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史都是紀傳體史書?金玉滿堂7442018-01-20 11:34:07

正史採用紀傳體是後人學習借鑑司馬遷的《史記》筆法,所以我們看到的 ̄些正史便採用此法。

為什麼正史都是紀傳體史書?苦茶庵2018-02-25 15:02:44

司馬遷撰《太史公書》,即今所謂《史記》,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班固撰《漢書》,則改為本紀、志、表、列傳,此後就成為這類史書的固定格式。以後有的史沒有寫志、表,本紀、列傳則一定有的,因此後來習慣稱之為“紀傳體”、“紀傳史”。

把紀傳史這一類稱之為“正史”,始見於《隋書》以及《舊唐書》的《經籍志》,但還沒有規定此類紀傳史中哪幾種算是正史其餘的不算,只要是紀傳體的都可進入正史類。盛唐時劉知幾撰寫《史通》的“古今正史”篇,甚至把《尚書》《春秋》和《十六國春秋》都算在正史裡面。

比較嚴格地把紀傳史入正史,大概始於宋代,南宋初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南宋末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就都已這麼辦。只是晁陳兩書還把《南史》《北史》打入雜史類和別史類,陳書又讓蕭常的《續後漢書》進入了正史。最後文天祥有“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的話,則又把《南史》《北史》算了進去。正史的品種名目此後就大體定型。

至於這些紀傳史之所以稱為“正史”,當是由於紀、志、表傳這種體制,要比其他史書來得齊全(編年史起源雖早,但有編年的本紀也就把編年史包括進紀傳史了)。因而政府設史官修本朝的所謂“國史”和前朝史,都要求修成這種紀傳體。於是獨得了“正史”這個的名稱,但也並沒有把其他的編年史、雜史等擯棄為不正之史,用正史之稱時並沒有這個意思,不過為了避免誤解,今天講史部還是用紀傳之稱為好。

把《史記》《漢書》等紀傳史湊成“欽定”的《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時候的事情,此後也就習慣性地叫下來。所以,後世又習慣將《二十四史》成為正史。此後有人把《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稱為《二十五史》,也有加上《清史稿》成為《二十五史》,還有把《新元史》 《清史稿》都算上成為《二十六史》,訖今尚無定說。《二十四史》這個自乾隆以來流行的名稱,至今仍被人們習慣地使用。

為什麼正史都是紀傳體史書?笑談文史2018-01-20 12:47:33

這個問題源自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雖然在當時屬於私人修史,但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寫法被後世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因此後來的絕大部分官修史都是以紀傳體的寫法成書。

為什麼正史都是紀傳體史書?

“正史”這一提法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概念,擬班、馬(班固、司馬遷)的著述,也即採用紀傳體的著述才能稱為正史。而將二十四史等同於正史則是在清代乾隆時期。二十四史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都是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而成的。

為什麼正史都是紀傳體史書?

將這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統編為二十四史是乾隆皇帝欽定的,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這時候“正史”這一稱呼就專指二十四史了。

另外還需區分官修史與正史的區別,正史不一定就全是官方修史,如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均為私人修史;而官修史也不一定都在正史之列,如司馬光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鑑》就屬於官修史,但因為其是編年體史書,且其目的是總結歷史經驗,為皇帝治國提供借鑑,雖然史學價值也很高,但並不在正史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