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怎麼理解?使用者28627710097595592019-12-12 12:55:56

修身:簡單地說,就是修身養性。具體來講就是一個人要飽讀詩書、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長。齊家:就是管理好一個家族、宗族,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的家庭。治國:就是治理好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而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國家。要知道,古代的諸侯國是要對周王室負責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中華文明古國,向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重視個人道德修養,重視社會的道德教化和以德作為治國的重要基礎,以及崇尚道義節操等,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大特徵和重要組成部分。孟子提出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孔子也提出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儒家思想以崇德為特色。它主張以仁愛作為德之核心,高度重視倫理道德的價值;強調道德教化對促成人性向善,對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力主以德治國,認為為政的根本在於得民心,而得民心的關鍵在於道德教化。儒家還非常注重或強調個人的品德修養,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均要從修身開始,以修身為基礎。作為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大學》篇有一段論述集中反反映了這一思想:“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道家《周易·益·象傳》指出:“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左傳·宣公三年》言之:“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綜合分析:古人的言下之意,世間上,誰人沒有做錯事的?有過錯不改正者,才是真正的過。過而能改,把以往的過錯改正過來了,過就不成為錯了。這也是孔子常說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但是,儒家的重德思想和修身理論也有明顯的缺陷性,它過分誇大了人的道德修養對社會的作用或把修身當作治理家國的首要原則。所以,將道家無為之治和儒家思想的仁德精神結合起來,或把中西科學文化綜合一起,治國平天下,才是有效的良藥妙方。儒和道在形式上雖然是分兩派,但實質上卻是同一家,的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面。它們真是千百年來能夠使中國的文明之車穩穩前進的兩個巨大車輪,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樹的兩條深深植在…中國人心靈土壤裡的根。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修身齊家……,是用積極進取的精神,達到超越平凡的境界。而道家則主張冷靜迂迴,順其自然。以柔制剛,遇事用忍,其思想的核心,則是要人們以無為的心態,來達到無所不為的境界。可以說,儒家精神是一把利劍,而道家則是一個砂輪;儒如山巍,道如水柔;山無水潤必荒禿,水無山依難成韻。 頭條萊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