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梁立人書評2021-08-04 16:56:30

知是對念善惡的知;行是踐行善的念、捨棄惡的念。

“知行合一”,是念的善惡與行善念、去惡念的統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中華鬼谷子智囊團2018-01-29 18:42:36

看了很多回答,居然都在七繞八繞,始終沒說到點子上,鬼谷君不得不出來跟大家嘮嘮,什麼是王陽明說的行知合一。

老實說,這四個字的確不是王陽明首先提出來的。

“知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其始於《尚書》與《左傳》,《尚書》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左傳》有“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之說。

可是後人覺得王陽明是王陽明說的,其實王陽明只是重新解釋了一下“行知合一”這個概念。

為什麼他要重新定義呢?因為他發現理學,咳咳,也就是朱熹對於“行知合一”的理解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樣,存在弊端。關於朱熹和王陽明的關係,雖然不是一個時代的,但是兩人的哲學觀點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內一外”,通俗的說就是,關於“道在何方和如何得到”的理解差異,這就是哲學家們的特點,玩概念。

我們先說說朱熹理學的“知行合一”,通俗的說,就是好好學習,日格一物,每天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搞明白道理後再去實踐落實。

對此,王陽明表示非常的不以為然。等這麼玩下去,人這一輩子等懂多少道理?學海無涯啊!之所以他會這麼想,主要受他14歲時“格竹子”的故事的影響,他對著竹子乾巴巴的苦思了七天七夜,啥也沒悟出來。

因此,他否定了朱熹的“知行合一”。那麼他是怎麼理解的呢?

首先我們講個《傳習錄》裡的故事,有學生問如何孝順父母?

王陽明說,首先你要有一顆有良知的心,而不是去學孝順父母的道理。孝順這件事只要你的心到了,你自然就會情不自禁的去孝順父母了。

否則一個人嘴上說的再好聽,但是隻會嘴上說,而不落實,這種能叫孝順嗎?

那麼,這與行知合一有啥關係呢?對,王陽明覺得,一個真正孝順的人,首先是有一顆孝心,自然就會去孝順父母,這顆心就是良心,也就是良知。

所以他說“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本是一體。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真正明白行知合一的人,有知自然有行。

就如王陽明說的:

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更多國學歷史文章,敬請微信關注:guiguzi7619299。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雁雪千尋2018-01-25 17:01:58

知和行的關係,始終無人能解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意思就是悟道很難,但是執行是很容易的。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作用也是重要的。換而言之,要實現遠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當然王陽明也不是一下就悟出來的,其悟道之路可謂艱辛。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的悟道之路:

1。兵家:研究兵法,練習騎馬射箭。結果被父親責罵,無用武之地。

2。理學:苦讀朱熹著作。在1489年,王陽明就“格”自己家的竹子。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結果失敗,對朱子觀點產生了懷疑。

3辭章:結交明朝有名的文學流派前七子,結果認識到“學文乃餘事”。

4道家:拜訪高人,學習道家著作。結果王陽明不滿道家對世事的逃避。

5佛家:鑽研經書,拜訪名僧。結果王陽明認為其有違人性。(佛教不能有七情六慾,而王與禪師交談後發現禪師思念母親,故認為其有違人性)

接二連三的“此路不通”,讓王陽明年過三十,卻一事無成。在得罪大太監劉瑾後,被貶龍場驛驛丞,1508年,龍場悟道,1509年,終於提出了“知行合一”。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519年,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打出這個名字真的不容易),在沒有朝廷的支援,對手又是養精蓄銳的藩王的情況下,平叛了!在這次的實踐中,有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實際的平息叛亂的策略,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守仁的父親去世後,王陽明離任(南京兵部尚書)回家守孝,經過父親離世的打擊,和大病一場後,開始一心一意的搞哲學。四處遊歷講學,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後來,王學的弟子建立了七個學派。分別是江右王學學派,南中王學學派,浙中王學學派,楚中王學學派,北方王學學派,粵閩王學學派,泰州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王學門派也是人才百出,在政治,教育,文學,哲學,治國等,他們都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讀明史就會發現,好多名臣,名人,都是王學學派的。

王學門派比較有名的人:

鄒元標: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諡號“忠介”。

徐階:內閣首輔,剷除嚴嵩父子,諡號“文貞”。

聶豹: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軍事家,抗倭名將。

方獻之: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羅洪光:地理製圖學家,與墨卡託同時代的東方偉大地理學家。

歐陽德:禮部尚書。

唐順之:軍事家,散文家,數學家,抗倭英雄。

李贄: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高中課本上出現過)。

王艮:哲學家,泰州學派的創立者。

等等。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影響的不止是中國人,日本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可見,王陽明之偉大。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丙丁92017-08-21 10:47:28

作為經句典語,是人生感悟積澱的精華。有的甚至會把其一生的閱歷,樸素歸納於隻言片語之間。看似簡單,卻內舍豐富,其作用和影響也廣遠。知行合一。按現代語比較貼近的解釋,應是實是求示。但是,作為人生、人事的感悟,自然會有屬於其本質特有主觀因素,這是他發自內心的初衷。外人不能釋其全意。但能夠成典句的,且能得以流傳,其思想必須建立在人性普遍性這個基礎上。有了普遍性,才有廣普性。當然了,還必須守於正善這個大規則。知,知覺,是人對事物的感知功能。而人性的不完美,也確定人的知覺是有限的,是非在於人心。行,就是人生在世的一切行為。作為人生深刻的體悟,往往是更多的悲情的成份。這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聖人病病,是以不病;小人不病,是以病病。只有關注人性的弱點,才會找出完蓋的目標,發展的出路。知行守一,我的淺見是:宇宙之大,玄妙無極,而我們人生所面臨的事物也很多。但人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所以,對物事的認知是有限的,人的的生命也有限的。人心幻妙,心猿意馬,心思可以構思世間永珍,但用事上只能獨守一事。故,人生為事,必須解紛守一,不要做無把握的事,把自己的事業控制在自認知範圍之內。思想和行為高度結合。充分合理地應用發揮自身所能利用的一切資源,使其人生的價值最大化。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墨者無疆丶2018-03-10 10:23:19

王陽明老師,在大危大難之時,從父親眼中,家人,故鄉人眼中一個怪異之人,變成臥薪嚐膽,力挽狂瀾的一個人。更是一個在我行我素,被深深冤屈之人,組織抗倭,其行可謂與陽明心學契合的天衣無縫。堅韌的風骨,堅忍的內心,都在把知行合一詮釋的淋漓盡致。

生活中的拖延症,是很多不良結果的源頭,本應該出於內心,避免發生的事情,因為想到卻沒有做而錯過良好的機會。

本身是做質量的,不管從工作的職責考慮,還是從良知的角度考慮,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都是一個最基本的良知。可惜有些時候,因為一時的懶惰,一時的拖延,導致老闆遭到損失。都是不尊崇內心的表現,晚上睡覺都因為這個本可以做,而沒有做感到後悔。

人之初性本善,本來就不是壞人,更不願意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那就可以多吃虧,少一些明哲保身的無聊行為。

修心不比修行,心思所到之處,沒有撫慰的藉口,只有知行合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得空放一槍2018-03-07 07:20:18

知不易,行更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理誰都會說,可真沒有幾個能做到。從我個人來說,人到中年,目前是失業狀態,幾年前單位逐漸不景氣,不想混吃等死,便自己出來創業,結果一下虧了幾十萬,後來常常自我回想,當時許多設想根本就沒有實施,如若做起來,就算不能解救危局,至少今天不會時常惋惜。這是誰的原因呢,根源定是自己,有少數時機困於環境和條件,而大部分皆因懶惰和思想上的鬆懈而放棄,最終黯然收場。

想當初王陽明困於貴州龍場,天遙地遠,條件不比今天,但他盡人事聽天命,困頓中努力治學,這都是後來建功立業的始於足下。今天我們在順境則沾沾自喜,遇逆境就怨天尤人,全然不將自己成長過程中學過,鼓勵自己要做到的,努力,堅強,謙虛,謹慎記在心裡,並按著去做,這就是今天我個人猶困在原地之緣由,知行合一,就是明瞭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能力,以堅實的小步,緩慢的邁出,遇高山心停身不停,這就是我對知行合一的理解。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善護念堂2018-03-07 09:00:28

王陽明先賢的心學,其核心知行合一。欲踐行之,則以其四句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除惡是格物”為先前條件。可鑑,知行合一,是在知善知惡的良知下,去約束自己的言行,去拓業開創。反之則所行是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