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善發歷史說2019-11-17 03:29:23

明朝錦衣衛,是跟隨著明朝滅亡而滅亡的。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我是善發,愛發歷史說,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善發歷史說

錦衣衛的建立

提到明朝就不得不說廠衛,所謂廠衛,指的就是錦衣衛和東西廠。

錦衣衛直屬於皇帝的偵察機關,東西廠則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

。廠衛制度的設立,主要就是源自於皇帝的猜疑,就是為了加強皇權而設的特殊機構。

錦衣衛設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朱元璋為人十分猜疑,總認為手下的大臣、百姓,總會時不時的說他的壞話,或者是做一些危害大明統治的行為。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於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在原來的拱衛司、以及後來的親軍都尉府基礎上,特別設立了錦衣衛。

錦衣衛的官方職責是執掌侍衛、緝捕和刑獄之事。

首先錦衣衛的第一項職責,就是皇帝身邊的侍衛,在皇帝朝會和巡幸的時候,執行侍衛和儀仗的任務。

按照明朝的制度,在皇帝朝會和巡幸的時候,錦衣衛要派出1500多名大漢將軍侍從扈行。這裡的大漢將軍並不是具體什麼將軍,其實只是錦衣衛派來守衛宮殿和皇帝的衛士。

所以,錦衣衛首要的任務,原本最本職的工作,其實就是儀仗扈從。

其次,錦衣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責,就是平常保護皇帝的宿衛職責。按照明制,錦衣衛要輪番為皇帝值守,執行保護皇帝安全的重任。

根據定製,凡朝日、夕月、耕獵和視牲等重要時間,錦衣衛則要穿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侍立在皇帝左右進行侍衛扈從。

不過皇帝為了監視臣下和百姓,錦衣衛作為皇帝身邊的親信,皇帝授予錦衣衛監視、偵查、刑獄等特殊事務,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特務偵查機關。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錦衣衛的架構

錦衣衛的前身,是明朝初年的拱衛司,拱衛司的長官也只是正七品的小官。

後來,朱元璋將拱衛司改為拱衛指揮使司,設立指揮使,官秩正三品。

不久又將拱衛指揮使司改為儀鸞司和親軍都尉府,直到洪武十五年才確定錦衣衛的定製,設立長官為錦衣衛指揮使,官秩從三品。直到洪武十七年,錦衣衛的長官指揮使,官秩正式定製為正三品,並一直沿襲。

錦衣衛指揮使下屬,設有同知、僉事,錦衣衛其下一共統轄十七個所

。所分千戶所和百戶所。其中千戶所的定額為1120人,長官為千戶。每個千戶管轄10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額定112人,長官為百戶。每個百戶所下設兩個總旗,每個總旗額定56人,長官為總旗。每個總旗下設5個小旗,每個小旗額定10人。

而負責抓人和偵察的人員被稱為“緹騎”,和普通衛所的世襲制度有所不同,朝廷徵募的這些“緹騎”,大多是從民間招募的“專業人士”,特別善於偵查、抓捕及刑訊。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錦衣衛的下設專職機構有經歷司、南北鎮撫司。

在南北鎮撫司中,北鎮撫司的地位最高,錦衣衛由北鎮撫司專領詔獄,一切刑獄事務,可以跨過錦衣衛長官,直接向皇帝彙報,擁有非常大的權勢。

北鎮撫司的權勢之大,在其巔峰期,連朝廷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這三法司都不敢過問,甚至能讓三法司都形同虛設。

畢竟錦衣衛北鎮撫司,那可是直屬皇帝的“詔獄”機構,執行的是皇帝的命令,在人治的封建時代,皇帝的話就金科玉律,皇帝的命令就是國家的命令,“詔獄”執行的裁決,其實就是按照皇帝的意志執行罷了。

而南鎮撫司,則專管錦衣衛的軍匠事務,其地位完全無法和北鎮撫司比較。

另外一個經歷司,則是負責管理錦衣衛文移之事的部門,負責文案文牘和檔案移交等工作。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錦衣衛之弊

錦衣衛事實上是皇帝加強集權的工具,錦衣衛和東西廠,共同構成了明朝的廠衛之弊。

當皇帝為了加強權威的時候,錦衣衛和東西廠極盡所能,特別善於以殺伐立威。

加上錦衣衛和東西廠在執行的時候,錦衣衛的各級官吏,甚至錦衣衛基層“緹騎”和東西廠的“番子”,常常藉著詔獄假公濟私、貪汙詐騙,為達目的羅織罪名,廠衛甚至還成為高官、宦官打擊政敵的工具。

加上錦衣衛用刑殘酷、刑訊逼供,以至於由錦衣衛和東西廠組成的廠衛制度,成為了恐怖和死亡的代名詞,被抓入“詔獄”,必然九死一生,明朝的大臣和百姓,對廠衛無不深惡痛絕。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錦衣衛的末路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時候,有御史就向崇禎皇帝上疏直指廠衛的危害,雖然崇禎皇帝也認識到了這些事情,可這時積弊已久的大明王朝已經走向了末路。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大部隊殺到了北京城下。三月十八日,起義軍破城,崇禎皇帝自殺,大明王朝隨即覆滅,錦衣衛也隨之覆滅。

其後的南明小朝廷,也建立了錦衣衛機構,甚至四處流亡的各個稱帝諸王,身邊自然也都設有錦衣衛,不過此時的錦衣衛,早已不能和當時北京的錦衣衛同日而語。隨著各股明朝流亡勢力的徹底敗亡,錦衣衛也徹底煙消雲散。

清朝時錦衣衛的宿衛、扈從和儀仗事務,不久則分屬為鑾儀衛和侍衛處管理,鑾儀衛設立掌鑾儀衛事大臣主管,侍衛處則由領侍衛內大臣主管。

至於錦衣衛的“詔獄”,則被清朝廢除,相關刑獄事務,迴歸國家的三法司負責。

至此,錦衣衛從此成為了歷史名詞。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

關注、點贊

評論

,謝謝。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走遍中國的利哥2019-11-17 00:26:09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偵查緝捕的機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制錦衣衛。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查。逮捕。看押。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蒐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錦衣衛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史”,官居正三品,僅低於正二品的六部尚書。指揮使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到明朝中後期,錦衣衛的權力達到巔峰。由於只受皇帝直轄,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他們可以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造成社會混亂不堪。成為腐朽王朝的一大毒瘤。再加上東。西廠宦官專政,使明朝後期成為最黑暗的時期。後人評說,大明實亡於廠。衛制度,是很有道理的。

那麼在大明朝威風了二百多年的錦衣衛,後來怎樣了呢?

明朝末年崇禎時期,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叫駱養性,官至正二品左都督,與六部尚書平起平坐。1644年3月,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駱養性被起義軍俘虜,並被抄家繳銀三萬餘兩。後多爾袞率清軍打入北京,趕走李自成。駱養性投降清廷,被多爾袞任命為天津總督。

錦衣衛,其他副職叫指揮同知。如李若璉,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後,自殺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詩:“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很有骨氣。還有很多人投降了清廷,並在清廷任職。其他死的死。逃的逃,不一而足。

嚴格意義上的明朝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叫馬吉翔,他先後擁立南明隆武帝。永曆帝。1657年轉為大學士,後來升為南明內閣首輔,成為大明三百年年來唯一以錦衣衛身份成為內閣首輔的大臣。

清廷入主北京後,收編了錦衣衛,繼續沿用錦衣衛的名稱,撤消偵緝。典獄等職能,變成皇帝的儀仗隊。一年後,清廷將錦衣衛更名為“鑾儀衛”。從此,大明錦衣衛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消失了。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

明朝錦衣衛是怎樣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