紐帶。透過封賜皇室親屬比所有的官吏都要高的諸侯王地位,一個上等特權階級由此誕生,這個階級又反過來保障了皇室家族的統治地位。

有了西周這一課,中國的帝國結構始終不同於古羅馬。古羅馬毫不間斷的持續了好幾個世紀,但羅馬的皇權卻頻繁地從一家轉入另一家。

而這種官僚政治與血緣政治平衡的達成是一個,始於西周的漫長曆史過程的結果,並且吸取了西周的歷史經驗和價值。李峰教授認為:漢代以後,很少有王朝是因為不斷增長的地方主義而走向衰落的(唐朝除外。相反,地方勢力的膨脹通常是王朝衰落的結果。

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禮樂宗法的產生與分封制度有很大關係。

分封制下,對於周天子與諸侯王大宗小宗的劃分,以及中後期逐漸出現並且固定下來的嚴格的禮樂制度是分封這一制度的鞏固以及表現。即“為了實際需要而發展的分封方式,會逐漸制度化而衍生春秋時代分明可見的貴族禮儀。”

4。族群衍裂以組成新族群(這個略高階)

許倬(zhuo第二聲)雲先生認為在分封制開始發展的時候,

諸侯封建的“封人”的性格強於“封土”的性格

,諸侯的地著性還不夠強。他拿出周初各國每多遷移作為理由之一,認為分封制周初不必地著於某一地點,而是以人群為本體的性格。並且這些“被封之人”在向更遠的地方遷移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的時候,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住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治階級。原住民成了“野人”。

周人在北方的優勢,雖然是征服,但卻不應該當作異民族之間的征服與被征服,而是大文化圈內族群間關係的重組合。

分封制度在這一層意義下,是統治族群與各地土著族群的重疊關係。

分封制度從某種意義上是人口的再編組,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領了不同的人群

。周王室透過賜姓、命氏來進行族群衍裂重組——新封的建國,因其與原居民的糅合,而成為地緣性的政治單位,遂逐漸演變為春秋的列國制度。

我的理解是:

在周朝各諸侯這一高層貴族階層,血緣關係大於分封之後的地緣的區分和獨立,從而連線成這一種維繫統治的血緣紐帶。而在下層百姓族群之中,原本的血緣族群經過了重組,變為一種地緣式的族群。

5。華夏共同體的形成

在西周滅亡的數世紀中,“華夏”這一觀念為代表的文化自我意識在興起。簡單的說,在西周的金文紀錄中已經有“戎”“夷”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與“戎”這種對立更加明顯,無論“華夏”各國之間關係多麼敵對,他們未稱呼對方為“戎”。

西周滅亡之後的戎人大規模地遷入周人世界之時,出現了一種將“華”“夏”地概念作為一種團結本土中原住過抵抗共同敵人的政治意識形態。

在西周統治的274年內,西周國家在一種一元化的貴族文化引導下,逐漸給周人世界帶來一種文化和種族同一體的意識。

日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並且在歷史程序中吸納了更多的人群。

而西周時期分封制這一種血緣關係紐帶是一種新的文化身份“華夏”形成的重要因素。

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在《宅茲中國》之中,認為中華民族在宋代就已經形成,宋代中國已經是個民族國家了。西方那種近代才出現的政治民族和民族國家的概念是不能套用在中國上的,而西周遺留下來的華夏認同我認為就類似於霍布斯鮑姆在《民族與民族主義》中說到的“民族主義原型”吧,而我們也應該為中國這樣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和文化認同而感到驕傲。

6。文化交流

在這個觀點上有程度上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分封后的各國依然是在發展自己所在

文化區域

的文化,為自己所在地域的政權合法性構築自己的歷史傳說,文化並沒有達到很深程度的交流與融合(

許倬雲:《西周史(增補二版)》

)。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西周的很多文化和觀念都在分封制度的影響下被傳播到了各地,包括漢字文化圈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擴大,以及各種墓葬制度的應用都被許多的地區所使用承認。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社會遺址圖)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倔老頭00222020-06-01 18:56:33

四分五裂,不能統一!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趙翀12020-06-02 21:53:14

分封制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影響?蓮連有餘52020-06-01 17:01:27

造成戰爭局面和破壞生力,以及奠定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