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笑憋出內傷2018-07-15 12:42:26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王勃也在《滕王閣序》中說道:“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借兩個歷史典故,表達自己的失意、惆悵之情。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故事是這樣的:

馮唐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漢文帝時年齡已經不小了,但官職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時,略有升遷,但不久被免官閒居。後來到漢武帝時,漢武帝尋求賢才,聽到人們對馮唐的盛讚,就召見了他,但這時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年紀太大,不能復官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故事。

馮唐青壯年正逢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政治上還比較清明,兩位皇帝還也比較勵精圖治,但馮唐一直沒得到重用,空有滿腹經綸,難遂報國之心,直到白髮皓首,也沒得到施展的機會。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他幾乎都參加了,而且英勇善戰,匈奴聞風喪膽,稱他為“飛將軍”。

唐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謂婦孺皆知。但就是這麼一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最終並沒有得到封侯獎賞,而和他同時參加作戰的將領中,被封侯的有數十人。

“飛將軍”李廣最後在一次追擊匈奴的戰鬥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殺。全軍將士痛哭失聲,“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這就是“李廣難封”的悲劇。

要說起這兩個令人扼腕的故事的原因,就不得不說關於這兩個人的小故事。

馮唐的祖父是趙國人,漢朝建立以後,搬遷到安陵地區。適逢漢文帝時期,文帝主張尊孝悌、尚節儉、以德服人,而馮唐因為非常的孝順而聞名鄉里,做了中郎署長,侍奉文帝。

據說有一次文帝問他:“我聽說趙將李齊非常的有才能,以至於我每次吃飯的時候都非常思慕他作戰的雄風,你知道他嗎?”

馮唐說:“他還比不上廉頗與李牧呢!”

文帝非常好奇,馮唐就把廉頗與李牧的事蹟說與文帝聽。文帝聽完之後,深深的感慨:“哎,如果我身邊有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又何必害怕匈奴為患呢?”

馮唐聽了之後說了一句話差點沒把文帝噎死:“臣誠惶誠恐,冒死以陳,即便有廉頗、李牧這樣的人,你也不懂得任用啊。”

後果可想而知,文帝丟了面子,非常生氣,這事情如果發生在一些暴君身上,估計馮唐當即小命難保,但文帝畢竟是以德服人的仁君,於是在私下責備馮唐:“你可以私下這樣說,但沒必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我啊。”馮唐說:“我是個鄉下人,不懂得迴避。”這句話估計讓文帝再次吐了一口老血。

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足以看出問題所在,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瑞格曾說過,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馮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身為臣子,直言敢諫本是好事,但整天這樣對君主說話,能讓君主喜歡實在很難。能像李世民對待魏徵那樣的皇帝,實在是少數吧!

一朝天子一朝臣,馮唐身歷三朝,卻始終鬱郁不得志,這其中皇帝固然有沒有重用人才的責任,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縱然他博學多才,但過於迂腐的剛直也是導致他人生悲劇的原因。所幸,其子馮遂與司馬遷關係很好,加之太史公本身也‘命途多舛’,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為其立傳,這才有了‘馮唐易老’感嘆流傳後世。

而關於飛將路李廣,眾所周知,武帝時期,軍功是得以封侯的重要考量,除軍功外,只能世襲了。但李廣的父親並非侯爵,所以李廣想要封侯只有獲得軍功這一途徑。

據考證,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二十六人,但李廣卻經七十餘戰而未達到封侯的標準,為什麼李廣在戰爭之中並未取得與其名氣相符合的戰果呢。

一、為將而無大局。據說有三個匈奴的射鵰手被李廣發現了,李廣便擅離職守,親率三百部隊前去追擊,雖然三名射鵰手被殺,但卻碰到了匈奴大軍,結果匈奴人以為這是李廣的疑兵之計,沒有發動攻擊,李廣僥倖得以脫逃。如果這是匈奴人的調虎離山之計,後果不堪設想。

二、名氣大,駐守而失去獲得戰功機會。匈奴攻入遼西,擊敗了屯兵漁陽的韓安國。於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非常害怕,經常躲著李廣,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這也讓李廣失去了很多取得戰功的機會。

三、治軍散漫。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所以很多士兵都願意跟隨李廣出征,但一支軍紀散漫的部隊,其戰鬥力必定大打折扣。

四、皇帝不喜歡他,衛青之子尚在襁褓之中,身無寸功,便得以封侯,難道李廣還比不上一個嬰兒嗎,說到底不過是李廣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事的方式導致皇帝不待見他。身為一個給皇家打工的人員,老闆的不喜歡無疑是致命的,加之李廣的軍功確實沒達到封侯的標準。所以李廣難封的結局不可避免了。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孟替非2018-07-25 01:04:43

王勃寫《滕王閣序》時,不過才二十五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樣沉重的感慨,出自他這麼一個年輕人之口,還是挺奇怪的。

馮唐初遇漢文帝時,已經是個老人了,《史記》本傳載:

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

文帝問馮唐,怎麼這麼老了還作個郎官?郎署可是年輕人扎堆的地方,所以文帝才會奇怪。

持節雲中赦免魏尚,是馮唐一生最輝煌的時刻,此後雖然升官作了車騎都尉,並沒有留下什麼可稱道的事蹟,忽忽人就老了,等到武帝下詔徵求賢良,馮唐已九十餘的高齡。

往回一推算,馮唐是七十多歲,才遇見的漢文帝,如果當時有退休制度,早該回家抱重孫子去了。

以馮唐這點功業,司馬遷為他作傳,除了跟他兒子馮遂關係不錯,多少有點獵奇的意思吧。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則不同,當時的名聲大得很,但弔詭的是,他的弟弟李蔡才具遠不如他,早早就因功封侯,甚至他的部下,也有封侯的,只有李廣,號為名將,卻始終無法憑自己的軍功封侯。

司馬遷特別強調說:

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李廣自殺前,埋怨大將軍衛青分派給自己容易迷路的迂迴遠道,但衛青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

數奇,就是運氣不好。兵家戰事,受很多不可控因素影響,很多時候確實要靠運氣,所以武帝嫌李廣是個不吉利的人。沒有人懷疑李廣的軍事才能,但如果沒有戰績,總得找個原因吧。

能感覺出,司馬遷對李廣的遭遇,顯然寄予了更多的同情。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的遭遇,其實更近於李廣,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了,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也算得“數奇”,所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前一句主要是陪襯,重點還在“難封”上,因為“難封”,才會擔心到老仍然一事無成,此之謂“易老”也。

王勃萬萬沒想到的是,死會比想象中的老來得更快。《滕王閣序》面世的第二年,初唐四傑的第一人,就溺死在交趾的風濤裡,這是他不同於馮唐、李廣的又一人生悲劇。

如何看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