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始善終,這叫缺德?史海小漁夫2019-10-02 20:45:41

“善作善成,善始善終”作為名言警句,意思是做事情既要善於做好開頭,也要有好的結尾;既要善於做事,更要善於把事做成。這句話極具思想智慧,也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之一。

不過細究起出處,這句成語出自《戰國策。燕策》中的《樂毅報燕王書》,原句竟然是“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意思是擅長耕作的未必有好的收成,有好的開頭未必有好的結局。這裡的“作”是耕作的意思,並不是現在說的做事的意思。只是隨著語言語境變化,才變成了今天“善作善成,善始善終”。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大將。燕昭王在位時,極其信任樂毅,樂毅不負期望,連下齊國70城池。而燕惠王即位時,中了齊國田單著名的“反間計”,結果燕國又敗退回來,樂毅也因猜疑投奔趙國。此時,燕惠王才後悔,派使者送信招樂毅回來,於是樂毅就回復了這封《樂毅報燕王書》。整篇文章言辭誠懇,感情真摯委婉,有理有據地表達了自己對燕國的忠誠和潔身自好的志向。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用大白話說意思就是“好人未必有好報,付出未必有回報”,有點負能量。文中舉了伍子胥的例子,吳王闔閭聽從伍子胥成就霸業,而吳王夫差卻把伍子胥投入江中,樂毅認為伍子胥沒有過早的識別兩位君主的膽識,才造成悲劇。所以,在那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一片赤誠之心、一腔報國熱血、一身能力才能,有時候抵不過身邊人的兩三句閒言碎語,所以仁義志士被誤解的例子比比皆是,樂毅也早已看透了這一切,“良禽擇木而棲”,不信任我,我也沒必要再坐以待斃了。雖然樂毅的功與過各有論斷,可以說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也可以說他是個功利主義者,他的思想比較靈活,並不一味固守,最後得以善終也算是一個不差的結局。

除了上面這句話,文中這兩句話也很有意味。

“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意思是聖賢的君主,建功立業而不廢弛,因此能夠載入史冊;有遠見計程車人,成就美名而不毀壞,因此被後人稱道。這句話強調了慎始敬終,強調了恆心和毅力的重要性。細品起來,反而是這句話有點“善作善成,善始善終”的意味了。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意思是我聽聞古代的君子,與朋友絕了交也不說惡狠的話,忠臣被迫投降他國,也不為自己的聲譽辯解。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人與人交往,好聚好散,除了不同戴天之仇外,沒有什麼讓彼此忌恨對方。兩人相交,好與壞只有彼此清楚,沒有必要刻意向他人、向外界去宣揚、去指責、去攻擊。所以,遇到那種在背後說人閒話的人要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