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最經典的詠蟬詩有三首,託物言志篇篇經典,各有千秋,堪稱詩中傑作,其中就包括了李商隱《蟬》,先來看看內容。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第四句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蟬是古典文學中的一個大的意象,蟬的高居樹上、餐風飲露、鳴叫不已等自然屬性,被多情的文人們賦予了情感色彩,讓它們的這些生物特性自帶品格,表達自己的某些情懷,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詠蟬的名篇。

而這一篇算是李商隱懷才不遇的“牢騷之語”。

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落寞淒涼。他7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極為艱難。25歲中進士,走上仕途。但此後由於李牛黨爭的原因,被人排擠,46歲便鬱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發仕途潦倒的苦悶和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他的這首《詠蟬》就表達了這種怨憤。

李商隱《蟬》第四句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李商隱的《蟬》,抓住了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感情,“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就是詩人自己。蟬棲高樹,餐風飲露,難以果腹,它哀婉地鳴叫卻無人理睬;詩人官職卑微,家園荒蕪,漂泊不定,他四處呼號卻不被當道者賞識。

然而他卻不失做人的底線,不失士人的風骨,向蟬發出了“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的呼應,表達了雖仕途不順,卻堅守高潔之志的決心。

清代學者朱彝尊對李商隱的這首《蟬》更是推崇備至,稱它“傳神空際,超超玄著”,是“詠物最上乘”。

《唐詩三百首》這樣評價李商隱的這首《蟬》:“無求於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李商隱《蟬》第四句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再看看另外兩首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後世評價,虞世南的“蟬”清高;駱賓王的“蟬”患難,李商隱的“蟬”則是二者兼而有之。

李商隱《蟬》第四句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其實不管自己境遇如何,都可以在“蟬”這種生性高潔、棲高飲露的品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可能回想虞世南那樣,“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也可能如同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或許也會懷才不遇如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境遇改變不了,但不要做鹹魚,要像蟬一樣,長鳴不已。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