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海闊天空黑影2020-02-13 13:51:51

一: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太多,各個諸侯國地盤太小,估計有現在一個縣那麼大的國家就算大國了,很難反叛朝廷。劉邦分封的諸侯國有一個省那麼大,實力強大,幾個諸侯聯合就容易造反。

二:周朝用周禮約束中國,管用了幾百年,後來禮崩樂壞,諸侯兼併。劉邦那些子孫做不到那一點。

三:分封制不僅是分封諸侯國,諸侯國內部還會進一步分封,層層分封下來,諸侯能控制的也有限,周天子權力不大,諸侯也是小型周天子,權力也不大。而漢朝分封恐怕只是分封了諸侯一級,並未讓諸侯在往下分封,所以漢朝天子是是皇帝,有實權,諸侯是小皇帝,也有實權。

四:周天子幾乎沒有大規模削藩,幾代周室都是不斷在分封諸侯國,而漢景帝不但殺了吳世子,還要削他們的地,想辦法減小他們的權,是中央故意挑事,逼得諸侯王造反。

五:分封制是周制定的,周朝後期已經不管用了,漢朝第二次用當然效果肯定不如以前。規矩一旦破了,就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就如男女關係,第一次是很難的,第二次就容易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遙望燕園2018-08-18 11:25:40

中學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秦王嬴政奮六世餘烈,東征西討,消滅了東方六國,統一天下,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從此,中國歷史正式告別分封制,正式進入郡縣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所謂分封制,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是封土建國的意思。

天子拿過地圖,在某一塊土地上畫個圈,跟某某子弟或功臣說,從此,這塊土地就是你的了,你就是這塊土地的王,你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組建自己的軍隊和政府,在這塊土地上收稅。

從此,這塊土地就成了某某子弟或某某功臣家族的,父死子繼,世代相傳。

這就是分封制。

而所謂的郡縣制,就是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劃為郡,郡下又劃為縣

所有土地理論上都歸天子所有,天子在整片土地上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每個郡、每個縣又建立各自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管郡政府,郡政府管縣政府,縣政府再透過基層官吏官吏縣內的所有百姓和土地。

這就是郡縣制,郡縣制的地方行政長官不同於封建制的國王,他只有治權,沒有主權,更不能世代相傳——因為他是由國家統一任命的,有任期,但總任期不固定,他有可能高升,也有可能被貶謫,還有可能退休。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但是,歷史教科書沒告訴我們的是,雖然漢承秦制,但漢高祖並沒有全盤繼承秦始皇的政治遺產,而是在秦始皇所創立的政治制度上做了一些調整,最明顯的,西漢初期沒有完全複製秦始皇的郡縣制。

漢高祖劉邦在西楚霸王咸陽分封的既定整治成果和楚漢相爭結束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行了「郡國制」的政治模式,所謂郡國制,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雜糅的產物,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漢政府管轄的範圍內,實行郡縣制,在向天子稱臣的各諸侯所管轄的範圍內,實行分封制。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漢高祖劉邦搞的還是分封制,燕、梁、楚、淮南、長沙諸諸侯王,不過是給漢高祖劉邦上了個皇帝的尊號,承認劉邦天下共主的身份而已。

這一段歷史表明,從西楚霸王咸陽分封開始,封建制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短暫的回潮,一般認為,這一回潮持續到漢武帝時。

這似乎印證了我們中學課本上的知識,歷史總是螺旋的前進。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但是,在封建制短暫回潮的這一段時間內,便是接連不斷的諸侯造反,先是漢王劉邦造霸王項羽的反,後是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造漢高帝劉邦的反,後是齊王劉襄等造漢後少帝劉弘的反,最後是楚王劉濞等造漢景帝劉啟的反。

而同樣實行分封制的夏、商、周,都是發展了幾百年後才有諸侯造反,為什麼明明都是分封制,卻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三方面的原因。

①夏商周時,人口有限,全民的生產力有限,人們在原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就能過得很好了,各諸侯既沒有向外擴張的慾望,也沒有向外擴張的能力,所以那時很少有諸侯造反。

但從春秋開始,人口不斷地爭奪,生產力取得極大的進步,各諸侯有了向外擴張的慾望和能力,諸侯間的相互攻伐也就成了常態,所謂春秋無義戰,說的便是從春秋開始,戰爭已經談不上「義」了,就是對土地和人口的爭奪,城頭變幻大王旗,變得極為正常。

當歷史的車輪滾到秦王嬴政登基的時候,眾多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了,天下歸於一統是必然的,只有天下一統,才能徹底遏制諸侯王繼續攻伐的慾望,只有天下一統,才能在理論上使人民免於戰爭的苦楚。

而秦始皇不過是那個摘桃子的人而已。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②秦始皇和秦二世執政時期,國家並未如預料的那般,減輕人們的負擔,人們依舊要像戰時一樣,不斷地付出,甚至由自由人淪為刑徒,人們再也受不了這種苦楚了。

秦始皇死後,這位曾經了統一了六國極度權威的帝王歸為塵土,政府內原本唯秦始皇命是從的大員逐漸掌握話語權,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執行力下降,原本被打壓的東方六國百姓和野心家也趁此機會揭竿而起,秦二世胡亥又是一個典型的昏君,於是,大秦亡了。

秦亡於項羽和劉邦所代表的楚軍,也亡於陳勝、武臣、魏咎、田儋、趙歇等各諸侯四處點起的烽煙,更亡於秦帝國治下的百姓對秦政的憤怒。

因為武力的不濟,項羽只能在咸陽主持分封,而不能稱帝;主持分封時,項羽把自己可以自主處置的秦楚兩地皆一分為四,秦地分給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楚地分給項羽自己、英布、吳芮、共敖,而項羽和劉邦的老領導楚懷王熊心,則被遙尊為義帝,有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身份。

其實,只要我們稍稍仔細地看項羽的分封,就能發現,項羽的分封其實是在給各諸侯埋雷,項羽要的並不是一個平衡穩定的政治形態,而是一個隨時會不斷起火的天下大勢,項羽要在當滅火隊長的同時,逐步地兼併天下,最後成為秦始皇那樣的帝王。

「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當年可不是隨便說說就算了的。

隨時會起火的天下大勢也確實如項羽所料,但項羽料到了開頭,沒料到結局,沒料到局面會徹底失控,在失控的局勢下脫穎而出的,竟然是漢王劉邦。

劉邦於垓下擊敗項羽後,被諸侯推舉為皇帝,而後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的造反,不過是秦末諸侯混戰的延續罷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③劉姓諸王意識到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固後,不會坐以待斃,必會奮起反擊,這便是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

但其實,在七國之亂前由齊王劉襄主導的誅諸呂,雖被漢文帝、周勃君臣給予了正面肯定,但實際上,也是一種造反。

呂后死後,呂后時期遭受打壓的劉姓諸王意識到,雖然自己也姓劉,但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固,自己隨時可能被調離封地(梁王、淮陽王),隨時會被削去部分封地(齊王),自己隨時會絕嗣(燕王),當他們被打壓後,呂家和惠帝的兒子就會過來填補這些空白,他們不但不能坐以待斃,還要發起最猛烈的反擊,一舉拿下最高的權力,主導天下大勢。

這其中,齊王劉襄做的準備充足,也差點就成功了。

可惜,當年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害怕劉襄登上皇位後秋後算賬,把呂后打為負面人物後,他們也會被打成附逆之臣,他們的爵位、前途都將不保,因此,以周勃、陳平、灌嬰為代表的老臣迎立了皇四子代王劉恆為帝,功臣和皇子達成政治同盟,僅在軍事上短暫佔優的劉襄也不得不妥協,回到封地齊地繼續做自己的齊王。

在這裡,我們看到,劉姓諸王之所以要反,是因為怕,怕失去,所以主動出擊,這跟春秋、秦末的諸侯戰爭都不一樣,春秋和秦末的諸侯之所以要打,是因為想要更多。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參考資料:《史記·周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孝景本紀》、《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史記·黥布列傳》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歷史微探索2019-05-07 21:25:02

之所以說,同樣是分封的周朝和漢朝,一個能夠安穩持續四百多年,才出現內亂,一個卻只堅持數十年就開始作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的時代性質不同了,這才是他們最根本最核心的區別,那麼他們的時代性質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了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首先,周武王姬發建立起的周王朝,他雖然說是王朝,但是主體還是以部落首領形式的一種鬆散聯盟罷了,當然他的這種聯盟相對於之前的商朝,更多了一層血緣紐帶來維繫,但是本質上他們還是以一種聯盟共主的模式存在,而之所以這種並不牢固的聯合能夠持續很久,是因為在那個時期,部落氏族的實力還不是很強,無法依靠單個實力進行絕對的一統,並且這種形式的聯合普遍為人所接受,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且在那時候這種分封還算得上是一種先進的制度,但是隨著個體部落,諸侯的實力不斷地兼併,強大,自然周代商,其餘諸侯代周,而隨著這種思想的盛行,也促使諸侯勢力更加的膨脹,壯大,當單個實力足以強大到一統的時候,自然人的思想就會發生轉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還算先進的分封制已經成為一種落後的代表,尤其是在秦始皇一統之後推出的更加先進,更符合統治者心理的郡縣制之後,分封制就完全成為了過去,這也是後來無論是項羽的分封,還是劉邦的分封都無法長久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當統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之後,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就再也無法接受這種國中之國的分封制度,在更為直接有效的郡縣制度面前,分封無疑是一根橫亙在帝王心中的一根刺,不除不快,所以說,原本的分封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相互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只要你名義上聽我的,時常供奉,必要時出兵維護我就可以了,而到了漢朝分封則是,我不放心你,你也防備著我,你一心想要費除掉我,我也想要不破不立,拼死一搏,自然這種分封是得不到長久的,而且也是為時代所廢棄了。

所以說,二者出現不同的主要原因還是時代不同了,原本先進優秀的制度但他並不是就適合後面的發展,畢竟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進步發展的,總有更新更好的東西來替代之前的東西,而一位的復古,最終的結果就是被現實無情的鞭撻,畢竟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走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風塵講歷史2019-05-02 19:57:30

周朝的分封制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認為是比較完美的制度。但其實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周朝自身實力不強,無法靠自己一國之力治理諾達的疆土。周朝能滅掉商朝也是鑽了空子的,當時商朝主力都去平定東夷了,都城朝歌守備力量薄弱。所以等周朝大軍打到朝歌時商紂王只能武裝奴隸來抵抗,結果奴隸臨陣倒戈了,商朝就敗了,但商朝的遺族在中原地區和山東等地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實力的,周本來就是一個小國,沒有實力完全吞併這些地區,所以不得不實施分封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主要是姬姓宗室、上古君王后裔、滅商功臣等等。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周武王還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夷分封為諸侯來管轄商人,不過周武王留了一個心眼,在武夷封國的周圍又安排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合稱“三監”,監視武夷以防其犯上作亂。

周朝能滅商朝很多其他部落也是出了力的,若周武王取得天下後不分封這些部落也於理不合,所以說到底還是周朝實力不足,無法獨自掌控那麼大的國土,才實行分封制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周初邊境的夷狄實力很強,中央無法顧及四周邊境,只能靠加強地方軍事力量來抵抗夷狄,但如此以來就導致封國實力越來越強,處於中央的周朝實力越來越弱,到東周禮樂崩壞後,周天子再也沒有能力管轄各諸侯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不過在春秋戰國諸侯亂戰前,西周也是發生過諸侯叛亂的,而且就在周武王死後不久。武王雖取得了天下,卻只當了三年天下共主就死了,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幼,無法處理政務,就有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但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畢竟大家都是武王的弟弟,憑什麼你能攝政我不能。於是武夷就趁機拉攏他們並聯合其他東方諸侯反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立刻率領“六師”前去平叛,結果並不意外,周公旦誅殺了武庚、管叔,放了蔡叔,貶霍叔為庶民,最終平定了三監之亂。此一戰讓周公旦看到了分封制的不足,隨後他就將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旦的魯國分商民六族,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分商民七族,周成王的周國分商民十族,剩下的為宋國,此舉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使得西周延續了兩百多年。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一個無比強大的秦朝,卻被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兩年內敗光了國家數百年的基業,秦朝滅亡。後來劉邦建立了漢朝,吸取西周和秦朝的教訓,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既分封諸侯國,又設立郡縣。但這與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周朝的分封是多層分封的,諸侯下面有卿大夫,卿大夫下面還有士,並且有相應的禮樂制度約束他們。到了漢朝,是一層分封的,諸侯王直接統治封國,擁有較大的權力,而且禮樂制度早在東周時就崩壞了,更何況幾百年後的漢朝,沒有了約束諸侯等實力強大後都會想著坐到皇帝的位置。劉邦當皇帝后也知道封國對中央是個威脅,所以他接連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但他沒有收回這些封國的土地,反而還將這些土地封給了劉姓宗親,自以為自家人就不會有威脅了,可誰知在皇權的誘惑下,沒有親情。所以幾十年後西漢就遭受了“七國之亂”,而周朝卻可以透過繁瑣的制度和完善的分封體系穩定幾百年。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浩然文史2019-05-05 21:43:22

分封的問題,其實不止西周和漢初,關於分封的存廢,這個爭論延續的時間更長。今天藉著這個問題,系統說說。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曾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Histories make men wise(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古人對“以史為鑑”也深有體悟,如唐太宗曾有名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北宋神宗為司馬光等編撰的編年體史學鉅著取名《資治通鑑》,就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評價。然而,“以史為鑑”是否是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周代分封制的實踐

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受封者或為周王兄弟子侄,《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或為異姓功臣姻親,如呂尚封於齊;或為古代聖賢后裔,如舜後封於陳,禹後封於杞;或為臣服西周的方國首領,如南方的荊楚等。

西周分封制要有效的運轉,一是宗法血緣親緣倫理關係的強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一是西周中央政府要擁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武力,對分封的諸國,才會擁有控制力和威懾力。

西周覆滅,周室東遷。周天子雖名義上為天下共主,然其對諸侯國的控制,幾乎喪失殆盡。爭權奪利的諸侯國遂彼此攻伐,割據混戰達五百餘年,即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二、秦朝對分封制的否定

周代分封制的經驗教訓,給秦朝統治者以深刻的鑑戒。故秦朝統一伊始,統治集團在地方行政體制問題上,就分成以丞相王綰等所持的沿襲周代分封制,和以廷尉李斯為首的否定分封制,力主推行郡縣制兩派,並展開激烈爭辯。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秦始皇最終採納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分天下為36郡。

三、漢代兼採分封制與郡縣制

秦末暴政,激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天下紛紛響應。多地反抗秦朝起義的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都掌握在六國舊貴族或其後裔手中。國家體制,有迴歸六國割據並立的趨勢。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最終取得實際領導地位的項羽,在率領諸路義軍滅亡秦朝後,重新實行分封制,既有對六國割據體制的沿襲,也是對當時各地方實力派事實割據的一種無奈預設。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勝出。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實行分封制,據分封主體和分封意願的不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一是劉邦被迫分封楚漢戰爭中隱然割據一方的將領,如韓信、彭越等為諸侯王,即所謂“異姓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統治逐漸穩定後,逐步剷除“異姓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鑑於秦不實行分封制,皇室孤立無援,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史為鑑”的劉邦在剷除“異姓王”後,不但沒有象秦始皇那樣廢除分封制,唯行郡縣制,而是大肆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即所謂“同姓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還賦予這些“同姓王”巨大的權力:如其封國職官,官名與職責,均與中央政府相同;除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餘職官,均由諸侯王自行選任;諸侯王職掌本國財政、司法、軍權等權力。

劉氏宗王在惠帝、呂后時期,確實承擔起維護劉氏皇室的重任。如呂氏欲篡奪皇位,改朝換代;全賴劉氏宗王攻於外,元老功臣政變於內,始未得逞。

漢文帝時,若干諸侯王,已有不臣覬覦皇位之野心。零星的謀反叛亂,開始發生。賈誼曾給文帝上《治安策》,痛陳諸侯王權力過重,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提出“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對策,即將一個大諸侯國,肢解為若干小國,削弱其勢力。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景帝時,鑑於諸侯國勢力嚴重威脅皇權,採納晁錯“削藩”建議,激爆吳王劉濞(漢高帝劉邦侄)為首的“七國之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七國之亂”被漢朝中央政府武力鎮壓後,漢景帝即憑藉戰勝之威,大規模剝奪諸侯王的權力。如將王國丞相改稱相,王國職官均由中央任命等;剝奪或削弱諸侯王治國治民的各項權力。

漢武帝即位後,繼續採取諸如“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阿黨法”等手段,肢解諸侯國,禁止或防範諸侯王招納賢才,與王國官吏沆瀣一氣,結黨營私等。他更是巧妙地利用漢文帝時頒行的《酎金律》,剝奪了大量王、侯的封土或爵位。王國對皇權的威脅,在漢武帝時代,基本解決。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武帝雖比較徹底的解決了王國對皇權的威脅,但王國勢力虛弱,卻導致漢末外戚王莽篡奪皇位時,近10餘萬人的劉氏宗室,除少數人奮起反抗外,大多沉默、旁觀,甚至不乏助紂為虐者。

東漢建國後,始終對王國有嚴厲的控制、防範措施。因而,東漢一代,幾無諸侯王謀反篡位事發生。

四、曹魏苛禁宗室

建安中後期,曹魏雖未正式立國,但隨著曹操地位的上升與鞏固,他開始謀劃篡漢。其中一個重要步驟,便是借漢獻帝之名,策封諸子。《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建安)十六年正月,封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即令封侯諸弟皆離開京師,居於封國。黃初三年三月,魏文帝詔曰:“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侯彰十一人皆為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曹魏雖有分封制,但對受封宗室諸王,百般防範。魏晉之際人袁準論述道:“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為匹夫。……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司馬氏奪權之前,曹芳在位,曹爽執政時,宗室曹冏對此深感憂慮,因此上奏,大聲疾呼“今魏尊尊之法雖明,親親之道未備”。他遍引秦漢歷代廢除,或削弱諸侯王權勢,弊端無窮,“今陛下君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無輔弼,何以相救?”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卒如曹冏所憂。

五、西晉分封制與“八王之亂”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對曹氏速滅,宗室諸王束手無策,束手待斃的歷史教訓,深有體悟,故晉朝建國,大行分封之制。《晉書·宗室傳》:“有晉思改覆車,復隆磐石,或出擁旄節,蒞嶽牧之榮,入踐臺階,居端揆之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出乎晉武帝意料的是,當他去世後,司馬亮等八個諸侯王,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展開長達16年的激烈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導致統一三國,一度繁榮富庶的西晉帝國,國力虛弱不堪,在異族攻擊下,墜入萬劫不復的亡國深淵。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文史君說

對於周秦漢魏晉歷代最高統治者而言,分封制可謂一把雙刃劍:控馭得當,分封的宗室諸王,可以成為皇室的堅強屏障,畢竟“血濃於水”,“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若過度削弱,嚴厲防範,則異姓權臣擅政、篡位時,宗室子弟只能束手無策,毫無作為。若失馭,受封諸王則赤裸裸地暴露出他們對權利、財富的貪婪和渴求,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弱肉強食,割據混戰,嚴重者,甚或將整個帝國推向滅國深淵。這個“度”,無論是雄才大略之君如秦皇、漢武,還是平庸之君魏明、晉武,都難以精準拿捏。因而,在分封制存廢問題上,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雖重視“以史為鑑”,以為只要反前朝之道而行,即可避覆車之險,但結果卻往往背離初衷,甚或給最高統治者,乃至國家和社會,造成致命傷害。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4。(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5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閆恩俊2021-01-01 10:03:01

歷史事實不是這樣的。據歷史文獻記載,周王朝分封諸侯國後,僅僅過了4年時間就發生了諸侯國造反的事件——“三監之亂”: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起初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分封帝辛(即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朝歌,並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稱為三監),以監視武庚。周武王用此舉明告天下,滅紂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因操勞過度,得了重病。臨終時,武王託付弟弟周公旦輔助13歲的兒子管理國家。武王駕崩後,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

不久,三監(蔡叔、管叔、霍叔)因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便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公元前1039年,周公旦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廢為庶民。朝歌被重新分封給了康叔,是為衛君。

劉邦建立漢朝後,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使皇室陷於孤立,於是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企圖用家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劉氏的一統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達39郡,佔西漢整個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轄的不過15郡。結果僅僅過了40餘年,在公元前154年便發生了七國叛亂——好在其他封國沒有一起行動,在強大的中央政府打擊下,七國之亂才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實施了削藩(封國)工作,到漢武帝時又以實施“推恩策”的方式,逐步剝奪了王侯軍政大權,才改變了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高祖劉邦

所以說,周王朝發生諸侯國造反,不是在400多年後,而是在4年後就發生了;而漢朝的“七國之亂”大約是在劉邦分封諸子40餘年後才發生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而知而行的歷史2018-05-29 22:47:46

任何一個社會制度的成功,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歷史語境。周王朝的分封制,奠定了中華帝國的初始版圖。漢朝時的分封制,則是一種歷史的慣性的修正緩衝行為。在完成了必要的民眾心理和制度的完善後,中華帝國的中央集權制度成為了歷史主流。

周王朝:親親善恩的分封制度

周王朝施行分封制的原因是,周武王在一天之內革命成功,滅掉了商王朝,是小兵臨大國。

王朝初建,天下土廣民眾,如何能夠用最小的人力,快速地消化商王朝的政治遺產,是擺在統治者面前最為棘手的任務。周武王夙興夜寐,“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懷著開天闢地的政治情懷,對於頑固的殷商遺民,周王朝沒有實行“剃髮易服”的強制同化之策,而是採取了“存人國、繼人祀”的方法,封虞、夏、商之後於陳、杞、宋,盡最大可能地降低了民族矛盾。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

姬發在克商四年後病逝,他的弟弟周公旦在商王朝的“內外服”政治制度基礎上首推“親親善恩”的分封制度,將眾多的王室宗親封建到各地,為新興的周王朝開疆拓土,保駕護航。

這個時候的各個諸侯國,於公是國家的臣子,需要為君主打仗開疆;於私是家族的成員,需要為“族長”周王排憂解難。宗法制,是與封建制同時建立起來的倫理制度。

周王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看似劃拉一大片地方,但實際上並沒有事先在當地建立起穩固的、深入人心的統治,並沒有充足的政治合法性。當地還有很多土著政權,抵抗新來的諸侯王軍隊。這樣,諸侯國就不得不依賴“族長”的力量來形成區域性優勢,在當地站穩腳跟。

比如,姜尚得到了齊國作為封國,然而齊國地處東夷,民風彪悍,紂王時期也沒有將齊地的東夷人打服。姜尚被任命為齊國公,在沒有打下來之前,就是一個空頭支票——周王室實際很聰明,慷他人之慨,對後來的秦國也是如此。姜尚在前往山東的路上,一個當地的部落長告訴他:“周公、召公都封諸侯,可是他們沒有上任,還在朝廷,這是因為他們是姬姓王族的緣故,他們即使沒有封國,依然也是朝廷重臣。你是一個外姓人,這次齊地建國是你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一片基業的好機會,怎麼還慢騰騰地走呢?”姜尚聽後,快馬加鞭,史稱“黎明即至”,然後靠著周王朝給予的“徵東大元帥”的名義,充分調動了周王室力量,一連打了三年,才站穩腳跟,為諸侯國封土建國開了一個好頭。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諸侯王:殖民據點)

諸侯國紛紛就國後,他們建立了一些城鎮充當殖民據點。因此,實際上,當時的周王朝的領土實際上並不是連成一片的。在全國各地散落著大大小小的殖民據點,大邑數千人、小邑數百,有裝備著青銅武器的周人嫡系部隊守衛,對城外的數萬“野人”進行軍事、政治壓制,文化同化。“野”這個詞,之所以現在具有了“粗俗”、“矇昧”的內涵,與周朝時期用這個詞來稱呼那些“未開化”的人有關。

這種壓制並不穩定。

在周王朝勢力上升期,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敢打諸侯國的主意——打狗還要看主人。當年周王可是連續三次南征“楚蠻”,最後昭王都被“楚蠻”偷襲淹死在了漢水。齊桓公帶著九國諸侯,興師問罪楚國時,還把這件事跟楚國不上供祭祀用的茅草相提並論。由此可知,當時的周王朝非常尚武,能夠壓制一般的“野人”,為諸侯國提供強大的外援和底氣。

春秋戰國:分封制漸顯頹勢

周王朝晚期,情形發生了變化了。“邊緣民族”由於受到了周王朝先進的文化的影響,漸漸開化,形成了原始的政權,紛紛遷往中原居住,翟、狄等部落都已經把黃河流域當家了。周王室卻漸漸開始腐朽墮落,終於發生了犬戎攻破鎬京的事件,堪稱周朝時期的“靖康之變”。此後平王東遷洛陽,周王室力量衰敗,開始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故事。

到了春秋戰國時,原先設定的分封制的基礎,就已經沒有了社會環境。西周300年的發展,各個諸侯國都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如中原的鄭國、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國,其人口和軍事能力都已經與周王室並駕齊驅。因此,“禮崩樂壞”的時代開始了。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各個諸侯國,開始主動尋求社會制度的改變,這種努力在戰國時代,形成了一股變法的高潮。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春秋早期:周王已式微)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變法,其根本目標都是富國強民,兼併討伐其他國家。戰國時期,中原各地都已經開發完畢,少數民族都已經被同化、被趕跑。比如,秦國把義渠人同化了,趙國把樓煩和林胡趕到了漠北,就是弱如燕國還把東胡從遼東趕跑了。戰國列強越打越大的戰爭規模,終於催生了中央大一統政權的來臨。

中央集權政府,能夠充分調動全國的戰爭資源參與競爭,這是戰國時期犧牲的200萬士兵們用生命寫就的政治經驗。因此,分封制逐漸沒落,各個國家都開始了中央集團的變革。其中,由於秦國發展最慢,貴族勢力最弱小,秦國的中央集權改革最為成功。歷史選擇了秦國,作為中華帝國大一統的開創政權。

漢代分封:歷史的慣性

在缺乏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下的中央集權,受到了以項羽為代表的舊六國貴族以復辟為目的的軍事叛亂。最終,秦朝二世而亡。

歷史終於演進到漢朝了。

漢承秦制,但是漢朝並沒有採取秦朝一樣的“革命”做法,而是採取了漸進式的改良。

不管是出於承認既成事實,還是遵從了人們恢復古制的願望,劉邦開國,分封諸侯國,天下凡有36郡,分封且佔21郡。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分封形勢圖:守內虛外,佔據關中四周關隘,立於不敗之地)

此時的天下州郡,已經大都開發完畢,尤其中原各郡,經過周秦兩朝800多年的開發,民族、文化高度統一,經濟發達。劉邦佔據了關中和四周的險要隘口,形成四塞之地,借鑑了以往的歷史經驗,以關中對關東形成了戰略地緣優勢。在中原地帶,控制了洛陽作為前出基地,威懾諸侯王。

異姓諸侯王首先發難,憑藉著封地裡的經濟和軍事能力,發動了反叛。劉邦在去世前一年,還在平叛的路上。劉邦臨死前,已經削平異姓諸侯國,殺白馬立誓:非劉不王。

劉邦是第一代天子,家族人丁不旺,因此不排除劉邦分封諸侯國的個人動機——在中國傳統的宗族概念裡,劉邦希望能多封眾建,快速提升宗族實力。

但是此時的分封,已經與周王朝初期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了——周王朝分封,是為開拓;漢王朝分封,是為眾建。時代不同,同樣分封制,產生了不同的後果。

劉邦在世時,就曾考慮過諸侯國會不會造反的事。吳王劉濞在就國前,劉邦曾直截了當地問他:“劉濞啊,以後,你會不會造反啊?”

唬的劉濞馬上趴在地上,連聲說:“不敢,不敢!”可是最後造反的,就是這個劉濞帶頭。可見,劉邦當時也不認為在當時中原土地都已經開發的時候分封是一件好事。劉邦在平叛的過程中也意識到,關東土地肥沃,生齒日繁,經濟發達,封土建國必然會使諸侯國對中央權力產生覬覦之心。諸侯王對皇位,有著極大的道統優勢,從納什均衡理論來看,天生具有奪取皇位的利益動機。七國之亂中,楚王就曾說過:“都是高皇帝的子孫,為什麼我不能做皇帝?”

漢武正道:天下終歸一統

可劉邦為什麼還要分封呢?除了前文中說過的劉邦的家族私心外,劉邦朝廷的權力架構的平衡設計,才是漢代分封制的另一個主因。

在漢朝的權力架構設計中,中央政府與地方封國,實現外部制衡。功臣集團與外戚勢力,形成內部制衡。外戚、功臣、宗親,又形成了三方制衡。

在朝堂上,皇權與功臣集團充分合作。因為功臣集團的利益與皇權一致。透過強化中央集權,以朝廷直轄的政治、國力優勢,壓制對中央有威脅的諸侯王。

在地方上,諸侯王都是劉氏宗親,在外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勢力,對朝廷裡的功臣集團形成戰略威懾,使得功臣集團不敢變成權臣集團,同時宗王鎮守地方,在漢朝的官僚制度沒有完善前,也有助於漢朝統治的穩定。

漢朝初期,皇權在微弱時期,也要借外戚的力量來施展皇權,免於被功臣集團架空。可是外戚一旦坐大,勢必要引起功臣集團和宗親的抵制,這兩方會合作剷除外戚。

這樣,外戚、宗王、功臣集團實現了三方制衡,在皇權不是很穩固時的漢朝初期,實現了平穩過渡。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武帝時的擴張)

這樣的過渡本來就是妥協式的,三方制衡的,經常會由於突然的政治變故而打破平衡。因此,漢朝初年政治鬥爭不斷,但是總是能化險為夷,再次建立平衡。這種局面,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被打破,諸侯國的勢力開始被削弱。到了漢武帝時,他一口氣做了54年皇帝,從小字輩熬成了爺爺輩。漢朝的初年的幾大勢力中,宗王勢力被“推恩令”削弱,外戚勢力嚴重依賴皇權,漢初功臣集團基本被連根拔起。漢武帝此時,又不失時機地完善了察舉制和徵辟制等官僚選撥渠道,使得漢朝中央完成了大一統集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武帝劇照)

所以,漢朝劉邦的分封制,實際上只是一種向中央集權政治的過渡,是由周王朝的開拓式的分封政治向統合式的中央集權政治轉變的緩衝制度。戰國時期諸侯封建叛亂的舊例(三國分晉、田氏代齊等),也毫不例外也發生了叛亂的行為。只是,由於劉邦設計的權力架構的制衡體系,等到了漢武帝的雄才偉略,完成了中央集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一枚明粉2018-11-17 23:29:39

周朝的分封不是四百年後諸侯才造反,姬發死了諸侯就反了;劉邦的分封也沒到幾十年後,在劉邦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好兄弟盧綰就反了。哪用等那麼長時間,只能說之後還有反的。

1、周公東征

周武王姬發在滅了商朝後,將其舊地分為四塊,一塊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管轄,其他三塊分別由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管轄,因為三人承擔監督、監管商人的任務,所以也稱“三監”。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牧野之戰)

這套模式很好,不好的就是在滅商後,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弟弟周公攝政,輔佐年少的成王。

東方的諸侯對這個不滿意,在成王元年,四家聯合東方各國與各地蠻夷起兵反周公。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三監之亂)

周公親率“六師”東征,周軍裝備精良,行軍迅速,出其不意滅掉四家。之後周公擴大戰爭,擊敗東方各地諸侯,將周朝的勢力開拓到海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公東征)

也將魯地納入自己的地盤,作為周朝的東方模範基地建設。

這一次軍事征伐,相當於把天下再打了一次,為周朝的天下穩定了二百年。在周厲王時代,危機已經重重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公)

2、劉邦的削藩與分封

劉邦的天下是諸侯一塊打下的。劉邦登基不是在長安,是諸侯們在定陶推戴的。

當時的主要諸侯有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齊王(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初諸侯分佈圖)

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在劉邦登基五月後就造反,三個月就兵敗了。

韓信在開國後被封為楚王,幾年後被劉邦帶走,降為淮陰侯,之後被殺。

韓王信在開國後被遷徙到馬邑,之後與匈奴聯合起兵,在被征討中斬殺。

趙王張敖是張耳的兒子,是劉邦的女婿,被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初平定異姓王)

淮南王英布在諸侯相繼被殺,直接起兵,斬殺漢軍統帥劉賈,最後在與劉邦作戰中戰死,劉邦也受了重傷。

梁王彭越被找理由殺掉。

在平定燕王臧荼後,燕地偏遠,需要人鎮守,劉邦的小夥伴盧綰擔任燕王,之後也起兵造反,兵敗後逃入匈奴。

可以說劉邦起兵後的前半段在為打天下而奮鬥,後半段在為削藩而奮鬥。

至於他的同姓王親,到了第二代已經淡了,七國之亂就是時間問題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末年諸侯分佈)

周代的層層分封,相對制約的要素多,能維持較長的時間安穩;漢代的是一級分封,諸侯王統轄的是郡縣,純粹靠感情維繫,自然難以長久。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劉三解2018-05-09 21:38:38

開宗明義,這個問題完全是錯誤的。

第一,周實行分封,是在武王伐紂之後,封三個弟弟為三監,鎮守殷商故地,監視統領殷商遺民的紂王之子武庚。

然而,武王死後不久,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史記·周本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史記·魯周公世家》: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尚書·金縢》: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這些史書記載表明,在周武王剛剛死去時,武王的弟弟們就發動了“三監之亂”反對攝“踐阼”的周公旦,而從一些記載也能看出來,周公當時確實自行稱王了,並以王的口吻行事。

那麼,上述的時間間隔是多久呢?

周武王克殷後三年即駕崩……

也就是說,諸侯們冊封了3年左右就反了……甭管是反昏君還是反奸臣,反正是反了。

第二,劉邦分封幾十年後就有諸侯王造反的說法,實際上是以“七國之亂”作為標記,其實也是錯誤的。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

食七十城,

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

《史記·楚元王世家》: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韓信於陳,乃以弟交為楚王,都彭城。

《史記·吳王劉濞列傳》:

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吳王受封的時間,為高祖十二年十月辛丑。

而劉姓諸侯王的反叛,其實是在呂后死後,齊王劉襄即起兵,首先奪取了琅邪王劉澤的封地和軍隊,進而西進與漢將灌嬰對峙,得到承諾後又回軍攻佔為呂后割取的齊國舊地。

事實上,這並不是齊國一家的行動,而是齊、楚聯合行動,

《漢書·高後紀》記載:

具以

灌嬰與齊、楚合從

狀告產。

也就是說,反對漢朝中央朝廷的軍事行動,要比七國之亂早得多。

以漢高祖六年齊、楚封王算起,是公元前201年,到呂后死是公元前180年,也就是21年後,諸侯王反叛,以吳王受封算起,就再減6年,15年。

——————

兩相比較一下,哪個造反來得快???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欲雲談史論今2018-02-05 09:26:13

首先,問題中的結論就有違史實。

長期以來,史書對於西周初期就有著不少美化之處。比如,《史記·周本紀》就說:“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以說明周初時的教化天下之功。但實際上是否真是如此?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考古學家們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找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師旂(音旗)鼎。

師旂鼎的鑄造時間是在西周初,屬於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師,是西周軍隊官職名稱;旂,是鑄鼎者之名。師旂,是伯懋父手下的將領;而伯懋父,則是周成王時期的王室大將。(《西周史》許倬雲 著)在師旂鼎銘文中,就記錄下一件發生西周軍隊中的稀罕事情。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據銅器銘文記載,在周王室準備前去討伐“方雷”時,師旂屬下“眾僕”集體“罷工”,都拒絕服兵役。師旂用盡了一切命令、威脅、恐嚇等等手段,下屬們都絲毫無動於衷,不肯從命。萬般無奈之下,師旂只能求助於上級,向周王室執政大臣伯懋(音毛)父告發此事。

周王畿之地,居然有人敢煽動集體逃避“兵役”,這簡直是等同造反!人人都拒服“兵役”,周王室還憑什麼去打擊異族恐怖主義活動?還怎麼去鎮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所以,伯懋父一聽到師旂的告發,大感震驚:這些目無法紀的頑固抗法分子,絕不可姑息遷就!他立刻給出批示,對於這些不肯服兵役的人,依法就應該——處以罰款!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集體拒服兵役,周王室的處罰居然如此之輕,已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是,更令人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

目無法紀的“眾僕”們,居然連罰款也拒絕上交!師旂的命令,部下們都視若無物,這讓他根本無計可施!無可奈何之下,他只有再次向大將伯懋父求援。伯懋父聽聞此事,對目無法紀分子如此冥頑不靈表示高度震驚,對此類不法行為予以最強烈的譴責。他嚴厲地指出,對這種拒絕服兵役之人,依法就應該驅逐出境!但是,現在正值國家用人之際,特地從輕發落、法外施恩,只要能把當初王室定的罰款上交,那就……算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王室出征,居然有人敢逃避兵役,而且從銘文“眾僕”分析,這還是一次集體逃避兵役的重大事件;不僅僅是拒服兵役,他們甚至連周王室開出的罰款也敢拒交!更加令人意外地是,伯懋父最終給出的處罰,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頗有些息事寧人的味道。

拒絕服兵役的“眾僕”,有學者認為,應該通於“眾附”,即指眾附庸國。(《對西周銅器“師旂鼎”中的幾個問題探討》陳曦 著)所謂“附庸”,是指那些領土面積狹小的方國。說是“國”,實際上也許就只是一座城。《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里,附庸於諸侯。”這意味著,師旂鼎所提到的“眾僕”,實力甚至連最低等級的諸侯國都不如。但是,“眾僕”們卻因王室的徭役負擔過重,敢於聯合起來,公然抗命、不聽從周王室調遣!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從周武王到周公旦再到周成王,周國“國父”、“國叔”所推動建立起來的分封制(封建制),執行才不過幾十年。因為《史記》有“成康之際,刑錯四十年不用”的說法,很多學者因此質疑師旂鼎的年代,把它定在了西周中期。但是,師旂鼎中伯懋父在成王時期的其它青銅器銘文中也時常出現,那麼它屬於成王時器當然更具說服力。

成康之際,連小小的附庸國都敢公開違抗周王室法令、不聽從調遣,那些勢力更為強大的諸侯國,調動之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師旂鼎的銘文,真實地反應出西周建國以來,周王室權威每況愈下的殘酷事實。

所以,不管是西周還是西漢,分封制實施了不到幾十年,中央集權都已經遭遇到來自分權勢力的挑戰。

只不過,西周王室應對這種挑戰是採取容忍退讓的策略;而西漢皇室則採取了更加激化矛盾的對抗策略。這就是西漢“七國之亂”陡然爆發的原因,並不是西周分封制比西漢分封更加高明。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然而,即便西周王室如此容忍退讓,到周夷王時,仍然出現了“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的現象(《史記·楚世家》)。這表明,天下諸侯方國已隱隱有不臣之心了——而此時距離西周分封制的建立,也不過才一百多年!

因此,西周不過是因為有了“刑錯四十年不用”的光環效應,讓後人對西周教化之功更為仰慕;但社會和歷史有其本身固有的發展規律,不會因朝代的不同就出現差異。所以,不會出現西周分封制維持了四百年而西漢分封制僅維持了數十年的本質差異。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溫伯陵的煙火人間2018-01-27 17:25:22

時代不一樣了。

打個比方,一百年前你要是有10畝地,那就是全家不愁了。現在,你有10畝地,能幹什麼?

分封制也是一樣的。

周朝的時候,人口不是很多,交通也不方便。別說全國大遊行了,就是出門十里,也不一定能回得了家。在周朝,你知道一個詞叫“國人”不?只有居住在城裡的人,才是國家的人口。山野之間的,那叫“野人”,而野人是不受國家管轄的,抓住了也是當奴隸。

這樣的局面,你要想搞郡縣制,壓根沒有條件。把自家的親戚分封出去,劃一塊地給他,反而是擴張國家的土地。即便後來打起來,打贏的一方也沒有能力把對方滅國,只能簽約、要點好處。

而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經過周朝800年的發展,野人、戎狄,基本被同化了。出了門,也不用擔心迷路了,黃金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大江南北旅遊了。何況還有秦國行使了郡縣制的例子,你看,還是可以搞的嘛,雖然他沒搞好,咱們修不修不就行了。

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時代了。國與國之間,不再是打一下就停止了,而是隨隨便便就能滅國了。秦始皇滅六國、項羽縱橫天下、劉邦滅異姓王,這些功績都是在生產力發展帶來的。

既然能一統天下了,為什麼還要把那麼大的地方封出去?你說?

劉邦的時代,經過多年的戰爭,朝廷的力量比較弱,但他把外戚和功臣捆綁在長安;清除異姓王之後,分封了同姓王,讓幾個劉姓王爺鎮守地方。這樣相互制衡,維持穩定。他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了。

等到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武帝上臺,有錢、有糧、有兵、有將,那些藩王是什麼下場?“國除”“抵罪”……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閣下可知司馬懿2018-09-22 23:00:20

因為周和漢的分封看起來一樣,其實天壤之別。周的分封,是空口說白話,承諾一個合法的統治權,但是具體的地盤,還需要諸侯自己去打。比如姜太公的封地是齊國,我們看看太公是怎麼去的封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說姜太公在去自己封國齊國的路上,行人說:“時機稍縱即逝,您睡的這麼安穩,恐怕不是赴國上任的人啊!”姜太公聽了之後,連夜趕路,終於在黎明時分來到了營丘,剛剛安頓好就碰到了萊人攻城。這裡萊人就是蠻夷,如果太公那一夜沒有連夜趕路,恐怕就要做一個沒有國都的齊侯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姜太公尚且如此,那些偏遠的比如燕、晉之類,更是要在槍林箭雨中博一個基業出來。所以周朝的分封只是畫大餅,具體要諸侯王自己去努力,諸侯有了發展的空間,還要指望周天子主持公道,所以可以相安無事很久。

而漢的分封,則是中央把現成的土地割出去,交給諸侯王去管理。漢能勝楚,依賴於韓信、英布和彭越等異姓諸侯王的死力,所以劉邦不得不裂土分封。中央朝廷分封本身就是形式所迫,是拿現成的土地去酬功,故而心不甘情不願,又擔心他們會造反。而劉邦分出去之後,這些諸侯也沒有任何擴充套件的空間,和中央朝廷互相猜疑,於是在韓信、彭越死後,韓王和九江王就不安分的造反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封建制度主要適合開拓時期的王朝,給領主很大的激勵去自己征伐周圍的蠻夷,而不適合守成的、大一統的朝代,所以自從漢朝之後,就再也沒有如此大規模、自由度極高的分封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漩渦鳴人yy2018-08-20 08:14:19

實際上,劉邦比起周武王姬發來說它的手段完全不比對方強!如果說真的要我找到劉邦的漢朝裡面有哪一個皇帝做到跟周武王姬發一樣的話,那就只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招看似平常,看似有一點點多此一舉,但實際上對於漢朝接下來的統治,正巧是因為這個措施使得漢朝能夠延續400年的時光!

荀子曾經說過,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商湯和周武究竟強在哪裡?曾經商朝有一個皇帝叫做武丁,他把國家的祭祀權和國家的王權糅合在了一起,使得商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周朝為了能夠打破商朝之間的統治就必須打破商朝所建立起來的神學,如何打破周公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那就是重新制造一種崇拜,重新制造一種信仰,周禮!

周禮看似是一種裡實際上這是一種信仰,就連大聖人孔子都拜倒在這種信仰之下,可見這種信仰對當時的人民有多麼大的一種影響力,天下百姓都知道周王是個廢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天下百姓又服從周禮的安排,並且周禮的最終解釋權在姬發的後人手裡面。

所以說戰國百年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打破周禮這個信仰,並且為了自己而戰。

劉邦依靠著武力上的優勢戰勝的西楚霸王項羽登頂了天下之巔,但是他卻沒有給國民創造信仰,一方面國家形勢有點不容樂觀,需要長期的處理各種乾的叛亂,另外一個方面,劉邦沒有這個意識,手底下的人也認為秦朝既然制定下了一個很好的框架,那就順著這個框架繼續建設,也不需要多費心思去建立新的信仰,這樣的話對於整個政治行政的壓力來說,可以稍微減輕一點兒。

在這之前,戰國打破信仰的傳統,得到了延續,所有人知道叛亂那些頭頂的人,他們並不是那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擊垮他們擊敗他們,從他們手裡把權力打過來也是可以的,這也就造成了劉邦登基的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可以說戰亂一直不停。

直到漢武帝。直面了這個問題以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念!除了武力上面是我服,其他的外來勢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上面徹底統治!

我們看到在封建制度的後期,很多帝王並不是主張武力上面的絕對是強勢,而是主張精神上面的統治,很明顯是透過一次又一次封建王朝的倒臺,人們從廢墟之上剪出來的一兩點道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農民工歪說古今2018-12-03 09:33:04

提問者所說的劉邦分封才幾十年顯然不是指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叛亂,大概其應該是指的吳楚七國之亂吧。那麼,為什麼周天子分封數百年之後才出現諸侯造反(造反似乎也談不上,實際上矛頭指向周天子的軍事行動並不多,或者說很少,基本上還是諸侯之間的攻伐、吞併),而劉邦分封僅僅過了幾十年,後世子孫們便有人開始造反了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首先是歷史背景不同。周天子分封之前,夏、商時期一直就是方國林立,各自為政。作為所謂中央政權的夏、商,實際上也只是處於相對或絕對優勢地位的大方國而已。各方國之間並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係,更多的是一種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的臣屬關係,即諸侯尊夏後、商王為天下共主,納貢、稱臣。但是,行政上並不受夏、商管轄,最多也就是大政方針接受夏、商指導而已。對於這種指導,是全盤接受還是陽奉陰違,各方國自己有很大的自主權。周武王滅商後,對諸侯進行了重新洗牌,重新分封了許多姬姓諸侯和一些異姓諸侯。但是,實際上對於夏、商時期中央政權與諸侯方國原有的這種關係並沒有作出太多改變。因此,周天子及其分封的諸侯,並沒有後來那種大一統的觀念,周天子自身實際管轄的地域也僅僅只是周天子的直屬領地。周天子吞併諸侯、或者諸侯取代周天子的願望都不強烈。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的分封不同。劉邦的分封是在大一統的秦政權出現之後,是把原本一個完整的國家,分出幾個郡給某位劉姓諸侯王作為封國(之前的異姓諸侯王實際上也是同樣的情形)。這樣的封國,名義上是國,實際上還是漢王朝的行政區。對於諸侯國,漢王朝的中央政權是有管轄權的,而這個管轄權的直接體現就是由中央政權向各諸侯國派駐國相(當然,還有更下一級行政區域郡、縣的行政官員),主持行政工作。只不過,不同時期諸侯王和國相的實際權力配比有所不同,分封初期諸侯王的權力更大一些而已。因此,漢朝中央政權對於諸侯國是有實際管轄權的,漢初的諸侯王在封國之內雖然擁有較大的實權,但是卻受到了中央政權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掣肘的。為了取得更大的權力和利益而反叛、以期自己能夠取代中央政權統治者——皇帝,對於諸侯王而言是有重大利好和實際意義的。同時,大家都姓劉,都是劉邦的子侄後代,諸侯王是有取皇帝而代之是有宗法理論基礎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其次是封國的實力不同。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在春秋戰國大規模相互吞併發生之前,實際上封國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周初的封國面積,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實際上各封國的面積都非常小的,因此才有了八百諸侯之說。即便周公旦攝政後,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諸侯封國的面積,但各諸侯封國的實際面積依舊還是比較小的。而且,在分封制的大前提下,諸侯方國內部往往還要進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的內部分封。因此,諸侯國實際上實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以與彼時的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對抗。更何況,眾多諸侯國之間還存在一個平衡問題,沒有誰敢公然站出來挑戰周天子的權威、打破這個平衡局面。這一切直到周平王東遷、諸侯大規模互相吞併、周天子實力衰弱之後才慢慢改變。但是,在沒有形成一家獨大之前,依然沒有誰敢公然站出來讓周天子下臺。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而劉邦分封之時,各封國的面積都是非常大的。以劉邦庶長子劉肥封地而言,齊地七十三城盡歸齊國。其侄子吳王劉濞的封地也非常之大,直到海邊。漢初,各諸侯王的封地的總面積實際上佔據了全國的一半。這是周天子分封分那些諸侯們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漢初擁有廣袤地域、強大經濟實力的諸侯國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和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實力。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再其次是中央政權對待諸侯國的態度不同。周天子分封之後,與諸侯國長期保持相安無事。周天子既不想吞併諸侯,諸侯亦無力取代周天子。直到戰國時期,諸侯相互吞併到僅剩七國,周天子幾乎淪為擺設。但是,因為各國實力總體均衡,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仍然有一定利用價值。強大的諸侯國依舊沒有威脅到周天子名義上天下共主的地位。直到秦國成為一家獨大之後,形勢才最終改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但是,漢朝不同。劉邦是鑑於異姓諸侯王叛亂、政局不穩,這才以自家人取而代之,非劉姓不王。但是,劉邦死後不久,同姓諸侯王的弊端就已經顯現。不僅嚴重影響中央政權的財政收入(諸侯國財政自入腰包,不用上交中央),擁有強大經濟實際並實際擁有軍隊的諸侯王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定(以齊藩為主,諸侯國軍隊參與誅滅諸呂時,齊藩及眾諸侯國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讓後來的漢文帝寢食難安了)。因此,自漢文帝起,漢朝中央政權便已經開始著手削藩,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首先是增強國相權力,繼而又削弱諸侯王對封國軍隊的控制。沒有了行政和軍隊的控制權,諸侯王基本上就只能任人宰割了,這也是後來諸侯王們反叛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此外,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還有一個偶然原因。漢景帝還是皇太子之時,因為口角,一氣之下竟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王太子。殺子之恨,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漢文帝在位時,對於諸侯王的削弱尚屬於溫水煮青蛙,加之吳王劉濞還需要時間積蓄實力,並不敢過於放肆。漢景帝即位後,聽從晁錯之言,開始對諸侯王大規模動手。刀已經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加之殺子之恨,劉濞反叛也就在正常不過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唐不聞2018-08-22 14:25:51

第一:

說周朝初期沒有諸侯王反叛,其實是一種想當然的誤會。

任何時期,都離不開伴隨著權力和慾望的爭鬥,即便是被美化過度的周朝。

周文王在歷史上是被認為施行仁政的,但實際上,在文王時期,周部落已經開始大肆地對周邊進行武力征伐。

到武王時期,集合諸多部落,以聯軍的形式對商部落發起了大決戰。雖然在牧野取得大勝,但商朝此時並沒有滅亡,仍然在紂王兒子武庚的帶領下和周部落對峙。因此武王不得不派自己弟弟管叔、蔡叔在附近駐防,嚴密監視。

武王死後,管叔和蔡叔就聯合武庚一起反叛了,《周書》記載,一起反叛的,還有徐、奄、熊和盈等部落,其中奄地就是後來的魯國,熊是後來楚國氏族,盈就是嬴姓部落。管叔和蔡叔的反叛,可能是因為同樣都是姬姓王室,出於嫉妒不服周公的攝政。但武庚和其餘各部落的反叛,應該是仍然忠於商,而對周部落不信任的緣故。

直到周公親自東征之後,才算真正平定天下,大規模的分封諸侯是這個時候進行的。

所以周朝從一開始就是從不穩定中建立的,並非如想象中那麼四方賓服。

第二:

春秋時期的政治組織形式、生產能力也和漢朝時不一樣。春秋時地方百里的就是大國了,而且兩國之間還有很多無人居住的野地、空地,落後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生產力導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控制天下的能力。所以在戰國之前,擴充實力的大部分戰爭是在諸侯之間互相兼併、爭奪。諸侯的最大願望是做一方霸主,而不是天下共主。

但到後世就不一樣了,大國往往地方千里,同時管理大帝國的政治制度、組織形式、人口、生產方式都已經配套,這就是到戰國時代從霸主走向統一的內在動力,也是後世諸侯王一有反心就立刻有膽量覬覦帝位的原因。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張生全精彩歷史2018-08-20 07:40:24

這個問題確實非常有意思。

其實,我們不明白倒也沒什麼關係,最不明白也最死不瞑目的,是項羽。項羽本來覺得他可以像周武王那樣,分封諸侯後,就安心地過周天子的生活,讓他的西楚帝國也延續800年。但是,基本上他的屁股還沒坐穩,他分封的那些諸侯就造反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劇照)

第二個不明白,死了又忍不住睜開眼發火的,是劉邦。他為了他的子孫們,誅殺異姓王,把江山都分封給他的子孫們。為了做成這件事,他擔了多少驚,受了多少怕,遭了多少咒,捱了多少罵,可是幾十年不到,他的子孫又打起來了。如果他地下有知,他都不知道要嘆息成什麼樣子。

那麼,為什麼秦漢時期,分封制不能像西周時期那樣,繼續推行呢?

第一,兩個時期天子與諸侯王的待遇差別太大了。

周武王分封的時候,除了周天子對諸侯們有節制能力外(靠什麼來節制?我們一會兒討論),在土地和臣民的分封上,是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等這樣的等級往下分配的。天子佔有的土地和臣民最多,但也並沒有多到哪兒去。因此可以說,天子和諸侯王的等級差別並不大。

項羽分封、劉邦分封時期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於秦始皇當了皇帝后,給天下做出了一個皇帝的標本,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和臣民都是皇帝的。雖然秦朝按照軍功,有一定的分封。但是秦朝的法律太嚴酷,基本上皇帝隨時隨地就可以奪去諸侯的土地和臣民。而且事實上,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後,沒有封過一個諸侯王,不管是他的兒子還是功臣們,都沒有一個是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秦始皇雕塑)

秦始皇樹立的這根皇帝標杆,讓後世的人知道,當皇帝有多麼重要,當皇帝和當王當侯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所以,人人都想當皇帝,都要爭奪皇位。

第二,兩個時期的生產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周朝建國的時候,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大批奴隸被侷限了井田裡生產,而且勞動力水平低下,就算是奴隸主,很多時候都要親自參加勞動,親自參與順應季節的農耕及祭祀各種事項,所獲得的物質利益,也不是很多。同時,由於忙於繁重的生產活動,奴隸主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爭權奪利。只有到春秋開始,鐵製農具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爭奪土地和臣民才變得很有意義。

秦漢時期,生產模式已經完全不同,井田制已經被廢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變成了主要的生產模式。同時,鐵製農具的大量使用,這樣,貴族地主不需要親自指揮佈置生產,更不需要親自參加勞動,只需要到時候收取地租就可以了。因此他們有更多時間忙於政治事務以及打仗的事情。而且,佔有的土地和臣民越多,獲得的地租等利益也越多。

第三,兩個時期的文化形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周朝建國的時候,社會秩序,是按照周禮的規範來要求的。

作為奴隸等勞動者來說,不需要什麼禮儀,他們在棍棒和繩索下勞動。對於王公貴族來說,禮儀則非常重要。那時候,周禮成為整個社會唯一的執行規則。誰要是違背的周禮,都會遭到大家的譴責。而周禮的核心,就是維護尊卑秩序。位卑的人,不可能透過造反,獲得更尊貴的爵位。所以,在周禮的規範下,社會秩序井然,造反很少。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畫像)

但是,經過春秋、戰國400年的大動盪後,周禮已經完全破壞,並且沒有建立起其他維護社會執行的新秩序(儒家秩序,是漢武帝之後才開始有的,而且一直不成熟)。社會秩序完全由利益來操控。每個人都敢造反,都敢向最高的權力中樞靠攏。陳勝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敢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敢說“大丈夫生當如此”。

可以說,雖然項羽、劉邦都進行了分封。但是,因為維護分封制的周禮缺失,分封肯定是不能維持下去的。所以分封不久,又開始造反,重新打起來。

(參考資料:《周禮》《史記》)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玉之溪2020-10-17 23:04:25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朝分封制實施四百年後,周王室為了權力開始鬥爭,為了獲得力量,申侯勾結犬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成為了導火索,失去了威信,國都搞京被犬戎攻擊時沒有諸侯及時救援,城破周幽王姬宮涅被殺,美女褒姒被劫持,之後周朝王室遷都洛邑,開闢了春秋戰國時代。到了這個時代,周王室家的諸侯國被滅的差不多了,到了春秋末期,晉國作為最大的周王室的諸侯國,被權臣瓜分。變成了韓趙魏,秦國是周王室養馬有功之後分的諸侯,外加化外之地楚國,最後只有燕國是老姬家的後代。併成為戰國七雄。東周之時,周王室只是禮儀象徵的君主,但是再無權力干預諸侯國之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建立的漢朝,是實施的郡縣制外加分封制,各個諸侯國的第一高管,丞相都是中央委任的。之後爆發的七王之亂,其實是為了皇權之爭,都是為了相當皇帝,而開始造反,而不是改朝換代,這是有奔質區別。七位劉邦的兒孫劉姓諸侯王想要維護自身權力最大化,和中央叫板的叛亂,成功了可以建立獨立王國,失敗了就是被殺。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玉之溪)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平沙趣說歷史2018-12-01 12:08:49

題目所說兩項都有問題,周武王去世後不久就有人反叛,四百多年後的是普遍不尊周王而已;而劉邦分封也不需要幾十年,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造反了,當然,這些異姓諸侯王也是被劉邦逼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的分封

周朝能夠滅商,是鑽了大空子,當時商朝主力軍隊在東方平定東夷,朝歌守備力量不足,帝辛(即商紂王)武裝奴隸禦敵,結果奴隸倒戈,商朝就這麼敗了。

商朝敗了,但實力還有,商朝遺族河南河北和山東地區仍有巨大影響力和實力,

周人沒有足夠的實力驟然吞併這些地區,

所以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後選擇回師鎬京,並實行分封。

周武王分封的物件主要有姬姓宗室、上古帝王后裔和功臣,如

將太公望(即姜子牙)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等等。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這之中還有一個重頭戲,就是為了安撫商朝遺民,

周武王分封

帝辛的兒子

武庚,讓他管轄商人,但在這個商國周邊,周武王還安排了自己的三個弟弟,

管叔、蔡叔和霍叔合稱

“三監”,監視誰自然不言而喻。

實行分封制,目的是維持周朝的穩定,畢竟單以周部落的實力,根本無法統御那麼廣大的土地,滅商之時,也有諸多部落出工出力,不分封實在說不過去。而且當時夷狄的力量也很強大,周朝需要加強地方軍政實力來抵禦夷狄,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中央實力難以顧及四方。

事實證明,這種制度非常適合周朝的社會環境,周朝的領土因此迅速拓展,只不過周邊諸侯的土地擴張,實力增強,居於中心的周天子反而實力衰退,這就是後來諸侯都不鳥周天子的原因。

周公的完善

在諸侯普遍造反之前,其實周初就發生了一次大規模反叛。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克商後三年就去世了,繼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旦

攝政,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武庚趁機聯合他們以及其他東方諸侯,

起兵反周公,是為

三監之亂,又稱武庚之亂

為了平定叛亂,周公親率“六師”東征,最終成功滅掉四家,並進一步擴大戰果,將周朝勢力範圍擴大至大海。

平叛後,周公對分封制進行完善,他首先與召公分陝而治,穩定住周族內部,然後對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自己的魯國分殷民六族,周公弟弟康叔的衛國分

殷民七族,成周分殷民十族,剩下的,也就是宋國。

對商朝遺民的分化,保證了周朝統治的穩定,周公還制定了與分封制相適應的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這保障了西周兩百年的穩定。

劉邦的分封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實行的並不是純粹的分封制,而是郡國並行制,但有一點,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關東基本就是異姓諸侯王的地盤,

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齊王(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的封地個個都是連郡跨國,實力強勁,這是劉邦統治的極大威脅。

所以在劉邦的皇帝生涯中,主要任務就是削滅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多死於造反,但是不是真心造反很難說,畢竟劉邦太過咄咄逼人了。

平定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也沒有廢除分封制,而是自以為得計的分封同姓諸侯王,但這種分封制,跟周朝的大不相同。

周朝的分封制有很多相適應的制度,但到了漢初,禮崩樂壞已成定局,禮樂制度毫無約束力,再加上井田制的崩潰、生產力的發展,更多的人騰出手來,還有周朝的分封是多層分封,諸侯國內同樣有卿大夫的勢力制約,而漢朝是一層分封,諸侯王直接統治封國制約因素少了,自然崩潰得快。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君山話史2018-11-17 08:49:28

這個題目有些搞笑啊。歷史事實是,周代從一開始,就有諸侯造反了。

周武王剛死,就爆發管、蔡之亂。

周室取代商後,周武王封弟弟周公旦於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弟叔鮮于管;封弟弟叔度於蔡。在這幾個嫡系諸侯中,管、蔡兩國負有特殊的使命,這兩個諸侯國分佈在殷邑附近,管叔鮮、蔡叔度的職責之一,便是監視殷商舊貴族,預防他們造反。這四人裡,周公旦並沒有呆在封國,而是留在中央輔政。

然而,周武王做夢也想不到,他剛去世,幾個兄弟就同室操戈,新興的周王國陷入極其嚴峻的危機之中。原因是周公旦立了周成王後,自己居然當起攝政王。

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其中排行前五的分別是: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長子伯邑考死得早,次子周武王去世後,按排行管叔鮮是最年長的。但是老四周公旦居然自己當了攝政,實際上成為周政權的真正統治者,這惹起管叔鮮、蔡叔度等兄弟的憤怒。

要知道周公旦一直得到周武王的器重,甚至不讓他去封國而留在朝廷,這個恩典是其他兄弟都沒有的。在周公旦的兄弟中,有許多人對他早看不順眼,認為是武王偏心,心裡很不服氣,如今對周公旦攝政更是不滿。

周公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是這樣說的:“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擔心天下諸侯聽到武王去世的訊息後發動叛亂,他不能把政權交給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在這段時間裡,他必須攝政。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然而周公旦這一解釋實在無法令人滿意,他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憑什麼他有權力超越諸兄弟之上呢?憑什麼他是攝政王,而不是其他兄弟呢?顯然,這裡就牽扯到權力鬥爭的問題。

在諸多兄弟中,又以管叔鮮最為不滿,他憤憤不平,當年周武王把行政大權交給周公旦,而自己卻只能在殷邑監視紂王的兒子,很明顯被剝奪了權力。管叔鮮糾集蔡叔度等人,共同散佈流言:“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就是說,周公旦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輔佐年幼的周成王,而是想篡位稱王。

管叔不斷糾集反周公旦的部落聯盟,這些同盟國多數來自朝廷鞭長莫及的東部及東南部,包括淮夷、徐戎諸部以及一個頗有實力的諸侯奄國。

面對管叔鮮的挑戰,周公旦毫不退縮。他爭取到召公奭(燕國)及姜太公(齊國)的支援,當然還有自己的封國魯國。

管叔鮮終於率部叛亂了。

叛亂的人,包括管叔鮮和他的兩個弟弟蔡叔度與霍叔處。這幾個人,都是周公旦的親兄弟,同父同母,如今上演一出同室操戈的悲劇。這場叛亂又稱為“三監之亂”,所謂的三監,指的是管叔鮮、蔡叔度與霍叔處,他三人的職責是監視殷商舊部,故而稱為“三監”。參與叛亂的還有武庚的殷商舊部以及東方一些諸侯及蠻夷部落。

然而,此時距離武王伐紂不過才七年的時間,周公旦的軍隊,都是參加過伐紂戰爭的舊部,作戰經驗豐富,堪稱精銳之師。管叔、蔡叔、霍叔的烏合之眾, 如何是精銳政府軍的對手呢?

周公旦的軍隊勢如破竹,連戰連捷,這場實力完全不均等的戰爭很快便以政府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對待自己的親哥哥,周公旦卻毫不留情,他堅持將管叔鮮送上斷頭臺。一起被處死的,還有紂王的兒子武庚。蔡叔被流放,霍叔貶為庶人。

在三監之亂平定後,周公旦並未收手,又鎮壓當初支援管叔的諸勢力。他先攻打淮水、泗水一帶的夷部,消滅了十七個部落。而後集中兵力攻奄國,此時的奄國已經沒有同盟軍隊的支援,孤軍奮戰,當然不是周師的對手,都城最終被攻破。

綜上歷史所述,可以看出,周朝的歷史,並非如題主所說,過了四百年才有諸侯造反。實際上,西周滅紂後只七年的時間,就出現大規模的諸侯之亂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歷史就在那裡2018-12-03 14:15:15

周朝時期社會尚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當時社會生產力太低下,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將權力下放給諸侯,諸侯再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這就構成了西周的統治階層。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早期周天子還是很有權力的,分封制也規定了諸侯們的義務:

即必須服從天子命令,為周天子鎮守四方,還要向天子交納賦稅,定期必須入朝覲見天子。

諸侯之間有什麼衝突一般也會請周天子出面調停,幾乎相當於一個大家長的角色。

而諸侯之間的造反衝突也遠沒有等到四百年以後那麼久,同樣對天子權威的質疑也不是突然爆發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比如周昭王時期,魯幽公被弟弟姬沸所殺,自己當了國君。但西周實行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製。姬沸的作為是在公然挑戰天子權威,但當諸侯們等待周天子的詔令時,周天子竟然不聞不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天子的權威。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力更是式微,但天子畢竟是天下共主,誰也不敢公然挑釁。後世的齊恆公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便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但他的目的只限攘夷而非尊王,只是打著周天子大旗佔得大義的制高點,

各諸侯之間對此也心照不宣,只是達成了一種上不得檯面的共識

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進行了高度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

與周天子名義的天下共主不同,秦始皇是有真正實權的天子,天子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提高,分封制也被郡縣制替代。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等到劉邦推翻秦朝後,考慮到秦朝動亂時,皇族子孫手中沒有兵馬無法平亂,於是採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的制度。

但劉邦的分封制和西周又有所不同。

西周所封諸侯除了宗室外還有有功之臣,但劉邦卻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所以漢朝的諸侯王都是劉姓子孫。但這問題就更大了,大家都是高祖子孫,憑什麼天子就可以高高在上,諸侯就得俯首稱臣?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就像項羽當初見到秦始皇時曾言: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此。這種心理的不平衡以及人的野望在諸侯國初立時就存在著。

總的來說,西周時天子主動下放權柄,而漢朝時君主專制,皇權至上。中央想集權,地方要自治,兩邊互相不對付又互相忌憚。矛盾終是越來越大,到了漢景帝時終於是爆發了七王之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歷史的星光2020-11-11 12:45:35

其實,劉邦之前,項羽分封才幾個月,諸侯就造反了。

周實行分封制,諸侯之所以有較長時間的平穩期,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強大的中央軍事力量。

從多種典籍來分析,周王室保持了龐大的軍旅,共計有14師,3。5萬人。其中宿衛宗周的有6師,號為西六師;在成周鎮懾東方諸侯的有8師,號為成周八師。這樣的軍事力量,對於分封的諸侯國具有碾壓式的優勢。諸侯國都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也有一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天子擁有“六軍”,共75000人。每軍共2500人,配備100乘戰車。諸侯國按分封大小,大國擁有三軍,戰車300乘,合計37500人。次國二軍,戰車200乘,共25000人。小國一軍,共戰車100乘,合計12500人。不過這個說法並不可靠,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地區的總人口也不過2500萬到3000萬。上溯到西周, 人口要少於春秋戰國。周天子加上800諸侯的軍事力量,往簡單了說,也不可能達到800萬。

但周天子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是顯而易見的。管蔡之亂、商武庚之亂,儘管來勢洶洶,很快就被平定。

第二、廣封諸侯,分散了對抗中央的力量。

歷史上有西周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武王)

封800諸侯一說。這一說法來自於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會。不過那時候的800諸侯,不過就是有名有姓的部落首領。是不是真正分封了800個諸侯歷史難以考證?但西周大肆分封諸侯國是確有其事的。中國現在許多縣,當年就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像河南的息縣,當年就是息國。安徽的舒城縣,當年就是舒國。

分封的諸侯國越多,力量就越分散,越有利於中央政府的控制。

第三、中央出臺多種限制諸侯坐大的規定。

土地面積有定製。周天子對諸侯國的土地面積也作了規定,天子的田擁有千里的面積,公侯的田方擁有一百里,伯爵70裡,子爵和男爵50裡。不足50裡的,附於諸侯稱之為附庸國。限制諸侯的土地,主要是遏制諸侯,因為土地面積過大而威脅王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城池有限制。我們從《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中,可以看到周大對於出國城池的建設標準: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諸侯如果違反了這些標準,那就是造反,中央王朝就要派兵來討伐。

奴隸制的人口管理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都強力維護了分封制。

為什麼到了項羽劉邦時期,分封制就維持不下去了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最主要是,秦滅六國,四海為一。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幣同值,中央集權制取代了分封制。與之相適應的中央集權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統一的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項羽也好,劉邦也好,想以分封制來鞏固王朝的統治,註定是行不通。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一國之君歷史研究2021-02-08 19:23:31

其實分封制不是周朝發明的,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就發明了,夏朝是由12個有血緣關係的氏族組成的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諸侯國,當這種模式存在並一直延續下去後,就形成了分封制,這是當時的條件下唯一切實可行的制度。

西周滅亡商朝,只不過是滅亡了以商紂王為首的商王室,那些臣服於商的部落或者諸侯國全部存在,西周初年,華夏大地及周邊的諸侯國一共有上千個,也有史書上說有800個,不管多少個,西周立國之初只不過分封了71個諸侯國而已,其他的諸侯國,就算是西周不分封,他們也存在,包括夏朝和商朝遺留下來的諸侯國,只要沒有被滅,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周朝能存在8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分封制,而是因為周禮

,周朝雖然是靠武力滅亡商紂王奪取的天下,但他治理天下的手段卻是周禮,周禮是一整套的禮儀制度,並以此為作為是否歸屬華夏的唯一依據,這是一種文化屬性,只有諸侯國承認了周禮,才是諸夏,否則就是蠻夷。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朝

所以,當週朝衰弱時,會有春秋五霸這樣強大的諸侯國來代替周天子維護天下的秩序,會有齊桓公和管仲喊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然後聯合“諸夏”諸侯國一起攻打“蠻夷”諸侯國,維護周朝名義上的統治,而周禮就是把所有諸夏諸侯國聯結在一起的文化屬性。

每當有外來的蠻夷狄戎侵略華夏時,華夏的諸侯國合部會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所以蠻夷狄戎根本打不進華夏,所以華夏的主要矛盾其實是內部矛盾,外來威脅被華夏聯合阻擋,只有內部才會引發周朝的衰弱和滅亡,從邏輯上看,周朝只能在內部滅亡,而不是外來威脅滅亡。

按照周朝滅亡商朝的邏輯,只要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滅亡周王室,同時有能力面對其他諸侯國的干涉,理論上就能滅亡周朝,但是,周滅商的事件,在整個春秋戰國近800年的時間中,只有戰國時期的秦國有這個條件,其他任何時候都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有這個能力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分封圖

這怎麼理解?因為周朝時期,即使周王室很衰弱了,但是仍然沒有哪個諸侯國強大得能讓其他所有諸侯國都臣服,如果一個一個地比,春秋時期的齊國、晉國、楚國都很強大,但是這三國想滅亡周王室,就會面臨其他所有諸侯國的聯合抵制,比如說楚國要滅亡周王室,齊國和晉國會聯合幾十上百個諸侯國一起圍毆楚國,到時候滅亡不是周王室,而是楚國了。

這也是楚莊王有能力問定鼎中原,但是卻不敢滅亡周王室的原因,他敢滅亡周王室,接下來楚國也會被滅亡,所以楚莊王放棄滅亡周朝,他的頭腦是清晰的,做法是正確的,

而維繫這一切的,就是周禮,儘管禮樂崩壞,但天下共主的觀念深入所有諸侯國

,同時這也就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加強版。

另外,

春秋戰國近800年時間,其實是城邦制諸侯國聯盟

,從地圖上看著諸侯國的土地都很大,實際上人口都是生活在城池的,城池外都是無人居住的荒地,這就是叫城邦,一個城有可能就是一個諸侯國,諸侯國實力越大,城池就越多,城邦外只能算諸侯國的控制區域,所以經常發生一個諸侯國繞道另一個或幾個諸侯國攻打比較遠的其他諸侯國的情況。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諸侯國分佈圖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形勢完全發生了變化,秦是絕對的郡縣制,沒有分封,除此之外,由於人口的持續增長及秦朝的政策,城邦制已經不復存在,也因為沒有分封及人口的增長,各種大一統制度的實施,促進了整個華夏各地的交流,形成一種統一的華夏文化,人們再不侷限只住在城池內了,城池外也開始生活了大量的人口,村莊開始遍佈在城池與城池之間,城邦制已經進化為華夏一體化了。

秦朝末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帝國,這是秦朝之後第一個有分封制的大一統王朝,劉邦分封諸侯國的初衷是為了聯合諸侯打敗項羽,是為了建立統一對付項羽的陣線,是以政治手段來打擊項羽並獲取勝利的保證,為了統治穩定,劉邦在統一天下後,開始把異姓諸侯國改封為同姓諸侯國,因為

劉邦認為秦朝滅亡有一個原因:當中央朝廷遭受攻擊時,沒有諸侯來救援。

但是,這只是劉邦的權宜之計,劉邦的最終目的還是仿製秦朝實行郡縣制,所以西漢的統治僅僅維持了幾十後,就發生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髮生的根本原因是漢景帝想要削藩,目的當然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以免諸侯國發展壯大後,威脅到漢朝中央朝廷的統治。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漢初年的分封圖

從劉邦建立西漢到七國之亂,不過只有48年,分封僅僅實行48年,就天下大亂,這是為什麼?

漢朝的分封跟周朝(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是不一樣,周朝的分封是絕對的分封制,分封出去的諸侯國那就是獨立的國家,有獨立的軍隊、政治、司法權力,而漢朝的分封不一樣,諸侯國的部分權力是歸屬中央的,而且漢朝還向諸侯國派出官員,以監督諸侯國的情況,可以這麼說,

漢朝的分封制實際上是周朝分封制的閹割版

之所以分封48年就出現動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漢朝中央主動削藩。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建議削藩,但漢文帝以時機不成熟拒絕了,到漢景帝時期,由於新君即位,實行新政,所以漢景帝即位兩年就開始削藩,就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是整個周朝近800年,沒有過一次削藩。

二是秦之後的封建社會,華夏的經濟、文化已經一體化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吳楚七國之亂

秦朝之前的周朝,是城邦經濟,各個諸侯國的文化全部不一樣,整個周朝800年沒有一次農民起義,不是沒有起義,是不能形成規劃,各個諸侯國之間是相地封閉的,秦國有秦國的文字和語言,楚國有楚國的文字和語言,全都不一樣,就是想聯合都難以聯合。

而秦之後的朝代不一樣了,經濟、文化一體化了,同樣的文字、語言、貨幣,同樣的制度,所以陳勝吳廣才能一呼百應,而漢朝的諸侯國同樣如此,當朝廷的削藩政策到來時,吳國、楚國等漢朝的諸侯國因為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很容易抱團取暖一起聯合反抗漢朝。

就算漢朝不削藩,一樣會發生諸侯國的混亂,只要漢朝中央朝廷衰弱,諸侯國馬上就能崛起反抗朝廷,這個時候如果有強大的諸侯國作亂,是難以有其他勢力來制衡的,不像周朝大家都是諸侯國,幾百個諸侯國,聯合起來是相當強大的力量,那種實力彼消此長的變化就會導致動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分封制

第二個實行分封制的朝代是西晉,西晉中央朝廷因為皇帝無能無法理政,皇后賈南風作亂,引發了那些有實權的諸侯王的野心,這就是朝廷衰弱,一定會有勢力來取代的原因,衰弱得越快,動亂髮生的時間越快,西晉的諸侯王像走馬觀花一樣帶著自己的軍隊干涉朝廷,這就是八王之亂,這種干涉本質上就是奪取權力,西晉因為得國不正,並沒有禮法來約束,所以動亂非常多,而且持續時間長,基本上耗盡了西晉的實力,也就引發了長達數百年的五胡亂華。

再到後來的明朝因為分封引發動亂的原因與漢朝的原因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削藩引發的,而且越分封越動亂,分封的的諸侯國實力越大,動亂就越大,分封在後世朝代基本上成了動亂的代名詞,所以,秦始皇的郡縣制眼光真是獨到,而且領先幾千年。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襄陽賈芸2020-11-14 23:01:07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其實周分封之初 也有叛亂,商人舊部和武王弟弟管叔就搞了叛亂,但整體來說,周朝分封后叛亂很少。為什麼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原因很簡單,周王室分封的時候,重在開枝散葉。所以很多都封在了夷人的地盤上,而且最初的封地很小。

比如齊國、魯國,封在東夷人的地盤上。他們人數不多,地盤不大,但是有更先進的生產力,也有周王室撐腰,他們可以兼併東夷人的地盤來擴大自己,而不是去攻打強大的周王室。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他們都是分封在偏遠地區,然後佔蠻夷地盤,慢慢成為比周王室還強大的國家。

這是周王室的高明之處,也是當時華夏各支派的共識。

相反,要反抗周王室,那真是吃力不討好。比如西周早期的楚國,離周王室那麼遠,打著反抗周王室的旗號,也打不著周王室,反而是導致忠於周王室的諸侯們的圍攻。所以後來就學乖了,不打旗號,重點吞併周邊各國,悶聲發財。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至秦子聊歷史2018-01-27 10:56:43

這問題很好,也值得說道說道了。

這就涉及到了一箇中國五千年來循序漸進生產力提高的過程,和制度的沿革變遷的問題。

西周的時候,因為社會生產力地下,中央既沒有集權的基礎條件,也因為剛從商朝過來沒有中央集團的思想溫床,所以分封制自然而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當然了,西周初期還是有發生過叛亂的,著名的就是三監之亂,但是三監之地是殷商後裔,所以這個叛亂不算典型例子。

因為西周初期,土地廣袤,人口稀少,周王室分封出去的諸侯主要任務還是提高生產力,發展人口,擴大地盤。領地內和領地周圍都有蠻夷虎視眈眈,各諸侯互幫互助還來不及,更沒有那個閒力氣去叛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再加上週公的宗法制、禮樂制,能分封出去的諸侯非親即故,而且諸侯城池不能大於天子的三分之一。

還有春秋後期之前,文化不下庶民,只有貴族才有資格接受教育,因此也缺少以惑亂天下,彰顯自己為己任的遊說之士,社會方面需求較少,政治環境寬鬆,自身實力受限,因此缺少大規模叛亂的誘因。

等到了西周末期,東周初期,周幽王殘暴,引發了王室內亂,可是即便有諸侯參與進來也是戰隊派,並沒有明張目膽欲取而代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等到了春秋戰國,離周朝開國已經四五百年了,社會生產力飛躍性的提高,社會矛盾凸顯,中原內部便開始互相攻伐。

總結一句東周亂世,那就是吃飽了撐的。

大家有錢有人了,差的就是繼續擴大地盤。

因此才有了戰國紛爭,最後秦國一統。

等到了劉邦的時候,因為秦始皇急功近利,一舉廢除了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俗話說,千年的制度,百年的王朝,分封制在周朝已經實施了七八百年。秦朝想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結果反倒是自己倒下了。

後來接手華夏神器的劉邦,採取了前朝的教訓,又加上消滅項羽的時候許諾下的功臣,因此採用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也稱郡國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但是此時民智已開,社會生產力也趨於一個時代的巔峰,再加上統治階層的內部不團結,劉邦立國十幾年就有異姓王紛紛作亂。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之所以會爆發七國之亂的是有種種原因。而此時的分封制已經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手段,並不是一項可以是適應西漢社會的政治制度。

到了後來,漢武帝之後的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所以很有的出臺的各種政策,限制了諸侯國的發展。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電視劇裡看歷史2018-12-02 07:23:01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建立後,為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並規定了諸侯享有的權力和對周王應盡的義務。後來的漢,明等也施行了一段時間的分封制,效果各不相同,那麼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才崩潰,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後就維持不下去了呢?

小編以為這是由於時代的不同所造成的。

我們來看看周的分封制。

首先周滅商和東征以後,大肆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來

維護周王朝統治

。諸侯的土地理論上週天子可以收回,但一般君位世襲,諸侯在其國內擁有統治權,但對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義務,從上至下,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平民,奴隸大魚吃小魚,周天子就可以牢牢控制國政。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分封制

其次,諸侯的作用就是藩屏,像實力比較大的齊國,楚國,燕國等都面對著或東或北的威脅,它們想開疆拓土有著大量的空間,實在沒有必要去招惹不好惹而且是自己的上司的周宗主。史記記載,周王直接控制的部隊就有“成周八師”和“西六師”,戰時周王還可召的諸侯與平民的兵力,而當時最大的諸侯也就有三師的兵力。所以周宗主的強大軍事力量時刻威脅這些或大或小的諸侯,所以自然有了400年的太平。

再看看西漢的分封制

劉邦錯誤的認為秦亡的原因就是因為始皇帝搞郡縣制,所以認為分封制還是要的,畢竟周八百年靠的是分封,不能照搬秦,但郡縣制明顯是歷史的進步,順應歷史潮流,所以就弄了個郡國並存。所以西周是純粹的分封制,而西漢是結合了秦朝的郡縣制,推行了郡國並行制。劉邦害怕外姓奪權,所以把權力和領土都給自家孩子,就算以後有人起義也可以透過血緣關係化解矛盾,但這僅僅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權力面前血緣根本算不了什麼。

劉邦給了各國太大的力量,朝廷的軍隊不過三十萬人,其它七國國兵力總和居然有六十萬以上。沒想到列國做大後拿這份力量威脅了朝廷。終於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這七個國家的封地聯合起來,幾乎佔了西漢一半的面積。叛亂平定後,漢武帝吸取教訓,推行

推恩令以削弱各國力量,西漢的分封制也名存實亡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漢分封圖

以上就是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的原因,不知道您滿意嗎?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歷史紫陌閣2020-11-14 21:03:21

雖然都是分封制,但是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和漢朝時候的分封制是有所不同的,周朝的分封制是周天子主動進行分封的,並且大多諸侯國都是自己的周天子的姬姓一脈,是自己的子孫後代,還有一些是功臣、親信臣子等人,是有宗親制度加持,並且還有禮法制度的加持。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在周朝初期的時候,謀反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周朝初期自身實力就很雄厚,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加上諸侯國數量也不少,哪個諸侯國要是反叛周天子,那就是找死,不僅在初期時周天子自己的部隊就能將其消滅,周天子還能號召其它諸侯國對其進行剿滅,周是天下共主,不用自己一兵一卒就能反叛的勢力消除。

漢朝初期劉邦進行的分封制不能算是主動形式,劉邦本身也不想分封,但是因為環境形式沒有辦法,想要“馬兒跑就給馬兒吃草”,要想讓下屬替你賣命,沒有相應的回報怎麼能吸引下屬為你賣命呢。不能幹了一場,啥也撈不著,就和現今的僱傭關係類似,只要老闆將錢給到位,你說怎麼加班就怎麼加班。

劉邦自己想要做皇帝,就需要下面的人為其“好好打工”,就需要相應的“報酬”來刺激將士的激情,劉邦自己也不想進行分封,這就相當於將自己的權利分給了別人一樣,比如韓信就明著和劉邦要“假齊王”,劉邦內心是不願意給,但是關鍵時刻不給也不行,最終韓信也被劉邦的老婆給弄死了,劉邦的分封屬於被迫的形式。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的自身實力要是強大的話,也就不用靠韓信等人,也不用進行分封諸侯王。就因為本身的實力還不夠。加上漢朝初期的形勢並不穩定,劉邦都差點被匈奴斬殺,要不是採用了陳平的計策,劉邦都得死於白登山。白登之圍後劉邦將宗室公主嫁於匈奴和親,為緩和匈奴的關係,開始修養生息。可見漢朝的初期的實力有點弱,要是實力強盛,分封的諸侯王也不敢反叛。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爭霸最終在垓下之戰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之後劉邦開始稱帝,並大封諸侯,分封功臣,為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這裡的韓王信和韓信是兩個人,當時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也都被封過王。

劉邦分封異姓王是為了政治上需求,劉邦在起義的時候為了獲得勝利已經進行了一些分封,有劉姓子弟,也有異性功臣,在政治上是為了推翻秦朝。之後劉邦勝利,漢朝成立,這些諸侯王已經有了一定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實力,對中央王朝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朝在初期的時候要是不進行分封,是會出問題的,漢朝初期的經濟百廢待興,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額社會環境來進行建設,劉邦實行分封是為了穩住這些諸侯王,但是劉邦對這些王公諸侯還是依然有忌憚和防備,但是貿然廢除,就引起諸侯們的反彈,是不利於漢朝的建設和政治上的鞏固。

貿然廢除要是導致諸侯集體造反,漢朝剛建立就涼了,劉邦只能進行分封,完成政治上的需求,在政權穩固之後,你看劉邦整不整這些異性諸侯,之後朝廷穩固之後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就開始以種種罪名取消諸侯的爵位,下場不好的就是或貶或殺。

透過分封劉姓子弟來鞏固統治,開始排擠削弱異性諸侯的實力,最終將天下掌握在本姓手中,避免了異性諸侯做大反叛等情況。而且漢朝初期實行的分封制和周朝時期的分封制還有所不同的。漢朝實行的分封制是郡國並行制,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實行,是劉邦滅秦之後進行的最佳化。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劉邦吸取了秦朝郡縣制的弊端和教訓,秦朝的郡縣制雖然能夠有利的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剛開始的郡縣制是有不少弊端的,過度集中會導致政治體制執行不善,比如出現個人專權的情況,如趙高的“指鹿為馬”。因為劉邦將秦朝的郡縣制和分封制進行了一些調和。

讓分封的諸侯國和郡縣相互交錯,出現互相制衡的局面。地方郡縣的行政管理方面還是由中央政府進行管轄,雖然中央對於諸侯國的控制力度相對不大,但是可以透過郡縣和分封的諸侯國互相形成肘致,最終而利於治理。劉邦之後也將異姓王慢慢剔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誓言。

不過漢朝剛建立不久就有了諸侯王反叛的情況。因劉邦對異姓王並不怎麼信任,為了漢朝的江山能夠長久,就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劉邦分封了8個有功的異姓諸侯王,其中有7個異姓王都被劉邦誅殺或廢掉。開國功臣韓王信因受到劉邦的猜忌,害怕被殺,就和匈奴約定共同攻打漢朝,開始起兵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朝在公元前202年才建立,劉邦稱帝,定都長安。但是僅僅一年後,韓王信就和匈奴一起攻打漢朝,諸侯王韓王信開始了反叛,直到幾年後韓王信和匈奴再次攻打漢朝才兵敗被殺。楚王韓信也被劉邦的夫人呂雉誅殺,並且誅了三族。之後淮南王英布開始恐懼,同年夏天,梁王彭越也被劉邦殺了,英布開始集結軍隊,起兵造反,漢朝建立不到十年,就有幾位諸侯王先後造反,但都有劉邦猜疑的原因。

漢初除了異姓王造反之外,之後還有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淮南王劉長叛亂,漢景帝即位後採用晁錯的

《削藩策》

,導致的七國之亂等等諸侯王的謀反,不過隨著七國之亂的平定,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已被清除,但是仍然威脅著統一,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在漢武帝晚年才解除了諸侯的威脅,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劉邦實行分封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對異姓王的分封,之後封劉姓諸侯王也有為牽制、排擠異性諸侯王的原因。漢朝初期的諸侯王造反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漢朝初期中央的實力有限,和劉邦在社會穩定、皇權穩固之後對異性諸侯王開始下手,導致諸侯王不得不反,劉邦都來殺諸侯們了,諸侯王也得為了保命而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朝初期諸侯王的造反大多是被劉邦逼的,劉邦死後,一些劉姓諸侯王造反大多都是受到中央集權導致,如“七王之亂”是因為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開始廢藩王,諸侯王的權利都要被廢除了,導致諸侯王為了權利開始發動叛亂。

當漢景帝先後將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削奪,為此當時的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朝的分封制直到漢武帝時期,因分封王國的權利已經影響到漢朝統治。漢武帝開始頒佈推恩令,逐步分化王國的權力,王國最終名存實亡。

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商朝分封制度的延續,在商代時候已經開始分封諸侯,西周在滅商朝之後開始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周朝的諸侯在其自己的封國內有世襲繼承權和統治權。但也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需要定期朝貢和維護周朝皇室的安全。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在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開始中央集權後,此後的朝代雖然也有分封,但是性質和商代、周代的分封制已經不完全相同了,比如前文所說漢朝實行的分封制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實行,之後的朝代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改變。

分封制最開始是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形式,是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之後西周覆滅商代之後,西周初期透過推行包括分封制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是為了迅速鞏固統治。西周分封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國家的統治,為了對征服的廣大地區進行有效統治,分封制是西周的長久國策。

西周統治者分封諸侯是希望透過受封的宗親功臣等奴隸主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作為中央的政治和軍事屏障,拱衛周王室。強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步構織遍及全國的交通網路,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奴隸制強國。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實行的分封制,雖然從表面上看,皇權似乎有所削減,但事實並非如此,統領權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各諸侯的權力同樣來自於統治者,西周的分封制所依賴的基礎為宗親制,血緣和家族決定了諸侯封地的大小,也就是說諸侯所擁有的一切都在統治者的控制和許可範圍內。而且分封制只有之前的商代推行過。

商代被周朝推翻,周朝就是一個新生物,從唯物辯證論的角度來看,這個新生物不僅能夠革舊,還必然有一段較長的生命期。而分封制推行推行的時間也不長久,還有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度是以宗親製為基礎的,和漢朝初期的異性諸侯王是不同的,畢竟親人之間加上當時國家社會並不是太過於完善,分封制是有一段較長的適應期。

周朝統治天下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所制定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使社會階層分化變得更加明顯,但對於統治階級卻是最好的維穩工具,有助於維護宗法制和君權。禮樂制度不僅強化了統治者權威的地位,同時還為天下民眾提供了一套規範的文化制度,文化雖不如政治般具有強制作用,但卻足以規制民眾的認知和行為,也是西周能維持長久統治的重要基礎。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這也是當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歷史依據,周朝透過把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套有別於特別的分封制度。西周的禮樂制度和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從法律和禮制上確立了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其他諸侯都是周天子的附庸。

不僅從血統上確立周天子的至高無上,還以宗法制度來確立周天子不可動搖的地位,又以禮樂制度來維持社會秩序,比如以

《周禮》

為典範的秩序準則。因為有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的加持,即使在東周晚期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各諸侯依然投鼠忌器,不敢直接把周天子取而代之。

周朝到了晚期出現了諸侯強天子弱的局面。隨著一些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壞並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說明了此時的分封制已經不適應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分封制的核心依然在於分封,但是此時的周天子無法再繼續分封了,他手中已經沒有了土地、軍隊和人民。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周朝失去了對諸侯的節制,最終諸侯們也不需要從周天子手中獲得權利和地位,而是透過兼併戰爭來壯大自己,此時也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室想要憑藉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來繼續維持自己“天下共主”地位已經不現實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便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也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下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周朝的分封制是靠禮法和宗親制度的加持,來維護周天子的地位,透過這種方式長久地維持周天子和各諸侯之間的等級關係。最終也因為“禮崩樂壞”,周朝被諸侯國的造反泯滅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漢朝的分封制和周朝的分封制是有著明顯的區別。

大家對周朝禮法、宗親制度加持的分封制,和漢朝推行郡縣並行的分封制有什麼看法?下方留言探討。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妙齡山人2018-08-20 01:24:56

這個問題,就牽扯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武王伐紂,分封諸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不是絕對。

周昭王南征楚國,周天子六師全軍覆沒,周天子命喪黃泉,史書上只有很隱晦的短短一句話,周昭王南征不復。可見也就那麼回事。

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也是諸侯國中的一個,接受諸侯國饋贈,承諾保護諸侯國。

這時候,包括最開始的夏商,都沒中央集權的概念。作為共主的周天子無權乾澀諸侯國內政。諸侯國享有經濟軍事政治大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微乎其微,所以存在了四百多年。

但漢代就不一樣了,漢承秦制,中央集權。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卻又在地方搞分封制,劉邦認為,秦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贏氏整體實力不強,所以大廝分封劉姓為諸侯王,大多被分配到富庶地區,希望天下大亂時他們可以鞏衛京師,起兵勤王。但是八王之亂,赤裸裸打臉了,只有反王沒有叛郡。

諸侯國享有經濟軍事政治大權,所以往往形成割據勢力,對抗中央集權。諸侯國實力提高,必然會發生叛亂。

但是小編不得不提一句,發展地方經濟還是分封比較好。行政區化越小,管理者對每個角落的瞭解程度必然會提高。

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大陸的一個市也就跟香港一個區地位差不多,但是香港區明明更有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水煮汗青2018-12-13 23:41:27

周朝和漢朝的諸侯造反是因為分封制引起的?

從周朝和漢朝制度上來看,並不能說明周朝的制度要優於漢朝,一個朝代一個制度,只有適合當時社會的制度才是最好的。西周有四百多年曆史,西漢同樣也有四百多年曆史,所以漢朝的制度不會比周朝差。為什麼漢朝諸侯造反這麼快呢?

其實,周朝造反的速度也不慢,周武王去世沒多久就造反了

!著名的“管蔡之亂”就是第一次大規模的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整個時期確實比西漢要穩定

西漢時期不斷的有諸侯跳出來造反,甚至有人在劉邦在世的時候就開始造反了。

而西周時期在周公旦平息管蔡之亂以後,基本是安穩的度過了很長時間

,歷史上第一個盛世

“成康之治”

就是在這個時期,不得不說周公旦的管理能力確實非常強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周朝和漢朝的底子不一樣

,周朝在周文王時期已經深得民心,武王伐紂的時候眾諸侯都非常樂意的追隨武王;而劉邦創業的時候天下刀兵四起,百姓基本上是誰強大就跟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為了追求物質需求,精神層次的追求幾乎沒有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諸侯造反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周朝還是漢朝,諸侯造反的根本原因都是兩個字:

人性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千方百計想要得到某種東西,得到後又覺得不如想象的美好,又會繼續去追求。

周朝靠《周禮》成就了盛世,但西周後期也不斷的暴露出人性的貪婪。從成康盛世到周穆王時期只有短短几十年時間,社會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到設定了三千多種“肉刑”的罪,這都是發生在西周。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的思想會發生改變。到了漢朝時候“儀禮”顯然不能再約束人的貪念,所以才會不斷的有諸侯造反,但漢朝時候的各種制度都可以很好的維持當時的統治,並不會比周朝的制度差。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五味社2018-05-17 16:49:33

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等同於西周初年的“三監之亂”,作亂與制度無關,而在於人心。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制,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這是吸取秦國滅亡的教訓。秦國在六國推行郡縣制,因為和當地風土人情不符,遭到強烈抵抗,造成秦國滅亡。西漢在關中地區,即秦國舊地推行郡縣制,楚、齊等國推行分封制,封同姓九王,並立下“非劉姓不王”的誓言,希望透過血緣關係來拱衛大漢王朝,結果呂后打破了這一誓言。到漢文帝時期,因為漢文帝乃庶出,加上呂后亂政,各諸侯國和漢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變的越來越淡,加上諸侯國權力過大,與中央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直接引發日後的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是地方向中央的叫板,西周初年的“三監之亂”也是地方向中央的叫板,時間上沒有差別太久,至於題目中所說的幾百年,則是禮崩樂壞下,大國吞併小國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夢沉古道2020-08-25 22:17:57

周王室依靠分封制,形成一個共主聯盟並維持了約200餘年年的實際盟主地位和約500年餘年的名義盟主地位(因為周朝存在時間不確定,大約800年左右),而漢初確立的分封卻沒有維持太久就爆發了異姓王叛亂和七國之亂,造成雙方如此大的區別,原因是什麼呢?

1。歷史情況不同

西周分封起於武王伐紂,分封的主要是當時已經存在的諸侯、周宗室還有姜尚等功臣,還包括舊商勢力也就是封在宋國的武庚。整體看,周朝制定了比較全面的制度,也就是周禮,確立了自己盟主的位置。周王室依靠宗室和功臣的力量實現了對舊商貴族和有實力的方伯的監視和控制,並把持續穩定下來。同時在遵守周禮的情況下,諸侯國內部維持獨立地位,諸侯和周王室的關係並不是完全隸屬關係,諸侯內部在發展,但受制於實力原因,發展緩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初分封是在劉邦實現楚漢戰爭勝利後,對主要實力派進行分封,同時為了維護劉氏江山,分封自己的兒子、弟弟和侄子,形成異姓王和同姓王。分封異姓王屬於劉邦無奈而選擇,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作為皇帝的劉邦自然不希望裂土封王,這些異姓王要不是六國王族,要不就是韓信這樣的絕對實力派,封王是為了穩定局面,劉邦不想接受共主聯盟,註定和異姓王決裂是早晚的事。由於劉邦成為皇帝時,年事已高,他必須在有生之年為兒子清除這些障礙,採取主動對異姓王動手的舉措,試圖剪除異姓王。同時,離心離德的異姓王也沒老實,和匈奴等漢朝的敵對勢力勾結。因此,雙方的衝突是避免的。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朝同姓王造反則是因為漢朝在呂后去世後,劉邦第四個個兒子劉恆即位,引起了諸侯王蠢蠢欲動。尤其在剷除諸呂過程中出力的齊王劉肥一系,對中國結果是不滿意的。而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因為血緣的關係對劉恆並沒有忠誠的感情,因為吳太子被文帝的太子用棋盤誤傷致死後,徹底不理會漢朝廷。如果這種局面沒有出現大的變動,雙方或許相安無事維持下去。漢景帝又在晁錯等人的支援下提出削藩,給諸侯王謀反而口實。

2。力量對比不同

周王室透過大規模的分封,不斷形成新諸侯國。另外,透過適時的敲打不聽話的諸侯比如烹了齊國的國君。隨著分封國的增加,形成各個封國的相互制約,彼此之間相互防範,在王室實力沒有明顯衰落的情況下,諸侯國不敢妄動。而周王室的同姓國(姬姓國)都佔據重要位置,比如晉國和魯國。在同姓諸侯國的支援下,周王室在最初200-300年間,對大多數諸侯國有控制權,但南方的楚國除外。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朝初年劉邦之所以選擇分封,實際上是力量不足的表現,因此這些異姓王存在分離傾向很強。而劉邦也不會恢復周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的情況,制約力量不足。同姓王在劉邦活著的時候不敢有異動,在劉恆即位後,真正的漢朝嫡傳結束了,同姓王對於天下有了想法,尤其劉濞佔據好地方又有實力,企圖聯合諸王造反。而漢景帝又採取削藩政策,讓諸侯王之間開始結盟,形成反對漢朝廷的力量。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3。周朝並非一帆風順

周初也爆發了三監之亂,就是周宗室和武庚勾結髮動叛亂。南方的楚國一直對周王室不滿,並試圖稱王。而西周末年,隨著周王室實力的下降,諸侯已經開始不那麼嚴格遵守周禮,在發生國人暴動後,周厲王被趕走,周王室尊嚴已經嚴重受損。而周幽王時期出現的戎狄入侵,周幽王被殺,則完全讓王室名譽掃地。其後的二王並立則讓周王室逐步淪為傀儡。因此西周雖然是天下盟主,但也有造反的情況出現。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4。郡縣制已經深入人心

秦從商鞅變法開始就推行郡縣制,作為大一統王朝,郡縣制比分封制更適合維護統一。劉邦和他的謀士們自然不希望分封,加上劉邦平民出身沒有家族基礎,他更願意接受郡縣制。因此,郡縣和封國並立,是劉邦為了維護統一的無奈選擇。而選擇的背後則是實力的較量,西漢的皇帝都在削藩,說明實力在上升,到武帝時期,經歷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漢朝廷已經具備完全控制局面的能力,封國制就被逐步拋棄了。在這個過程中,力量各方心知肚明,在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分封制更適合生產力低下,大一統觀念沒有那麼強的商周時期,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對於“國中國”存在的情況,帝王是不能容忍的,只能透過削藩來緩解矛盾,於是,出現了諸侯國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還有諸侯王實現逆襲的靖難之役。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評論,期待你的支援。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知常容2020-05-23 10:46:23

知常容認為分封制沒問題,但是西漢的諸侯王造反都是被逼反的,而不是主動想造反。如果西漢當時不主動解決,他們不會這麼快反。

一、分封制

為什麼不用秦始皇的郡縣制,而用分封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資訊不通,所以分封制比郡縣制更有優勢。嚴格來說靠近中心的地方用郡縣制,遠離長安的用分封制。

不管是在周朝,還是在西漢初年,分封制都是有優勢的,可以讓諸侯王臨機決定。因為封地發生什麼事情,等上報朝廷批覆再採取行動,估計機會早就錯過了。

當然分封制也是有弱點的,不利於國家的凝聚力的形成,時間久了,封地的百姓只認諸侯王而不認西漢,這是一種隱性的割據和分裂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二、周的分封與劉邦的分封區別在哪裡?

周的起點身份是一個強大的諸侯部落,劉邦的起點就是一個平民,這就是巨大的差距。周是以自己的強大的實力震服諸侯部落,他擁有絕對的實力,所以分封時,大家也是服的。另一方面當時地大人稀,各國之間還有很多空白地域,大家忙著整治國內還來不及,哪有時間想著搶奪天下呢?

劉邦則不同,四十多歲時還是平民,五十多歲時就是一皇帝。這樣的分封從權威性上是不足的,哪怕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劉邦描繪成蛟龍降生也不足以證明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從人的心裡上來看就是不服的。

第二點當時每一塊空地都已經有人了,各國為了生存,只能靠爭天下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三、西漢的諸侯王是被逼反的

西漢的諸侯王造反一共是二次,一次是漢高帝劉邦的時候,還有一次是漢景帝的時候。

諸侯王讓漢王劉邦當皇帝。劉邦當了皇帝,承認了這些諸侯王,也算是一種分封了。

問題是劉邦覺得他們不值得信任,主動以尋找項羽黨羽開始,不斷逼反諸侯王,最後使得天下諸侯王除了吳芮之外,其他的都是劉姓之王。

第二次是到漢景帝時期,看到諸侯王尾大不掉,有可能威脅到朝廷統治的時候,晁錯就提出削藩的建議,這一建議提出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是對的,但是對諸侯王來說這是致命的。

這些諸侯王在吳王的發動下反了,吳王反除了自己已經年老,還有自己的孩子被景帝無故打死也有關係。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結語:

西漢的分封,如果不是主動刻意逼迫,不會這麼快就反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成為西漢尾大不掉的問題,這個問題遲早都會爆發的,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時候解決的問題。

後來漢武帝用了推恩的方式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有人會說為什麼漢景帝時期想不到這個呢?不是漢景帝想不到,而是因為漢景帝時期展現了朝廷的真正實力,諸侯王明白不是對手,自然降低了預期,這樣才有推恩令的成功。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大意覺迷2018-06-05 21:28:48

周代的情況與漢代有很多不同,周人以極少的兵力對商朝進行斬首行動,一舉攻克商都,奪人先聲。但實際上當時不僅僅還有大量商代殘餘勢力,還有一些原本被商朝壓制的勢力,比如東夷和虎方等等也都伺機擴大地盤。所以周人需要將自己的嫡系分封出去,讓他們帶兵獨當一面。由於古代戰爭有時候推進速度是很緩慢的,需要幾代人的奮戰,在這個奮戰的過程中,分封諸侯實際上是完全軍政合一的。由於軍權牢牢掌握在手裡,而且一直處於和敵對勢力的交戰中,周天子不可能隨便把諸侯的兵權撤掉。所以只能任由他們世襲相承,周天子只要表示點頭認可就行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諸侯的地盤鞏固了,就開始降低軍事化色彩,向常規行政機構轉型。諸侯們就從軍事首領轉變為土地領主。由於諸侯權力膨脹,周天子再想指揮諸侯已經很難了。諸侯之間開始互相吞併,直到戰國時期五國相王,諸侯們連周天子都不認了。

但漢朝的情況又是一個樣子,首先國家疆域已經被秦朝奠定了,秦朝由於實行徹底的郡縣制,卻未能挽回崩潰的局面。所以無論是西楚霸王項羽還是漢高祖劉邦都考慮分封一部分土地來收買人心。但是項羽由於自身權威不足,遭到了諸侯們的群起攻之,給了劉邦可乘之機奪取天下。劉邦就對異姓王(諸侯)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如此一來,跟著劉邦打天下而博得一席之地的異姓王們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但是反抗的結果只會加速滅亡。等到異姓諸侯收拾得差不多了,劉姓諸王就開始膨脹起來了,他們勢力膨脹的速度可比西周那些諸侯國快多了。但中央還保留了大量直轄領地和巨大的話語權,雖然劉姓諸王佔據了半壁江山,最終還是朝廷堅持到了最後。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折緣2020-02-13 15:42:49

西周的分封跟西漢的“分封”本質上是兩個時代不同的表達,完全是兩碼事。

西周的分封制度是建立在井田制,即奴隸土地國有制的基礎之上。“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基本內容。簡單點說,就是“土地承包制”,周天子把疆域土地承包給諸侯,諸侯再一級一級承包下去,形成了金字塔的等級,

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授民授疆土”的分封物件多為姬姓貴族、功臣和貴族後裔。周天子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佔有全國的徒弟和人民,其直轄地稱為“王畿”。王畿以外的地方,按照宗法分封制的原則,分給宗室、功臣及貴族後裔。受封的諸侯王在政治上要承認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經濟山要定期向周天子交納貢賦;軍事上要服從周天子調遣,隨其出征。封國不是諸侯王的私有財產,土地不準買賣;但是在封國內諸侯王是主宰,有權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再次分封給自己的臣下,即卿和大夫。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透過以上介紹,我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周天子跟諸侯王的關係,即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維持的是鬆散的聯盟關係,政治基礎其實一開始就不穩定。但為什麼周王室的這套制度執行了400多年才崩壞的呢?

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問題:

其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已經不能適應,諸侯國疆域的不斷擴大,實力不斷膨脹,自然不甘於按照井田制的規則給周王室上貢,服從周天子的指揮和安排,比如想要吞併小國,或者搞點其他事情,這要周天子同意,諸侯王需要獲取更多的自主權,自然跟聯盟老大翻臉了。

其二,周王室王畿的失控。周王室能夠長期控制諸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有一大片經濟實力雄厚,任何諸侯國都不能媲美的王畿,這片區域就是以鎬京(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周天子當初分封的時候,是向東而封的,好的地盤,比如河南中原之地,大多封給了諸姬,遠的地方就封給了功臣,比如姜齊。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400年的時光裡,周王室依賴關中的經濟人口優勢,長期威懾關東諸國,有人會問秦國不也在關中麼,是的,但也不是,在東周開始時,秦國還不算是諸侯王,至多算是擁有一個城邑的卿大夫。

然而,到了周幽王時,犬戎入侵,諸侯王冷眼旁觀,鎬京陷落,整個王畿地區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無奈之下,周平王只能東遷洛邑,雖然洛邑早在周公旦時期就營造成為了副首都,然而洛邑地處中原腹心地帶,周圍的領地基本被諸侯王瓜分完了,留給周王室的就那麼一小塊。

因此,都城一遷,周天子權威不在,成為了吉祥物,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周王室失去了王畿的直屬封地,再無翻身的可能。

與西周相似,漢朝諸侯王也享有“剖裂疆土”的茅土之封。但諸侯王的茅土之封,僅僅是沿襲舊有的分封形式,並沒有沿襲西周的分封內容。諸侯王雖然“掌治其國”,但在各個方面都要受到中央政府的約束,行政上王國的太傅、丞相要由皇帝設定,並對諸侯王進行監督;經紀商要定期向中央交納稅費和酬金;軍事上沒有皇帝的詔書、虎符不得擅自發兵等,比西周的諸侯王權力下降得太多了。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所以,西漢的諸侯國權力雖然很大,但仍韋完全獨立於漢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外,主要權力仍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更重要的是,西周分封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上的。這麼說吧,雖然中央給了諸侯王封地,但諸侯王不能夠把封國的土地再分封下去,諸侯國內的土地是屬於私人的,可以買賣的。

那麼為什麼西漢建立沒多久就爆發了“七國之亂”呢?

道理很簡單,分封制始終於中央皇權集中制存在天然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不斷在爭奪權力,中央需要地方最大限度交出權力,而地方想要獲得最大的自主權,這種矛盾根本無法調和。而不像西周時,周王室跟諸侯王之間的關係,更像是聯盟,而不是君臣之間的上下級。皇帝要削藩,諸侯王想要獲取更多的權力,乃至於“更進一步”,自然就針尖對麥芒,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咯。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四川達州人2020-07-26 12:02:16

因為劉漢是第一個非貴族王朝。

出身低下的劉邦,因為約法三章得到關中故秦百姓的支援,最終統一天下,建立起了劉漢王朝。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而在劉邦之前的,不論夏商周秦,還是楚懷王和項羽,先天就是高人一等的累世貴族出身。秦末戰爭將七國舊貴族一掃而空,代之而起的劉邦與諸侯異性王都是泥腿子,既然亭長劉邦可以統一天下建立王朝,英布這些諸侯王為何就不能想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真的很博通2019-04-24 16:16:52

周朝實行分封制有一個原則,透過公侯伯子男限制諸侯的身份並規定諸侯的實際控制權利。周天子的分封制之所以能夠持續很長時間,是因為他在分封時將周圍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和周有緊密關係的諸侯,而使得其他諸侯的勢力相對較小,所以這就形成了以周天子和諸侯緊密聯絡的強勢局面。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西周分封形勢圖

另外周天子所處的時代的封建時代,封建諸侯很難直接挑戰周天子。當時貴族的身份被限制,但是貴族透過擴張和崛起來獲得他們的優勢,這種優勢使得他們逐漸強大,所以齊國形成尊王攘夷以使國獲得如周天子一樣的地位,也就是霸主地位。尊王攘夷過度的強調了夷狄的強大與夷狄對周人的威脅,其本質目的在於抬高齊國的實力,從而取代周天子。

在後來的春秋時代,各大國沒有能力單獨消滅其他國家,更希望的是進行會盟之戰。各諸侯透過彰顯實力來展現出自己的強大勢力從而爭取盟主地位,而盟主需要拱衛於天子,所以天子仍然被他們長期需求,這就是周天子可以維持的原因。而之後漢朝爆發了七王之亂,七王之亂本質上是皇帝和諸侯王之間的戰爭,當時周天子所佔有的勢力並不如漢朝大,只能透過拉攏諸侯支援來維持自己,而漢朝皇帝的勢力非常大,並且擁有郡縣制的支援,所以削藩已經成為未來必然趨勢。

周天子的分封制在封建時代,使諸侯獲得一些封地是沒有什麼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王朝的皇帝來說,如果諸侯王過於強大,那麼諸侯王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就很難維持,進行削藩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削藩戰爭在幾十年後就開始了,透過漢文帝時代和漢景帝時代積攢的勢力,最終漢景帝在七王之亂當中打贏了諸侯王,對諸侯王進行削藩,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漢初平定七國之亂圖

這種削藩戰爭在後來的歷朝歷代都有出現,有削藩成功的,例如七王之亂;同時也有失敗的,例如明朝的靖難之役和晉朝的八王之亂。所以不管是削藩還是被削藩,從本質說皇帝和諸侯之間的關係已經無法維持,因為皇帝使用郡縣制把整個體系變成一體化。可以這樣來看,封建制的封地是既有產權也有使用權,而郡縣制的封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產權。所以王朝的封地是隻屬於皇帝的,皇帝需要透過僱傭官吏來維持它的管理;周天子是國家的代表,但實際擁有封地的產權和使用權的領主則是諸侯。從雙方關係上看,天子和諸侯的關係是相互拱衛,但皇帝和諸侯王的關係卻無法維持,所以這也是削藩戰爭開始的原因。

對於諸侯來講,諸侯們透過會盟所達到的目的是確保自己霸主的地位,而諸侯王不管怎樣維持自己的地位都難免被削藩,所以諸侯王必須要跟天子或皇帝進行強博弈,這種強博弈就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對於漢朝來說,皇帝透過郡縣制積攢勢力消滅對手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從本質來看,周天子的時代天子與諸侯相安無事,是因為諸侯的封地既有產權也有使用權,而王朝時代皇帝要收回諸侯王所擁有的封地產權,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分封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郡縣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三隻腳的大烏鴉2018-01-27 09:55:27

周公旦一臉懵逼,難道我平定的武庚之亂不是諸侯造反?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吉月文2018-01-27 10:19:51

這個問題的假設並不符合歷史。周武王伐商之後,不久就病故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周成王年幼,由其弟周公輔政。在輔政期間就發生了諸侯叛亂,相關的內容在尚書中有記載。之後的歷史,由於史料不足,所以未能詳細記載歷次叛亂。在後人看來好像西周時期的諸侯特別平和,不會做亂。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西周時期也是存在諸侯叛亂的情況的。

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考慮。為什麼在西漢時期,諸侯叛亂的結局是分封制度的終結?在西周時期,由於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維持中央集權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分封制是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縱使有叛亂,也不能修改政治制度。到了西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建立,因此再採用分封制實際上是歷史的倒退。劉邦之所以採用分封制度,一是認為秦國二世而亡與郡縣制有關,因此利用郡縣制為基礎再加以少量的分封,希望能夠取長補短。二是出於政治利益的需要。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當中相對弱勢。他更需要爭奪中間力量的支援。西漢初年分封了不少的異姓王,與這個有很密切的關係。但不久之後,這些人又被他誅滅。這說明劉邦對於分封制的侷限是有認識的。但是他還是過於相信血緣的力量。認為將家族成員分封到各地有利於鞏固統治,卻沒有認識到在利益面前血緣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隨著西漢政權的鞏固,分封制的優勢沒有顯示出來,但其缺陷卻日益明顯。最後被武帝以推恩令的方式廢除是一種必然。

推恩令的頒佈,也就意味著傳統的分封體制已經終結。推恩令將王國的封地按照子嗣數量均分,可以快速的削弱封國的力量。之後,中國雖然在形式上依然保留了封王拜侯的制度,但一般不能參與封地的政治管理,只能與中央政府分享稅收。

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苔原上的北極狼2018-01-21 20:28:44

諸侯造反,就是禮崩樂壞的結果,周禮確定的秩序被質疑,人人都想做王的願望增強,不再相信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其實也是思想解放的開始,從此人人都有野心,這也是西漢諸侯造反快的原因,不光是西漢,後面的王朝只要有封王封地,就會造反,比如西晉,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