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聽雨渲染年華2019-09-23 17:47:53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馬謖此人有一定的才能,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經問計於馬謖,馬謖提出了攻城攻人不如攻心的策略,深為諸葛亮贊同,因此,諸葛亮十分看好他。

2,一個出色的謀士不一定是一名出色的將軍,馬謖常常伴隨諸葛亮左右,提出了不少正確的策論和意見,因此在討論守街亭時,馬謖主動請纓,諸葛亮才會應允。

3,要看看對手是誰,就像趙括一樣,後人為何說他不會打仗,只是因為他輸了,可他的對手是天下聞名的戰神,武安君白起,而且趙括堅持了四十多天,換成廉頗結局不一定好到哪裡。而馬謖的對手是司馬懿,那可是和諸葛亮一個級別的存在,論智謀,又如何能跟司馬懿抗衡呢。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廢興千古事2019-09-24 10:08:04

馬謖之所以能得到諸葛亮的重用,主要原因有三。

一、馬謖“紙上談兵”的迷惑

如果說“失街亭”是三國版的“長平之戰”,那麼馬謖就是三國版的趙括。

“紙上談兵”源自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除了他給趙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還記載了其父趙奢和名相藺相如對他的評價: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藺相如)。

恰如其分。

遺憾的是,掌握話語權和決策權的趙孝成王卻遠沒有這份眼光,他不顧趙括母親的苦苦勸阻(孝成王連個娘們都不如),堅決地撤下了“保守怯戰”的廉頗,換上了談得一口好兵法的趙公子。然後,趙國的命運乃至當時的天下大勢就此決定!

“紙上談兵”之所以危害巨大,是因為其本人能透過誇誇其談對周圍的人造成錯覺和誤導。

無獨有偶,幾百年後,三國同樣出了一個馬謖,也是好談軍事。而同樣掌握蜀國話語權的諸葛亮不僅“深加器異”,而且還親自領教過馬謖的“卓越”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獲”中的“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志·蜀書·馬謖傳》)。

殊不知,王陽明為什麼說要“知行合一”,就因為他知道“知”易“行”難,說和做很難做到和諧統一。趙括和馬謖,兩個只有“知”而沒有“行”的書呆子理論家一個害了趙國,一個坑了諸葛亮,兩人可謂是跨時空的知己。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二、諸葛亮迫切地想培養接班人

“失街亭”發生在建興六年(228年),此時的諸葛亮已經47歲(距離去世還有六年),因為鞠躬盡瘁操勞國事,他的身體狀況應該不是很好,所以

他尋找和培養接班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這從他一出祁山之後寫給留府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的信中就可以看出。多說一句,這封信介紹的是剛剛收降的姜維。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信的前面是誇姜維的綜合能力,後面則是專誇姜維的軍事才能,而且評價非常高。

這封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諸葛亮專門誇讚了姜維的軍事才能。為什麼呢?因為他一貫的指導思想就是“伐魏以匡扶漢室”。而重用馬謖,同樣是因為其“攻心為上”的軍事理論打動了他。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原來就在身邊。

所以,在公元228年、姜維還未出現的那個春天,諸葛亮義無反顧地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紙上談兵”的馬謖。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三、黨派之爭帶來的任人唯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幫派,有幫派就會黨同伐異和任人唯親。雖然在《演義》中幾乎沒有提及,但是,蜀漢的派系鬥爭其實相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說還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蜀漢統治集團的內部派別共有三個: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其中,荊州集團是劉備霸佔並盤踞荊州時的老班底,此時以諸葛亮為首;益州集團由本地土著構成,以黃權為代表;東州集團由先前入川的外地人組成,代表人物法正、李嚴。

顯而易見的是,諸葛亮掌權,肯定會傾向原荊州集團。他的確也是這麼做的,這集中表現在用人上。

如益州馬忠,主管南中少數民族事務,能力超強,在職期間“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南中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穩定局面。但就是這麼一個大才,雖然職位也不低,卻被安排在了邊遠地區,遠離成都權力中心;

再如東州李嚴,還是劉備的託孤大臣(也是劉備用來牽制諸葛亮的),本來與諸葛亮同掌機要,但卻先是被諸葛亮用政治手腕下放到後勤部門,後又因小過被諸葛亮直接貶為平民。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而荊州的馬謖則完全相反,不僅出身襄陽大族,而且其兄馬良與諸葛亮關係極鐵。這麼一層身份再加上諸葛亮的賞識,馬謖想不火都難(馬謖在寫給諸葛亮的信中就明確說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因此,即使劉備臨終時曾反覆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由此埋下了一出祁山敗走街亭的禍根。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嚴格來說,由於派系或政見不同,官場中的政治排擠和傾軋極為正常。但是,在馬謖問題上,諸葛亮根本沒有站在蜀漢興衰的大局上,而是完全出於一己之私和個人好惡,那就嚴重背離國家利益和有負劉備的重託了。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商文君2019-09-22 07:47:46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1。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與諸葛亮是兄弟相稱,私交很好,因此馬謖也是諸葛亮的弟弟。

2。馬謖是人才,史書上說馬謖這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南征南中時,馬謖勸諫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因此有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事。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當時討論當先鋒守街亭的人選時大家主張兩個人,一個是魏延,一個的吳懿。但諸葛亮偏偏就選馬謖,可能是任人唯親,也可能是想鍛鍊馬謖吧,現在也只能猜測而已了。謝謝。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大家覺得呢?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嚴師出高徒2019-09-23 09:49:13

馬謖是荊州侍中馬良的最小的一個弟弟。當時人們稱:荊州有五馬,馬氏有五常。荊襄之地自古多出將入相者。而在三國時期劉表的荊襄九郡歷來是一些文人謀士隱居之地。

三國演義裡徐庶,水鏡,龐德公,乃至諸葛孔明也在荊襄一帶。劉表本身就是皇族,又是一個謙謙君子,喜好結交溫文儒雅的文人志士。為天下的文人謀士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所以荊襄地區了不起的人物很多,自然而然物以類聚,這些人為了尋找知己,也就投奔到此地。當然也有逃難的,不管怎麼樣,那些人把此地當做天下知己皆在此。

劉備到荊州後就拉攏各路人才,“馬氏五常”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和馬良馬謖在荊州肯定談論過。當時的劉備很低調,很謙恭。因為打了10次仗,9次逃的快。他從實踐中出發,看人還是很準的。馬謖喜歡和別人談軍計,但又沒帶過兵,劉備是不喜歡的。劉備心想我從小師從盧植,鄭玄,和各路諸侯都有交集,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都不敢妄言軍機大事,何況你個小屁孩。豈不聞:兵者,詭道也!所以劉備斷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

諸葛亮恰好不同,他與馬良的私交很好,也就愛屋及烏,喜歡馬謖。馬謖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在南征孟獲的時候馬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諸葛亮本來就打算攻心,馬謖點到此處。諸葛亮非常喜歡,覺得終於有人懂我了,知己啊!所以就提把馬謖為參軍。

仔細分析一下,這真的是諸葛亮的一廂情願。劉備在彌留之際為什麼要專門對諸葛亮提馬謖之才不堪大用。因為劉備看出來諸葛亮的弱點或者再提醒諸葛亮:你對他的喜歡蓋過了他的才能。還有馬謖說的那句話,表面看說的對,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也就是說馬謖只是把這句話給諸葛亮翻譯成白話文了。這一點也看出諸葛亮過於喜愛馬謖。是因為諸葛亮和馬良的交情?還是他真的就把馬謖當兒子看?我覺得都有。馬謖學習上刻苦認真,不管他多麼不堪大用,不用誰知道。現實中這種人還少嗎?

馬謖的說法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這個仗怎麼打?諸葛亮沒問,因為諸葛亮自己已經排兵佈陣了。諸葛亮自認為能猜到他心思的人肯定會用兵。現實是“談兵”和“用兵”,風馬牛不相及也。

這讓我想起曹操在與袁紹進行官渡之戰的時候荀彧的表現。曹操想撤軍,荀彧不讓,荀彧對曹操說:郭嘉的那幾條勝敗論還記得不?我覺得郭嘉說的對,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這個仗必須打,還要打贏。但我不會用兵,丞相用兵如神,我從來也不擔心。荀彧的說法剛好也印證了紙上談兵談謀略戰略,本身無可厚非。但戰場打仗談戰機戰術。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紙上談兵的馬謖為何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大彬書院2019-09-23 10:16:40

劉備去世的時候,是公元223年,當時正好是在大敗給孫權退守白帝城之後,蜀漢遭受重挫,但人力資源尚算充沛,或者說還沒有凋零到很難看的地步,哪怕在敗兵之際,居然還有向寵這樣的能人,手下士兵沒有一個損失的,劉備稱之為“能”。這個時候,在劉備心中人力資源分佈圖的第一線位置上,還沒有馬謖,當然,他也不是完全否定馬謖,只是覺得“不可大用”,言下之意就是馬謖此類人最多隻能放在後備庫存裡,不讓他閒著,也不讓他接力。

然而,形勢永遠在變化。等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距劉備去世已經五年,那是公元228年,蜀漢公司的人才經歷了又一波凋零。況且這些人才大多不是本地產的,大部分來自冀州、荊州和山東,沒了就是沒了,根本沒法補充,巴蜀之地的人口基數又少。就在這種情況下,在諸葛亮的心中,馬謖的位置,從劉備框定的後備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線人才的位置。不是諸葛亮不把前老闆的話放心上,而是手頭能用的人力資源在減少,用著用著,自然就輪到馬謖了。

而且,諸葛亮將馬謖置放在街亭這樣的戰略要地,也不完全是在冒險。諸葛亮對街亭前線的佈置已經極其周密,指揮官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應該問題不大。可以說,這項業務雖然重要,但懸念不是很大,總部的圖紙都已經畫好,按原計劃進行即可。而且,馬謖擅長軍事理論,放在這個位置上,不算唐突,至少他會看圖紙,懂業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