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正史漫談2021-04-09 23:57:15

“外儒內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它們的區別,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治世用法

表面上看來可以理解:

儒、道的人生態度是相反的,前者主動積極、後者被動消極。因此,“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雙方看似是對立的;

至於儒、法,則存在一個基本的共同點:都是積極入世,為了建設更美好的社會秩序出謀劃策。但雙方的分歧在於方式的區別:儒主張由內到外的主動性,法信奉由外至內的強力約束。

但在實際上,三者之間並沒有這麼涇渭分明,而且互相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既一脈相承,同時在具體觀點上又有所演進。

孔子被視為儒家學派的創立者,但他的觀點並不是完全原創。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對當時禮崩樂壞、動盪不安的社會情況痛心疾首,因此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思考、並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

他的結論是這樣:之所以社會動盪,是因為周天子的制度被破壞了,也就是“禮樂廢,詩書缺”;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重拾周禮,尤其要明確宗法制、確定名分,即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貴賤有等、上下有序,各人幹好自己該乾的事、守規矩,不越位、不僭禮;如果人人都這樣,那社會就變得和諧有序、人民從此安居樂業了。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簡而言之,孔子就是主張人們自覺自願地分等級、守規矩。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暴力統治手段是不行的,必須透過注重德、禮來實現。

德就是道德,這一理念源自於《尚書》。這本著作中,記載了上古堯、舜、禹幾位聖君的事蹟,以及夏、商、週三代重大政治事件,重點刻畫了這些明主的高尚道德:堯、舜、禹都憑藉一心為民的品格受到萬民敬仰,由此也為後代帝王創立了榜樣;夏、商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末代帝王荒淫無道、道德敗壞。因此,西周的傑出政治家周公旦,經常教導周成王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維護政權的長治久安。

因此,《尚書》被封為儒家經典,而周公旦則被視為儒學奠基人,被儒家推崇備至。孔子認為,要實現大治,君王必須以德治國;而以德治國核心在於施行仁政。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什麼叫仁?“仁者愛人”,將對親人的愛擴充套件為對人類的愛,最終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狀態。

此外,孔子還強調“克己復禮”,也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制;即使自己有慾望時,也得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基於以上觀點,儒家要求君主、官員注意提升自我修養和行為規範,最終實現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者的和諧統一,構建起—套完整的儒家政治倫理。

而孔子以德治國的目標,是達成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而孟子、荀子,則是其後的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身處戰國,那是一個人性暴露無遺的空前大爭大亂時代。孟子的最大理論,就是總結出性善論,即我們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依照這種前提,他主張依靠人天生的善,經過教育後培養出仁、義、禮、智四德。

同時,基於人性本善,孟子反對戰爭、主張仁政,統治者要關心百姓的疾苦、減輕人民負擔;他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把對待人民的方式視為國家存亡興衰的關鍵。

但他的仁政目的還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讓百姓具備生活的條件,然後再進行人倫道德教化,從而實現社會秩有序統治。

孟子還有一句經典名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人者食人,治於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說白了,就是對階級進行明確劃分,統治者、被統治者涇渭分明。因此,這一理論自然會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後人稱呼“孔孟”,倆人成了儒家的宗師。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荀子也是戰國人,但他跟孟子完全相反,主張性惡論,“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追求慾望的,但現實社會的物資有限,兩者的矛盾必然會誘發紛爭,這就形成了人性本惡。

因此,荀子秉持“人定勝天”的理念,主張透過教育對人性進行改造。他所指的教育,除了禮義道德外,還要加強外在強制力量,也就是刑法。“治之經,禮與刑”,他把禮與刑視為治國的根本,由此可見,他具備法家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他培養出了兩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韓非子。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下面先聊聊道家。

道家有個典型特徵:反對社會進步。創始人老子認為,理想中的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狀態,即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莊子則主張“絕聖棄知,大盜乃止”,也就是說,人們要徹底迴歸自然,回到最初的狀態,社會才會安穩。

道家的理論基礎源於“道”,這個字眼指的不是道理,而是他們所認知的世界本體。“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是自然執行的,無虛妄、無偏執、無妄為、無思念,這就是道的“無為”性質。

以此為依據,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透過“自然”的無為達到治的境界。這裡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當於事務的“本性”,即沒有人力干預的初始狀態。道家看來,天然遠勝於人為,無所作為、無心而為、任性而為等都是“無為”。

而要做到“無為”,必須“無智無慾”。慾望是造成社會混亂和罪惡的根源,所以統治者應該“少私寡慾”。但在同時,道家認為人天生帶有慾望,因此也肯定合理的“欲”,但絕不能不能貪慾、縱慾。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這就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邏輯。

而這種理念的最好實踐,莫過於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事實證明,在常年的戰亂與紛爭後,統治階層順應民心、不亂指揮,反而是最好的治國方式。

由上可見,雖然都是為了實現穩定有序的社會狀態,儒、道主張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推崇教化、灌輸理念,後者主張順應本性、無所作為。

那麼,兩者之間是勢同水火的嗎?並不是。

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並贊對方如人中之龍;他甚至也肯定“無為而治”的概念,只不過他的無為,指的是“德化”的無為;

儒、道都認為世間萬事萬物自有執行規律,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主張認識規律、利用規律;後者則認為要順應規律,這才能讓規律充分發揮作用。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而法家則比較特殊。

首先,那些法家代表人物要麼研修過儒家學說,比如李悝、吳起都曾拜在“孔門十哲”之一的卜子夏門下學習,李斯、韓非子都曾是荀子的弟子;

而同時又有一些人曾追隨道家學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申不害、韓非子都曾學習道家理論。(韓非子確實博學)

可以這麼理解:法家汲取了儒、道的合理之處,卻又針對它們的短板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

和儒家一樣,法家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政權穩定,也都主張明確等級、強化君主地位。但區別在於,儒家主張品德教化,靠自覺;法家信奉外力,主張利用賞罰威逼利誘。

其實法家的這一觀點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荀子主張禮制為主、刑罰為輔;而法家只強調嚴刑峻法,對禮制那套毫無興趣。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原因在哪呢?

商鞅有句經典的話:“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即:仁者能夠對別人仁慈,對方卻不會因此也變得仁慈;道義之人可以關愛他人,卻不能讓對方跟著學會關愛別人。因此,在他看來,儒家那套就是自欺欺人了。

而韓非子同樣直接。儒家主張用賢者治國,這沒問題,但世界上有幾個賢人?相反,只要經過訓練,懂法令、執行法令的官員一抓一大把。對比之下,哪種方式更靠譜?

韓非子還質疑仁政的有效性。“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君主愛民,極致也不過於父母愛兒子;但“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對於那些無可救藥的熊孩子,父母也只能束手無策。但是,面對再熊的孩子,一個官吏拿著繩子就能讓其服服帖帖。

因此,雖然目的類似,但法家擯棄內在教化,轉而主張外力脅迫,也就是用懲罰約束、用獎賞驅使,這一方式簡單粗暴,也被證明了顯著效果。但由於過於強調人們對利益、慾望的渴求,忽視了人們區別於動物的精神追求,法家體現出了自身侷限性。在亂世時是萬金油,在治世就顯得“刻薄寡恩”,秦朝之亡就是教訓。

此外,法家與道家也有一定的關聯。韓非子將“道”引入政治領域,不過他的道,指的是君臣之道、人主之道。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三大學派都在歷史上得到實踐的機會。

戰國的大爭之世,方式直接、見效快的法家備受青睞,被各國爭相採用,變法最為徹底的秦國笑到了最後;

秦朝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滅亡後,道家順應漢初的客觀需要獲得了實踐的機會,也造就了輝煌的文景之治;

但隨著漢武帝的即位,有鑑於無為而治難以吻合帝國發展、擴張需求,一直備受排擠的儒家思想終於得到了出頭之日,經過董仲舒的改良,西漢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也成了其後兩千年封建王朝的祖傳秘方。

但在實際上,歷朝歷代統治者實際採取的都是外儒內法、兼之以道而已;法家確實好用,但要注意吃相,所以對其進行了仁義、教化的包裝。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七月流火1404006432018-04-17 23:02:26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孔子,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遠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於是衰,此闢儒之患。

以上是民國時期學者李時的論述。這是當時學界的主流觀點。他們認為,儒學在諸子百家中是最高明一家。“於道最為高”,並用孔子的話,加以證明,如果能被人稱譽,哪必然是有過人的地主,必定在現實中能夠證明的。言下之意,是說,儒學統治中國兩千年,就是它“於道最為高”的證明。但是因為後期儒家,對孔子學說的理解出了問題,沒有正確有解析儒家理論,解釋偏了之後,儒家開始走向衰落。這都是後世儒者不爭氣造成的。

儒家之祖為孔子,初仕於魯定公,魯哀公,後不為用;遂周遊列國。其學說以仁為本,論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先。弟子三千餘人,最優者七十二人。其中顏回、閔損、曾參、有若、卜商、冉求、端木賜、仲由最為有名。孔子沒後,諸弟子散處四方,以傳其道。其孫孔伋,受學與曾參,著《中庸》,獨傳孔門心法。後有孟軻,傳孔門之學,有所發揮,著《孟子》。其說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謂人性皆善,人皆可以為堯舜。後有荀況,亦稱大儒,其旨趣亦以孔子為標準,惟言人性皆惡,不以禮儀矯正之,則不能為善。

此為儒學之大體觀點及源流。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拿住最重要的部分),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口兼)兼。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道家的理論,一直有很高的評價,稱為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帝王的統治術。要謙虛,示弱,不能強兇霸道。那樣是無法王天下的。那些摒棄禮法與仁義的道家,其實不是道家真正的精神。如果把那些都去掉了,而談什麼“君人南面”?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其說謂人之修身治國,當純任乎道,宜無為,不宜用智力。蓋道先天地而生,無為乃其自然也。其徒有文子、屍子、莊子、列子等。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副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這個評論認為,法家專以法治天下,透過處罰的方式,讓老百姓知法,想以此治理好國家。如果是刻薄之人行法,就會不教而誅,使得社會沒有人情味。

法家之祖為李悝,其說以正刑名為本。蓋謂治天下以法術,不宜以仁義。李悝曾經集諸國刑書,著《法經》六篇,申不害,商鞅得到傳授,也有著作。申不害的著作今已失傳。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有《韓非子》傳世。

從諸子的源流考察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方面,在現實的社會管理中,不同的位置,各種學說所起的作用和所佔的比重不同。儒家雖然是主流,但其它學術依然是重要的。他們是互為補充,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歷史上各學派之爭,應該是話語權與主導權之爭。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梁興揚2018-08-28 16:15:19

儒道合流生法家,又稱道生法。

在《史記》中司馬遷將老子韓非子莊子放入同一列傳中,稱之為《老子韓非列傳》。我們都知道韓非子的師父是荀子,荀子則是活躍在齊國稷下學社的儒家大師,而齊國的稷下學社在歷史上一直是道家學派的大本營。

可以說荀子的思想本是儒家和道家分開之後的在此融合,而韓非子則在這層思想上選擇了法家,而韓非子則尤為推崇老子,在他的著作之中有《解老》、《喻老》專談老君爺的思想。在我們今天人看來,這可能很奇怪,但在那個時候的人看來道生法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道家是研究治國和自然的學說,儒家則專門研究治國兩者有交際,但不管儒家怎麼想治國平天下,不能不遵守自然規律,而道家的道生法,正是針對儒家推崇的禮法崩壞而誕生的學問。

《淮南子》中有一個比喻,說是這世上不是沒有讓人覺得公平的人啊?但大家買賣東西還是要用秤。換句話說世上不是沒有能判斷是非的人,但大家更願相信無情的法律更能判斷是非。

關於道生法這件事以前有過爭論,但在《黃帝四經》出土後,爭論就少多了。《黃帝四經》出土於馬王堆中,其中明確的提出了道生法這一思想。《黃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又道來決定法律,讓法律當做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依靠道來制定出來的法律,人人敬畏少有人敢犯法,在這之後關於道生法一事爭論就少多了。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毛毛蟲Claire2018-02-15 09:31:53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達到了一個文化的巔峰時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是三個在“諸子百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學說。儒家由孔子創立,代表作《論語》,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所謂的“仁”最初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把仁同義聯絡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而“禮”指的是周禮,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也就是等級制和君主制原則;其二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就是宗法制的原則。道家是由老子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系統理論,代表作《老子》,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所謂的“道”是指宇宙之本,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其思想核心是“法”,所謂的“法”是指法律、規章和刑罰,主張“以法治國”。

道家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在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則沒有什麼特別的主張。而儒家與法家重視協調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儒家與法家又是完全對立的。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法家認為維護當時貴族在經濟和政治利益方面的世襲特權的禮制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仁”與“禮”,既要相互仁愛,以德服人,又要尊卑有別。法家則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區別關係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楊朱學派2018-01-25 15:36:33

儒家以人為本——立人。

道家順應天道——順天。

法家幫君主馴服奴才——馴奴。

下面詳細解析:

一、儒家。

儒家思想可分為道德規範和政治思想兩個方面。

1、道德規範。儒家的道德規範分為私德和公德。

私德是基本和核心。即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家庭是儒家最最最最重視的,所謂家和萬事興。

然後是公德,包括有誠信,見利思義。遵守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

如果把道德規範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墨家的道德規範是上上,毫不利己,無私奉獻。而儒家是中中。和墨家相比,儒家比較自私,99%為自己,1%為他人——君子救急不救貧。墨家是100%為他人。就是雷鋒精神和gczy道德。

2、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把權利關進牢籠。君主只有兩分的自由——給君主戴上緊箍咒,戴上枷鎖,關進牢籠。卿大夫有四分自由——給卿大夫戴上緊箍咒,關進牢籠。士有八分自由——只戴緊箍咒。不用進牢籠。人民有最廣泛的自由——禮不下庶人。在儒家經典《左傳》中,國君與遠嫁他國的女兒見上一面,就要被孔子批判:非禮也,國君非民事不舉。讀過《左傳》,覺得儒家對國君要求太苛刻了。儒家真有點酸腐。國君動不動就被罵個狗血噴頭。

2、德治兼法治。儒家的禮治,包含了法治。

孔子修訂的《尚書》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以及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孔子在教授仲弓法治思想時。引用《尚書》之言:大辟,疑,赦。這比古羅馬的無罪推定論領先了五百年。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鳩,而是聖人孔子——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而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稍後詳細論述)

3、奴役臣民的暴君,必須誅殺。

孔子主張,一心為民的君主堅決擁護(如楚昭王,漢文帝,隋文帝)。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須誅殺(如桀紂,秦皇漢武)。孔子歌頌湯武革命,孟子歌頌湯武誅獨夫。

4、當下和未來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張,在當時,君守君道,臣守臣道。遵守周禮。因為周王朝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言論自由,人民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執政者對人民有一顆敬畏之心。

在未來是大同社會。孔子謂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也就是民主法治社會的高階階段。今天已經有十來個國家實現大同社會。

5、提倡言論自由。

子產不毀鄉校:子產執政時,國人在農閒時,常聚集在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稱:鄉校是人民休息議政之所。對於人民的批評,執政者應該接受他們的指責。有過改之,無過加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孔子聽聞此事後盛讚子產——仁!

6、職業平等與貴賤。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

7、天道。儒家思想的核心雖然是人道,但孔子也闡述了天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宇宙即人類萬物並非上帝創造,而是由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產生。孔子的世界觀,受老子影響。

8、其他。

鬼神觀:人死為鬼,聖賢死神。敬鬼神而遠之。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有人黑孔子,說孔子提倡以德報怨。真是黑白顛倒)。

中庸:中庸就是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以武備和戰爭為例: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就符合中庸之道。(瑞士就做的很好。二戰時既宣佈中立。又積極備戰,天天練兵。以備萬一)

二、道家。

道家思想與儒家異曲同工。也反對君主鉗制刑獄。君主要無為,不該管的不要管。

道家的政治主張與儒家相近,不在贅述。

1、天道。如果說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道。那道家思想的核心則是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的文章《老子》札記裡有詳盡解析)

人類萬物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杞人憂天的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的高度概括。(我的文章《列子》札記裡有詳盡解析)

2、辯證法。

老子的辯證法一言蔽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即對立統一規律和柔弱勝剛強。

3、儒家的人生觀積極向上——制天命而用之。道家的人生觀沒儒家積極向上。

三、法家。

法家思想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具體有三大手段:刑罰、術(陰謀詭計)、愚民。前兩者是低階手段,後者的愚民是高階手段。

1、刑罰。法律必須體現君主的意志——‘’君生法,臣民守法。‘’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株連,滅族。寧枉勿縱。

法家無疑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2、陰謀詭計。在法家經典《韓非子》中,指示通姦,投毒暗殺,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漢代法家酷吏張湯,唐代法家酷吏來俊臣把韓非子的刑罰和陰謀詭計完美的結合,並用於實踐。

3、愚民。

讓人民不能有思想,有道德,有靈魂。扼殺思想和言論。

周王朝和儒家都支援人民批評政治。法家和秦朝把批評政治定名為誹謗罪。漢代法家張湯甚至以腹誹罪,處死顏回的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誰肚子裡罵皇帝,誰死!

4、尚奸與惡政。

商鞅主張,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惡政就是貧民、疲民、辱民、弱民、愚民。

貧民——家有積粟,則逸於歲。

弱民——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辱民——民辱則尊官貴爵。

疲民——商鞅要求人民耕地時,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嘴巴不要閒聊。也讓人想起驢拉磨的時候,為了讓驢專心拉磨,驢主人會把它眼睛蒙上。法家比驢的主人想的更為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還在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要領悟法家思想的真諦,一定要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狼犬丹尼》。

5: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韓非子稱,孔子居然歌頌湯武這兩個亂臣賊子。韓非稱: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甚至稱:主而誅臣,焉有過?!君主誅殺臣子,沒有任何過錯,天經地義。

法家和黃老都認為湯武弒君。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皆認為,湯武革命。漢景帝時,有一場湯武弒君與湯武革命之辯。最終以儒家的完勝告終。

總之,法家就是讓君主馴服臣民,大臣是:從主之令,順主之為,專心於侍主者,為忠臣。人民是:寡聞從令。

附錄:秦朝滅亡後法家思想第一次佔統治地位,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把群臣,皇族屠戮殆盡。重用法家桑弘羊大肆斂財,賣官鬻爵。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吏治混亂。

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漢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明清兩代法家思想五百年的統治,孕育了中國人的奴性。

最接近儒家思想思想的時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時期。這兩個時期最接近民主法治社會。此外,隋唐宋三朝,儒家思想也占主導地位。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說林2018-03-12 21:49:09

儒家和法家主張入世,而道家主張出世。其實,儒家和道家的理論是互補的,法家的經典《韓非子》中也曾經引用孔子救火的案例,可以說三者在某些領域都是有共通之處的。

另外,大家注意一點,很多秉持儒家思想的被貶職的官員,都是選擇隱退山林寄情山水,而不是心灰意冷皈依佛門,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儒家在內心的追求收到了道家的影響。所以說儒道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的。

另外,法家思想也是我國古代思想中重要的一環,比如說帝王之術,其實就是陽儒陰法的代名詞,因為對外要溫和,卻又不能放縱,畢竟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則怨。所以,胡蘿蔔加大棒有時真的是真理,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因此,做事待人要學儒家(溫文爾雅,仁者愛人),內心世界觀要學道家(天人合一,逍遙遊),處理問題要學法家(賞罰二柄,公正嚴明)。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鴻鵠迎罡2018-01-24 15:01:56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大約2500多年前,大聖人孔子開創了一個學派,叫儒家,也稱儒教。儒教一直以來,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不但在國內影響巨大,在東亞和亞洲其它地區影響也非常深遠,朝鮮半島、日本、中亞、以及東南亞廣大地區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王明陽、張載等人。

儒家認為人一經生下來,就已經是後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種參與社會發展的責任感,要積極面對現實,遵循既定的社會規則,在現實社會中發揮和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實現個人價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入世”。

儒家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時,可以說,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為準則為基礎,從而把道德規範和行為處事方式延伸到整個國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九個字,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愛、仁慈、仁厚、仁賢等,是孔子對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不論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個人,處處都要以仁文字,只有這樣,才能和諧發展。

義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義,就是說遇到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利益時,要有深明大義的情懷,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對任何人都要講義氣,要有仗義之心。

禮就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標準,規範人們要有修養,對周邊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禮,要有禮貌,識體統,講禮儀。

智指智慧和知識,就是說,人在社會中要不斷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和智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信指誠信,講信用,是對人們基本的道德要求。

恕指寬恕、寬容,要求人們活在世上,要有一顆寬容之心。

忠指忠誠,上到國家、民族,下到親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誠對待。

孝指孝順,敬孝,對長輩一定要孝順,尊老愛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長輩若有錯,要明確指出來,好言相勸,以理說服長輩,而不是惡言相加。

悌指兄弟之間,要相親相愛,某人有困難了,要伸出援手積極幫助。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道家是另一個大聖人——老子建立的學派,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老子被西方學者稱作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的“道聖”。據史書記載,連知識淵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請教。代表人物有黃帝、老子、莊子、鬼谷子、姜子牙、諸葛亮、李白等人。

道家是老子集合古聖先賢的大智慧後的產物,他把先賢思想精華歸類整理出來,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道家思想以“出世”為主。

道家學說把世間萬物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萬物相輔相成,並非獨立存在。以“道”為最高哲學思想,認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如果“道”被破壞了,那麼,就是自取滅亡。

道家看清了事物規律的變化,對道極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長遠,落腳點站在歷史高度,不侷限於一個時間段內的價值和是非的判斷。

簡單地說,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概括出其思想精華。認為自然是最神聖的物質。

以我的認識,這句話應該這麼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著大量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規律和生態環境。既然地已經被影響了,那麼這種影響就會由地傳染到天。天被影響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響。道被影響了,當然就影響了自然。因此說,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連鎖反應,做什麼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按個人意志和慾望強行改變它。

道家還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樣是道家對世界本質及其生成、變化的貼切描述。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法家被認為是從儒家學派裡分離出來的一個學派,同時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學派的思想。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韓非、李斯等人進行了大力發展,逐漸變成了一個成熟學派。

法家提倡法制,認為健全的法律法規才是治國的根本。

法家核心思想是

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人性觀就是法家對人性的看法。法家對人性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來,人性中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每個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難以改變的。只有制定出相應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才能杜絕或減少人性中惡的一面。

誠信觀是指人和人之間要真心實意,開誠佈公,表現為誠實忠厚,不欺詐別人,也不隨便懷疑別人。這個誠信跟儒家學說裡“信”的涵義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義利觀表現在,法家認為人的道德觀念和信仰不會一成不變,它們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用現在的思維來理解,就是窮則思變,為富不仁等。因此說,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人們的行為很有必要。

另外,富國強兵,也是法家主張的主要思想,商鞅變法便是對這種思想最好的實踐。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平凡28502018-02-28 23:58:00

這個問題很簡單,直接說答案吧。

老子的道家思想,強調的是應天;

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應人;

管子商君申子韓非法家思想,強調的則是應事。

三家本出一源,其根源都源於的華夏“易道”思想,互有交織。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黃老莊 孔孟荀 管商韓像

葛洪說:

道為三皇之學,老子為集大成者。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為繼承者。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

道家思想,講的是天倫無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則側重於人倫。人倫效法天倫,即為道儒之本末關係。而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實際上也源於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學說的的一個方面,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問分支。

法家的精髓是什麼呢?循名責實,也就是說用制度來管理人,換句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績效管理。

從三皇時期的以道治事、夏商周的以儒家禮教治國、到秦朝開始的根源於法家思想並延續三千年的“秦政”,國家的治理理論和治理體系,是基於人越來越出離天道,人們再也難以恢復天真淳樸的客觀現實而不斷推進變化的。

從自然而然的道,到仁、義而化性起偽的禮教,再到循名責實的法制,可以說道儒法三家,是易道思想被賦予時代精神而一脈相承的產物。

那麼為什麼後世的儒道法三家又會互相非難呢?是不是既然人心不古,那麼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都已經過時,不能用於治理天下了呢?並不是這樣的。

道家,應天,於是通天徹地交給道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應人,於是人倫綱常交給儒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法家,應事,於是世事應對交給法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互不越界,如此,儒道法便可相得益彰了吧。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方向,到具體應用,還是會更加複雜。

能夠掌握其中的關鍵的,唯有常德不忒,用心若鏡的聖王了。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蘭川城2019-01-28 21:58:07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一、儒家揚善

儒家還是很有理想的,《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猛地一看這段話,是不是跟共產主義的理想長得很像?然而在那個時代,實現這個理想的最大障礙是國家權力的世襲制,首先“選賢舉能”就不可能徹底實行。

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從一個“愛”字出發,由近及遠,從親到疏,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是美好的人間。禮,選賢舉能之後的各安其職,各守其分。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花了更多精力勸說君主施行“仁政”,提出了一個超前的口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孔孟的思想主要在於“揚善”,然而惡人不聽你這套怎麼辦?荀子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隆禮重法”,“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為用。

二、法家懲惡

荀子的兩個學生韓非子和李斯最終都成為法家,韓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認為靠道德教化感悟人是行不通的,“利害”才是關鍵,要透過法令強制規範人的行為。

法家主要在於懲惡,法令是社會的底線,既然是底線就不宜定的過高過細,否則就容易讓整個社會繃得太緊而失去韌性,一旦遇到強力衝擊就會瞬間崩潰。秦朝很快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獨尊法家,嚴刑峻法,遇到衝擊很快崩潰。

底線定的低,也有問題,會有人在模糊地帶行小惡而無所顧忌。對於模糊地帶,此時應輔以道德教化,形成社會輿論壓力,使人自覺規範行為,或顧及輿論而不願為小惡。

自漢代以後的中國帝國時代,有提法說中國實行的是“陽儒陰法”。其實頒佈法令和推行道德都是明面上的事,不存在“陰法”的問題,倒不如說“隆禮重法”更加客觀。

三、道家自然

老子、莊子關於本源問題的討論此處不談,道家主要主張崇尚自然、追尋天性。老子主張小國寡民,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更是徹底的追求天性自由,人生逍遙,擺脫一切束縛,遨遊於天地之間。

道家尤其是莊子的理想,非常具有美感,但只能在心裡夢想一下,或者極少數人試一試。如果大家都效仿,那隻能是一起回到原始時代,並且沒有洪水猛獸,沒有暴力戰爭,每天和風細雨,鳥語花香,有采之不盡的野果瓊漿,人人都達到了“思無邪”的精神境界。

道家理想是中國人的精神“桃花源”,現實生活重壓之下,讀一讀莊子的文章,恍恍惚惚,美輪美奐……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有書快看2018-07-21 15:26:00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人們稱它為“百家爭鳴”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說當屬儒家、道家,其次則有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

今天,有書君就向小夥伴們分別介紹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張及其區別吧。

1。儒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說到對現如今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大多數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估計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論語》這部作品,儒家可以稱得上是“百家爭鳴”之首,現在來看,它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一了,如今還有很多國家借鑑學習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愛人”,它在政體現治上的即為“大一統”、“大同”了,儒家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儒家與其他幾家思想最大的區別就是包容,正是因為這份寬容,使得我國之後對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這也是儒家後來能成為華夏治國理念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儒家的‘仁、德、禮、義’等等思維概念都是圍繞著‘克己復禮’的政治主張而展開論述的,由於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觀點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歷朝歷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道家的思想與其他流派不同之處在於出世,與儒墨法的積極入世相比,道家卻反其道而行,崇尚無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點,提倡“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治國主張,其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達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當時儒家所維護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得更加順其自然。

3。法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法家不能算是獨立的一派,他的思想源頭出自儒家,不同之處在於他將儒家的禮法治國取其極端,完全依法而行,屬於專制的極端,很難作為大國長久的治國方式,所以秦亡後即被淘汰。

記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諸子百家》中說,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義在裡面,法家思想其實是最現實的,這個觀點有書君也很贊同,法家思想,其實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種治國思想。

法家強調治國有兩大要點,一是賞善罰惡,絕不手軟;二是御臣有術,君王需無喜無悲。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的理念而聞名遐邇,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理論和方法,為建立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也為以後歷朝歷代君主實行專制提供了方法。反對儒家‘復禮’的政治主張,認為‘法’能夠“定分止爭”和“興功懼暴”,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雖然法家能認識到人有“好利惡害”與“就利避害”的本性,卻無限誇大了‘法’的作用,這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民主治國理念有根本的區別。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4。區別

從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軌跡來看,道家與儒家可謂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學說,像天空和大地一樣永遠不會結合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這種無為是任自然的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不要將人的主觀意念強加於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則之手予以調節,儒家則堅持教化之功,是當中適制度已有效執行、賢德之人已各適其任以後,君王不必進行畫蛇添足式的標新立異之為。

而法家與儒家的區別歸納起來則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導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圖強制規範人的行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透過弘揚人性中的賢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導規範人的立身之本,從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說到道家與法家,那就更不一樣了,它倆恰恰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是對人類的束縛,需要全部捨棄掉;而法家則主要主張用法律去懲戒人類,認為人類本性頑固,需要用權威去治理天下。

透過這些對比,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去了解到各種思想間的區別,對今後的生活也有一些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