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華文化,讀經典古詩,讓你的人生充滿詩的意境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品中華文化,讀經典古詩,讓你的人生充滿詩的意境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賞析:

全詩用比興手法,借蟬言志,既讚美了蟬的高情逸韻,由暗寓自己的高貴身份,字裡行間寄託了對高潔品質的讚美。

詩的前兩句描寫蟬的行狀:第一句描寫蟬兒垂下觸角吸吮清涼的露水,其中“緌(rui蕊)指的是古代官帽結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這兒指的是蟬兒頭上的觸鬚。一個“緌(rui蕊)”字,既把蟬兒那種輕鬆飲露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在字裡行間表露出作者對自己顯宦身份的認同。第二句寫蟬聲從梧桐枝葉間連續不斷傳出。流響意思是連續不斷的蟬聲。

這兩句詩,作者借蟬兒在枝葉繁茂的梧桐樹中邊愜意地吸引著清涼的露水,邊高聲鳴唱著的這種狀態,來比自己雖身處顯宦依舊“清”的意境。

後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