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思想者軍哥2020-07-11 15:42:51

一、賦、比、興命名起源

賦、比、興是《周禮·春官·大師》中首先提出的: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詩經》作者以草木蟲魚等自然景物委婉言意方法被後人歸納為賦、比、興。

在古代學者眼中,比興是“主文而譎諫”的方法,目的是諷諫政教,方法是“引譬連類”“託物言志”,效果是委婉含蓄,“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賦比興被古代學者推崇為“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元·楊載《詩法家數·詩學正源》)

二、首先在《詩經》中被總結出來

《詩經》為五經之首,圍繞《詩經》總結出的賦、比、興,對中國古代詩歌創作、詩歌理論乃至文論、畫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最早應用場景

風、雅、頌最初是春秋時期由於用於不同的典禮而進行的分類,用於不同的典禮決定了風、雅、頌不同的音樂旋律與風格。

賦、比、興則是對賦詩言志方法以及用詩全過程的總結。

風雅頌是用於不同典禮的樂歌,賦比興是賦詩言志的方法。在用詩時代,樂官傳授的是用詩方法,《周禮·春官·大師》首先提出賦比興,是作為賦詩言志的用詩方法提出來的。

四、何謂賦、比、興

賦、比、興雖然同是用詩方法,但並不是按照同一標準劃分的邏輯分類。

用現代理論說,賦當屬直截了當,直接抒情。而興屬於心理學範疇,是讀者用相似、相關聯想從詩句中感發志意,只有修身養性、引人向善的大方向,沒有具體志意的預設。比是修辭學中的譬喻,也屬於心理學中相似聯想,比是先有本體志意再尋找與之存在相似關係的詩句來譬喻,是由本體志意——詩句喻體。比興是交叉關係,相似聯想的興也是修辭學中的譬喻,相關聯想的興則不是譬喻。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秀雲涵天2020-07-11 16:03:15

賦、比、興最早見於《周禮》,與風、雅、頌合稱“六義”。歷朝歷代,都有人研究《詩經》,對賦、比、興也有種種解釋。這其中朱熹的概括最簡明扼要 ,通俗易懂。“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一)賦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雅》和《頌》詩中多用“賦”這種方法 ,《國風》中則較少使用。後世詩歌中,敘事詩多用賦,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極盡鋪陳之能事。例如《陌上桑》中,作者為了表現女主人公羅敷的美,從正、側兩面極力鋪陳羅敷的衣著妝扮和眾人見到羅敷後的表現,“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從《長恨歌》到《圓圓曲》,再到《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明顯使用了“賦”的手法。

(二)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其實就是譬喻,“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文心雕龍·比興》) ,從而使形象更加鮮明。例如《相鼠》、《碩鼠》就是用大老鼠來比喻統治階級的可憎可鄙;《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桑葉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婦愛情的變化。

後世的許多詠物詩多采用比喻,寄寓作者的理想或情操。例如舒婷的《致橡樹》中的“凌霄花”、“險峰”等意象都是用的比喻。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三)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與下句基本上沒有意義上的聯絡,只是為了引出下文,使詩歌曲折委婉,而不給人以突兀之感。

例如《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晨風》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現代詩歌中很少使用“興”,基本上多保留在民歌中,例如陝北民歌《蘭花花》中“五穀裡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吆數上蘭花花”。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蟲藝雜談2020-07-11 06:38:55

詩歌中的賦比興 應該如同喝茶 加水 加溫 細品 都是物之道的成分 雖然古老 但詩詞文章基本上都是這樣形成 只不過現在更加細節廣泛了 不過那個古老年代能這樣歸納算是規範結構文的創始之筆了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無名草20202020-07-11 10:02:33

先說賦吧,賦是韻文和散文

的一種綜合體。它可以是寫景、

敘事,也可以是抒情說理的一

種篇幅較短的文體。

再說“比興”,比興只是一種

寫作手法而已。寫作手法有很

多種,如比喻、比擬、擬人、

借代、排比、誇張等等。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輕歌吟楓2020-07-13 18:42:54

賦、比、興,是詩歌的三種寫作手法,經常和風、雅、頌(詩歌的三種類型)並用,合稱詩歌的六義。多用於古、今體詩。

作為詩歌的三種寫作手法,賦、比、興,各有特色,我們來分別簡單的說說:

一、賦。

這裡的賦與所”漢賦”不同,”漢賦”中的賦是一種文體。這裡的賦卻是一種手法,是一種敘述的寫作手法,也可以說是一種鋪敘,陳述。

二、比。

是一種比喻的寫作手法,透過類比,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為詩歌寫作服務。往往藉助大家熟悉的事物來比喻,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

三,興。

是在賦與比的基礎上,對詩歌創作意圖,和主題思想的一種提高和昇華。詩歌創作來源於生活,透過”興”這種寫作的手法,使讀者更深地領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此所謂: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創作手法。

我想,透過這簡單的述說,大家能比較直觀的感受到詩歌創作的魅力。當然這也是筆者個人的淺見,對否,僅供大家參考!

謝謝您的閱讀[祈禱][祈禱]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痛飲黃龍府2020-07-12 10:14:19

題主提出了一個很專業的問題。

賦、比、興最早出於《周禮》,與風、雅、頌合稱“六義“,主要闡述詩文體裁及創作方法。後來,賦逐漸演變成一種韻文體及創作方法,而比和興仍為創作方法。為便於掌握,本文僅結合現代詩創作,談一談個人對賦、比、興的理解與運用。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賦:直接描繪

在現代詩創作中,賦同比、興是經常採用的基本方法。

許多時候,開篇就採用賦的形式,即對所要謳歌的“象”進行具體描繪,可能是形態,可能是細節,讓讀者對這個“象“有一個進一步的認知,做一個鋪墊性的交待。

筆者近日去內蒙草原,看到馬群在草原上奔跑,即興在車上寫下一首小詩《草原馬》,被《中國詩人圈》推薦為精品,即採用了賦的方法。不論是寫不戴寵頭丶還是寫馬蹄、馬鬃和馬的奔跑,都是對具體的象一一馬的直接描繪,這種寫法,畫面感較強,能夠直接把讀者帶入意境。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比:進行類比

賦、比、興三者綜合使用,類似一個拐尺的三點,賦是起點,比是拐點,興是終點。賦描繪的是“象”,比和興抒發的是“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味地用賦的形式描寫具體的“象”,會使詩作顯得膚淺,透過由此至彼,進行類比,就是打比如,可以增加詩作的內涵和豐富性,擴大詩的外延。

例如習作《雍容》,基本就採用了比的寫法。詩中的寵兒、胖瘦、寬袍大袖、富富有餘,都是對這種肥大富態的花的類比,讓讀者產生肯定的同感。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興:聯想抒情

興一般用在詩作的最後部分,是透過賦與比之後,表達出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圖,是創作的主旨。興是作者作為主體發出的。

興,是興奮,是高潮,是推向頂峰。透過興,調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一首詩的深淺優劣,更多地體現在興上,即編筐窩簍,貴在收口。

例如習作《滿州里的雲》,結尾部分就採用了興的方法。透過感覺口岸上空的雲距離我較近,給雲以情感,抒發一種愛國之意。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總述:賦、比、興作為由古至今的詩文創作方法,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綜合採用,使詩文有象有意,有體有魂,更加增強詩文的感染力。

個人體會,敬請指教!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木山文2020-07-11 16:32:33

賦,比,興是古代詩詞寫作中經常應用的表現方法,是由“詩經”開始而不斷得到發展的傳統表現方法。為後來的詩詞作者所仿效,代代相因,成了詩詞寫作經常運用的手段。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這是南宋人朱熹對賦的解釋。從這種解釋可以看出這一表現方法的特點,一是直言,二是鋪陳。直言,就是直接把話說出來。鋪陳,就是鋪開來從各方面把話說出來。直言和鋪陳有時是分不開的,為了說明問題,就分別舉例做一介紹。

“詩經,卷耳”:“釆釆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這裡,將詩中我(一個懷念丈夫的婦女)的情狀直接描述出來了。她釆卷耳,採了又釆,但總是釆不滿筐,最後乾脆把筐放到了周行(大路),因為她想念丈夫沒心思幹活了。這種描述,把一個人的舉動直接說出,同時也直接說出一個人的心思。

杜甫“北征”的開頭是: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

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這四句寫了杜甫北征的時間和北征的目的一一探家,用的就是直敘事件的手法。

“詩經,風雨”: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這首詩所寫的景是風雨交加和群雞亂叫。所寫的情是一個久盼“君子”的婦女,在“君子”到來時的欣喜心情。這種景和情是鋪開來寫的,進行了反覆渲染。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是朱熹對比的解釋。這種解釋指出,比是拿別一事物打比方來說明要表現的這一事物。

“詩經,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李商隱“無題”:“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謝眺“晚豋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是朱熹對興的解釋。這種解釋指出,興是以別一事物為發端,引出要記敘的人物事件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興作為發端,一般用在開頭,所以又稱為起興。興與引出的所詠之詞,有的有聯絡,有的沒聯絡。

辛棄疾“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賦,比,興在實際運用中是很難分開的。經常結合應用。

”詩經,伐檀“第一章: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

不稼不穯,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歺兮!

這九句全用賦法,前兩句直描情狀,第三句直寫景物,後六句直抒胸懷。前三句表現了勞動者的伐檀景況,後六句寫出了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諷刺。從前三句看,也有比的意思,檀木是作車的好材料,發了檀應作成車來乘用,但卻扔到了河邊。以物非所用,比人不盡力。這三句在開頭也是起興。在這裡採用了賦,比,興結合在一起的手法。

”詩經“之後的詩詞寫作,仍以賦,比,興為重要的表現方法。在運用中,更多的情況是賦,比,興結合在一起。比和興越來越不可分離了,在有些情況下,已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合成了一法,被稱為比興,或託興,興寄等。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隨手談詩2020-07-12 11:57:13

詩詞創作中的賦、比、興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賦比興是詩歌創作的3種主要表現手法,更準確地說,最早是《詩經》運用的3中表現手法,《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從來就被儒家重視,孔子整理詩三百,說:“不學詩無以言”,《周禮·春官》曰:“

教六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到漢代,《毛詩序》有根據《周禮》提出了

“詩之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到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曰:“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

好了,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楚了,詩之六義,其中

賦比興,是詩的創作方法,而風雅頌,則是詩的體裁

但是這個說法還是比較籠統,賦比興到底是怎樣的創作方法呢?這裡就要提到兩個字:

感發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詩的感發

我最近正在拜讀

葉嘉瑩先生的“迦陵說詩”系列著作

,學習到了不少詩歌的知識,加上我自己的理解,正好可以回答“賦比興”的問題,跟大家分享。

常有一種說法:詩言志,詞言情。實際上,這是為了區分詩、詞,強行總結出來的觀點,並不十分準確,因為

詩本身是可以言志言情

的,詩是怎麼寫志言情的呢——由世間的物象與人事的事象,引起人物內心的感動,說透了就是世間萬物與人事的聯絡,讓人內心產生了感動,就跟你看到桃花盛開覺得很美,看到月亮想起親人一樣,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感發,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把你心裡面的感發,用言語表達出來,就是詩——最初的詩,不像後來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經》裡面的詩,就是先秦時代的民歌,是人們因內心的感發,隨口吟誦而出的。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感發和感動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咱們看電影,為其中某個情節落淚了,這只是你的情感上被打動,叫做感動。但感發的層次更深一些,是指在你被感動之外,能給你一種啟發或聯想。就是說你除了被電影情節本身感動,它還能啟發你對其他事物的思考和聯想。

葉嘉瑩先生說,

詩歌的好壞,就在於能不能引起讀者的感發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一首詩能不能引起讀者的感發,首先,作者有責任,作者要有足夠的力量和豐富的內容,詩歌中是否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形象,敘述的口吻和內容的結構是否充滿了韻律,都是評判一首詩好壞的標準,如果這些都沒有,就太過乾癟無味,不可能引起感發。

同時,讀者也要懂得欣賞,否則作者寫的再好,對牛彈琴也是不可能引起感發的。

好了,我們明白了詩的感發,懂得了怎樣去欣賞一首詩,再說賦比興,就非常簡單了。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賦、比、興

我們說賦比興是從《詩經》中總結出來的3中創作方法,前文說了,詩的寫志言情,主要是由世間萬物與人事的聯絡,從而讓人內心產生了感動,賦、比、興就是詩歌創作過程中,人與事物的聯絡。

賦:即物即心

,賦的感發的力量,不需要透過外界的形象來表達,而是透過敘述直接傳達給讀者,賦的聲調、句法、口吻,自然而然地結合,就足以使人產生感發。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離別。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古詩十九首》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我們看這首詩,沒有花草、沒有山水,而是直接敘述事情:你走了,相愛的我們分離了,相隔幾萬裡,各自在天涯與海角。但它就傳遞出一種無可奈何,面對現實的無情撕扯,想要留戀卻又無可奈何的感動。

它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形象,僅僅是敘述的口吻和結構,就足以讓人產生感發。

賦是漢魏古詩的特點,所以叫漢賦。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比:由心及物,比就是比喻,

就是內心先有了某種情感,然後藉助外在的形象作比。像陳子昂和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是運用了這一創作手法。

興:由物及心,

就是藉助外物的形象,來傳達某種感動,從而使人感發。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看孟浩然這首詩,從“木落雁南渡”發端,到“平海夕漫漫”結尾,從頭至尾都把大自然的景物與自己的情感緊密相連,他說我求仕失敗了,現在要去隱居,可是茫茫天地間,何處才是我的歸宿呢?雖然表達的意境有些落寞,但是描寫的景物卻都十分宏大開闊,這就是盛唐詩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常把“比興”一起說,因為比興往往是交叉存在的,都是透過一種意象的結合,把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形象聯絡起來。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比興的發展

前面說了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內心先有了感動,再用外物形象比喻,叫做比;看到了某種外物形象,引起了內心的感動,叫做興。《詩經》中最初的比興,都是十分單純的創作手法,但是到了漢朝,獨尊儒術,漢儒在解釋“比興”的時候,就添加了許多儒家文化的新內容。

漢儒解釋的“比”:

“見今之失,不敢斥言”

,現在的大環境不好,但是我們不敢直接批評,怕因言獲罪,所以要用別的事物來比喻;

漢儒解釋的“興”:

“見今之美,嫌於媚諛”

,現在大環境很好,但作為儒生我不能直截了當地歌功頌德,所以要藉助外在形象來委婉地表達。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就是說,透過漢儒的解釋,“比興”從最初最單純的

由心及物、由物及心,增添了有讚美或諷喻的味道,

這個改變影響非常深遠,後世的詩人或批評家,都把讚美或諷喻的內涵意味作為評判詩詞標準的好壞之一,如果一首詩只有外物形式,而沒有深刻的內涵,就膚淺了。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輕閒塵夢2020-07-12 14:44:05

賦,鋪陳,敘述描寫,可有排比;比,比附比喻,興,詠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周圍世榮1524059372020-07-11 09:23:11

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與興,就我個人認為,就是把詩詞細化,分解,如喝酒品茶,聞其香,知其味。尤如現代之散文佳著,更有風雅之情感。慢嚼之其味之絕,自所前古人有賦如漢有司馬相如“鳳求凰”曹子僆之“洛神賦”漢相諸葛亮有“出師表”前後赤壁賦”都絕佳之精典之最。在今古現代仍有一席之地,效視後輩,傳承自今,再無他人相比。是也!在創作詩歌中,多看,多思,融入古人散文之名意,描述身邊意景之心情,開悅心中之煩悶,渲瀉如流淌之清泉,感之如白雲清風而過,慰之以情理至性,何樂而不為之寽!興則是放,放置無處不在,宇宙乾坤,妙語天成,詩詞歌賦,傳承自今。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文旅攬勝2020-07-11 07:01:32

謝邀。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一般以朱嘉的說法最為簡明通用:“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興復雜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觸動了詩人的興致,引發詩人歌唱.詩人找到一個話頭,因此興多數用在詩歌的開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經》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賦比興”問題已知的最早記載見於舊題周公所作的《周禮》一書。《周禮》總述西周官制,其中記錄春官所屬的大師(太師)一職的職守說: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周禮•春官》)就此而言,“賦比興” 問題的出現較之舊傳由孔子刪定《詩經》以成今日所見定本的經歷還要久遠。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已知對“賦比興” 的最早闡釋,是舊傳子夏或衛宏所作的《毛詩大序》,其中將《周禮》“六濤”稱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斜陽鞭影2020-07-12 14:47:32

賦是指直抒胸臆,比是比喻,又分為明喻和暗喻。興是指異軍突起,掀起波浪。出乎意料之外,盡在情理之中。不然水波不興,詩詞平淡無奇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說只有深刻領悟了什麼是興,寫詩才能真正入流。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

你如何理解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