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清悠初見2020-10-29 14:52:42

我是清悠初見,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一首《登鸛雀樓》就足以讓王之渙千古不朽,這首詩完全可以代表盛唐氣象。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五言絕句,我想大家都是熟的不能再熟了,每個人從小接觸唐詩時,基本上都背過這首詩,腦海裡也都有一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登樓遠望,天地悠悠的圖畫。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黃河入海流”表露出了無限的空間,而“白日依山盡”則同樣不知不覺間將時間的流動,將時光與歲月的流動延展到無窮,這是作者腦海中構建出來的一幅無限遼闊的時空童話,在這裡雖然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一種胸懷與氣魄呼之欲出。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千古名句揭示了一種叫情懷的東西,這種情懷使得生命永無止境,這種情懷使人生敢於攀登這種情懷,這種奮發與昂揚就叫大唐氣象。

這首五言絕句總共不過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卻毫無對仗的痕跡,讓人感覺自然而然毫不勉強,這正是其詩意上的化境。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王之渙雖一生命運不濟,長期賦閒,晚年再入官場生活,剛有轉機卻染病身亡,但一首《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便可讓他平凡的生命永恆的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0過去現在未來02018-03-23 22:17:10

我來回答一下,《登顴雀樓》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也是千古不朽名篇,該怎麼賞析呢,我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原詩及其大意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大意是:夕陽慢慢地依偎著西山落下去了,黃河奔騰而來一直向東流去,匯入大海。如果要看到千里以外遠處的景物,恐怕還要爬上一層樓才行啊。

二、王之渙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王之渙(688年-742年)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字季凌,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豪放不羈,喜擊劍悲歌。早年時曾當過冀州衡水主簿這樣的小官,因受人誣謗,遂辭官而去。後又復出擔任一縣尉,在任職上去世,享年56歲。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特別善於寫文章和詩,而詩則獨鍾情於五言詩。他的許多詩被當時的樂工制曲歌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與高適、王昌齡等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他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熱情洋溢,大氣磅礴,意境開闊,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現流傳下來的僅六首詩,其代表作有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三、寫作背景

王之渙年輕的時候做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沒多久就遭人誣陷而罷官。那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從此就開始了一段訪友漫遊的生活。在漫遊途中他寫了這首詩,當時他大約三十五歲左右。鸛雀樓的舊址在山西永濟縣,只有三層,前面對著中條山,黃河從旁流過。因為傳說中常有鸛雀在此停留,因此得名。

四、具體賞析

這首詩是千古名篇,句句都是經典,歷來關於此詩的賞析有很多,我只簡單地談一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白日依山盡”句。

夕陽依偎著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這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是蘊含的意義卻很多。太陽快要落山了,熱力值大為減弱,已經不是耀眼的金黃色了,變成了不太刺眼的白色;“依”字賦予白日以感情,好像戀戀不捨的樣子,“盡”字寫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慢慢落山,直到看不到。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畫面感。

“黃河入海流”句。

收回目光,看那奔騰不息的黃河從遠處而來,從樓旁經過,又咆嘯著向東洶湧而去,最終匯入東海。這句話描寫的視野是從西邊到近前再到東邊,黃河流淌寫的是實,入海流寫的也是實,不過對於作者來說,這不是他所能看到的,是他想像的,所以在這兒應該為虛,一實一虛給人以無限的空間感 。

“欲窮千里目”句。

黃河落日,是這樣的壯觀美妙,讓人心闊神怡,但是我還意猶未盡啊,是不是再攀登上一層樓,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更加壯闊的美景呢。這句話是承前兩句的興致,而希望有更大的收穫,登樓必有收穫,收穫了就要乘興再登一層樓啊。

“更上一層樓”句。

再爬上一層樓吧,那麼我的視野就更加開放了,就看得更遠了,說不定千里以外的美景都可以看得到呢。這句話既是對前句的一個照應,一個順承,是非常自然的一個銜接;也是在說明一個哲理,登高望遠啊。人生也是如此啊,只有格調高了,生活的追求和品位自然就會與眾不同的。這句和前面的一句,寫得非常自然,既是對前面寫景的深化,又說出了一人生哲理。寓理於情,寓理於景,自然而不露痕跡。

此詩兩聯均對仗,語言直白,似不事雕飾而凝鍊,句句皆為佳句,皆為名言,流傳千古而不朽。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路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謝小樓2018-03-19 08:26:21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鸛鵲樓

寫作技法上,這首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寫法,全篇使用對仗。

對仗在絕句中本來是很少用的,因為絕句只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轉合,而對仗通常兩句的意義是並列的,用了對仗就不利於收束詩意。

不過,這首詩卻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全詩皆對,卻不顯雕琢呆板。原因就在於第二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但意義卻不是並列而是貫通的,所以沒有對仗的痕跡。可見,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思想感情上,這首詩蘊含了一種闊大的人生境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陽落山,是在西方,黃河入海,是在東方,詩人由西方望到東方,是想將世間所有的景緻都覽於目下。

“黃河入海流”,詩人站在鸛雀樓上能看到黃河入海嗎?顯然不能, 他只能看到鸛雀樓下滾滾的黃河,“入海流”已經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胸中的虛景。這一句渾然不覺間由現實的景緻進入了詩人內心的氣象,詩人不緊目盡天涯,而且胸含天下。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眼前是茫茫的天地,胸中激盪著廣闊的宇宙。那麼詩人滿足了嗎?

顯然沒有,越是眼界開闊胸襟浩大的人,就越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美好的景緻我們沒有看到,還有太多奇妙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所以,詩人還想看到更多的東西,因此只有不斷地再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再一解。

“白日依山盡”,夕陽西下,一天即將過去,這是時間的流逝,任何個體都如同這一天,都會消亡。“黃河入海流”,但黃河自古而今,都在奔流,這是時間的永恆。個體生命在人類歷史中不過一瞬,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不過一朵浪花。

那麼,個體如何對抗世界?瞬間如何面對永恆?

就惟有這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緻。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對抗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闊大。

三才者,天地人,人為什麼對與天地並立,不就是因為人內心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麼?

詩人由外界廣闊雄渾的景緻進入包容萬物的心胸,再提升到開闊進取的人生體悟,這種面對天地萬物時闊大的人生境界,才是這首詩千百年在震撼人心的內在力量。

答者:謝小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文學名句2018-03-21 19:55:58

↑↑ 關注【

文學名句

】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鸛鵲樓,或稱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府城,原在黃河中水洲,後傾圮,匾額移至城樓上。原樓有三層,站在上面可見黃河與中條山, 當時常有鸛雀飛來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這首詩寫登樓所感, 言簡意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登樓後所見到的景色。抬頭遠眺,望見夕陽沿著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鳥瞰,不盡黃河水,洶湧奔騰,流向東海。白日的“依山盡”是眼見的實景,黃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實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這就從高、大、長、遠上顯示了詩人視野的廣闊,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幅宏闊瑰麗的畫圖。這幅畫圖,就形體而言,有“圓”日,有“長”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黃”河。同時,首句著一個“依”字,表現日落的緩慢,大有依戀不捨之意;次句用一個“入”字,寫水“流”得迅疾,頗有一瀉千里之勢。日遲遲而落,水滾滾而去,天上靜謐,地面喧騰,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人大有如臨其境之感。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作者的高明處,是在這幅畫圖上,取其大景,遺其小景,留其要景,棄其次景。寫太陽落山,從縱的方面可貫天地;寫黃河入海,則從橫的方面能通大地。就這兩方面,便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境界,顯示出了祖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自己的開闊胸襟。如果只注目於花卉草木之間,醉心於山林泉石之上,則顯不出詩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廣,心胸之闊,山河之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是上兩句的繼續和發展。“欲窮千里目”,說明上兩句所寫景物,還是未窮之景,已經如此壯美,窮千里之外,其景將更為動人了!“欲窮”兩個字用得非常妙,它說明上面所見景物感人之深,這才激起要“窮”的願望;又自然匯出了下面“更上一層樓”的要求。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但是,全詩到了“更上一層樓”後戛然而止,對窮千里之後的實景,採取了虛寫的辦法。在這裡,虛寫比實寫更富有表現力。它能夠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層樓後將會見到雲霞滿天,暮靄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黃河奔騰而來……可是詩人點墨不濺,蒼山雲海盡寓詩中,五光十色掩於紙面。這就能使人的視野更為拓寬,豐富的內容盡在不言之中。

為什麼虛寫能起到實寫的作用,甚至比實寫更有表現力呢?這是因為虛和實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要想讓虛達到預想的效果,先決條件就在於實寫部分要寫足、寫好,繪形則形態畢現,著色則眾採紛呈。這樣實寫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據,虛寫在實寫的基礎上就會達到自然的昇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而且孕含著一種富有啟發性的哲理,能激勵人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登高可以博見,立足點愈高,視角愈大,視野愈闊,這是客觀規律。這首詩透過登樓觀景的具體描寫,揭示了這個帶普遍性的規律,由個性顯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侷限於登高望遠了,而能啟發人在工作、學習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辭勞苦的攀登。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遙說新語2018-01-25 09:58:01

這首詩是盛唐詩人王之渙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為人們展現了一幅壯麗的畫面,氣勢宏大,有一種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奔騰的氣勢,所以這首詩成為了唐代五言詩中的壓卷之作。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詩歌前兩句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所見之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從大處著筆,寫山水之景,群山的連綿起伏,黃河的滔滔奔流,均在這幾個字中盡現,一動一靜,一遠一近,虛實結合,而且這兩句對仗工整,色彩鮮明,為我們創造了一幅遼闊,壯美的圖畫。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寫所想,也是這首詩千古傳誦的名句。面對祖國大好河山,詩人思緒萬千,流連忘返。人要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要想看的遠,只有站的高。所以悟出了這樣既樸素又深刻的哲理,人也只有多學習知識、本領,眼界才能更開闊。這兩句寫出了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同時也把這首詩引入了更高的境界,給我們展示了更大的視野。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萃辰天心書院2018-02-14 12:28:24

四大名樓,各有千秋。一首詩成就一座樓,王之渙《登鸛雀樓》讓鸛雀樓銘刻於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心中!聽雷磊老師詩歌賞讀《登鸛雀樓》,體會四大名樓的風采境界!

大家好!

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春節將至,新的一年要有新的高度,新春少不了登高望遠。

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這是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登高望遠所作。

一座樓因為一首詩而聞名,鸛雀樓就因為這首詩而留在了一代一代中國人心中

,三歲孩童呀呀學語時就會背誦這首詩,由此可見這首詩是怎樣的深入人心,影響深遠。

山西鸛雀樓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被稱為古代四大名樓。

可惜,元末明初鸛雀樓已不復存在,於是才將山東蓬萊閣增補進來,與以上江南三大名樓並稱“天下四大名樓”

。名樓必有名篇,鸛雀樓因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聞名;黃鶴樓有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令“詩仙”李白都只能擱筆;岳陽樓有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滕王閣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樓閣煥採,詩文華章。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風日盛,不分朝野,無論官民,都喜歡吟詩唱曲。唐詩最初是按曲譜填詞,供人吟誦和歌唱的。開元二十五年,同為著名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高適都在東都洛陽遊學,他們互相傾慕對方,著名的

“旗亭畫壁”

的故事就發生在三人小聚唱和的時候。三位詩人在一個風雪天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戲曲的十餘名弟子登樓聚會宴飲。三位詩人一邊圍爐飲酒,一邊看她們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的梨園女子搖曳生姿地登上樓來。然後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王之渙、高適三人私下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下。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

隨後一個歌女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

”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

又一個歌女出場:“

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所唱不過是‘下里巴人’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於是用手指著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的話,二位就拜倒於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著。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得意至極,譏笑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麼樣?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那些歌女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公子,在笑什麼呢?”三位詩人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人赴宴。”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歡宴一天。古代詩人的文雅生活真是趣味無窮啊!

詩人王之渙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開拓出越發美好的嶄新境界。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體會四大名樓的風采境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神七92735832017-10-21 18:51:26

詩人王之渙把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做到情景交融。所謂景,就是傍晚時節,從東邊升起的太陽,經過一天的執行,當然是地球在執行,到西邊山頭往下墜落,漸漸就要落盡了。首句點明是白日,而不是紅日,說明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因為夏天之外的日落時,太陽都是紅色的。第二句點明地點是黃河岸邊,且是從黃河岸邊遠眺,直目送黃河水流直奔向大海。如果說,看落日是往西看,則看黃河則是往東看,因為黃河是往東入海的。詩人在鸛雀樓上是動態的觀嘗。詩人不僅僅是身動,而是心也在動,他想,如果還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高望遠,更上一層樓,到更高的上面。正是這個想法,揭示出詩人昂揚向上的願望和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與前面的景如水乳一樣交融在一起。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A臧鵬程6332018-03-21 20:34:24

這首詩為什麼會成為千古經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前兩句寫景,大氣磅礴,短短几個字,縮萬里景色與咫尺,後兩句寫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面對如此的壯闊景色,怎麼能不讓人豪氣沖天,忘卻煩惱。登高才能望遠,想要開拓眼界,看到更美麗的景色怎麼辦?更上一層樓吧,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努力,才能感受更美好的人生。多麼簡單的道理,又有幾人能悟透。所以,少一些抱怨吧,努力吧,生命不會虧欠努力的人。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花架子32017-12-02 08:43:01

是山盡不是日盡。“白日依山盡”是日出景不是日落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流傳千年,但詩之意境由於首句“白日依山盡”的解釋之誤,而不能盡展其深邃,其美好,其奧其妙。我個人認為“白日依山盡”是詩人登樓所見實景實寫,是太陽靠著“山盡”處升起,而不是依山而落。根據鸛雀樓所處地理位置,一年中只有冬至日落日更近山但還不靠山。這個時節,面對落日方向遠方沒有值得“更上一層樓”而目窮千里的美景而欲“望”。另一方面,既使有,時間上“更上一層樓”,天會更黑,聯想窮千里目也不自然,不貼合實際,與次句“黃河入海流”也有脫節。看日出就大不同。看日出面向東方,正是入海流的黃河遠去的方向。從鸛雀樓東望,登樓過程中視野會不斷擴充套件,登上頂樓目光會越過數千米外的峨嵋塬頭,看到太陽從中條山的“盡頭”(中條山在遙遠的東方沒入地平線下,似是中條山的盡頭,是謂“山盡”。)升起,初升太陽光照在十數千米外的伍姓湖上,熠熠閃光,詩人靈感突發,或者說是突發奇想,“更上一層樓”,目光會越過看似很低的中條山的盡頭看到太陽從更遠處的海面或入海流的黃河河面升起這樣一幅更加壯美的畫卷,“欲窮千里目”目標明確,望“欲”強烈。整首詩四句二十字連貫自然,邏輯性強。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盡對海流;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對仗極工。這樣以來,詩之豐富內涵盡情展露。詩人積極向上,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得以彰顯。更上的“一層樓”屬理想中的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是極盡誇張;目欲窮的“千里”,倒是實實在在,奧妙無窮。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清風朗月D2018-04-27 09:14:05

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詩表達的是,太陽傍著群山就要落下山去,黃河正滔滔不絕向

大海奔流,氣勢壯觀,如果想要看到更加

遙遠的美景,就要更上一層樓。

登高望遠,宏遠氣魄,積極向上,高膽遠

矚的精神境界。

該詩亦詩亦畫,非常優美,流傳古今。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興而有言原創2017-10-21 21:29:42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賞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表達完整意思的詞。詞與詞組合自然、簡練,對仗;句式工整,表達清楚,相互呼應,展現意境;同時也顯示出詩人的氣勢與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