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為什麼能解釋為正午?摘顆梅子2022-07-17 20:09:04

“亭午”一詞是“羲和亭午”一句話的省文。這句話出自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

因為古代神話中的羲和是替太陽趕車的日神,所以古代詩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愛息六螭,是謂懸車。”高誘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覽·天部》)《釋名》謂“亭,停也”。《文選》劉良注《遊天台山賦》謂“亭,至也”。

由此可見“亭”可以解釋為“停”或“至”,它是這個句子中的動詞。“羲和亭午”這個句子本來是易解的,後來被緊縮成一個訶,省去了主語“羲和”,就變得費解了。費解之處在於“亭”字。

主語“羲和”既不出現,動詞“亭”字便無所依附,況且現代漢語中的“亭”字是名詞而非動詞,這就愈覺此詞費解。如果在教學中恢復它原來的面貌,補上主語,再重點解釋“亭”字的古義,學生將會變“死記”為“活記”,容易掌握“亭午”的含義。當然,怎樣向學生解釋,還得因年級而異。

如果是對高年級學生,可以講講這個詞的來源;如果是對低年級學生,只要告訴他們這個詞是“日亭於午”的省略說法,“亭”即“停”,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