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匡衡勤學的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什麼?使用者42481540692829522020-06-07 20:16:34

出自《匡 2113衡勤學》,出自成語鑿壁偷 光 原文: 5261 匡衡字稚圭,勤學 而無燭,鄰居有燭 4102而不逮。 1653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勤學(2張)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上打洞)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文不識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 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著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於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鑿壁偷光典故: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相關故事:囊螢映雪、懸樑刺股、韋編三絕、孫康映雪、高鳳流麥、李密掛角、王獻之練字、聞雞起舞、鐵杵成針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