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湘漓同源2019-05-24 17:33:36

史書記載趙匡胤時用到兩個詞語:器度豁如、人望歸之。

器度豁如,就能“團結同志”。

人望歸之,就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所以,當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帶著一幫兄弟、領著大軍去陳橋驛溜達一圈再打道回府時,江山頃刻間換了顏色。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五代十國是個血腥的時代,每次政權變換都是腥風血雨。而陳橋兵變卻是完全不一樣。

大軍返回汴梁前,趙點檢約束部下三點:不得驚犯太后、主上;不得侵陵公卿;不得侵掠朝市府庫。

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中有著極高的威信,這三點基本都被執行下去了。

除了後周侍衛馬步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家被殺外,再無人被殺,汴梁城也沒有像以往兵變那樣遭受劫掠。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事後,殺害韓通一家的王彥升,不僅沒得到封賞還差點被治以“擅殺之罪”。

一個人的行為反應了他的稟性,反之,稟性又會決定他的行為。

陳橋兵變徹底地反應出了趙匡胤的稟性——仁厚、不嗜殺;反過來,趙匡胤這稟性又決定了陳橋兵變必然是場和平演變。

因此,儘管以兵變奪取柴氏江山有違傳統倫理道德,可史書對趙匡胤代周自立卻無過多的指責。

五代十國以嗜殺著稱,趙匡胤一介武夫卻不嗜殺,真是難能可貴!

亂世,手握重兵的將領對皇權極具威脅,趙匡胤登基稱帝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個問題。

大開殺戒收回兵權,還是……

宋太祖沒有效仿漢高祖,和唐太宗也不一樣,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歷史上留下“杯酒解兵權”的佳話。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不嗜殺,對於宋太祖來說,並不是權謀之術,而是浸入了他骨子裡的稟性。

有例為證。

宋太祖一日駕臨武成王廟,也就是後來的武廟,見白起的畫像被掛在武成王廟,他以杖指著白起的畫像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以配享於此?”

意思很明確,白起坑殺幾十萬已經投降的趙國將士,這是很不光彩的行為,其畫像怎麼能掛在武成王廟,享受配祀的待遇呢?

有大臣為白起辯解:作為名將,哪個沒有缺點呢?

宋太祖不接受這樣的辯解,堅決要求把白起的畫像移出武成王廟。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對降兵都不贊成一殺了之,對扶助自己登上帝位的結義兄弟、功臣們,仁厚的宋太祖又怎麼可能痛下殺手?因而,杯酒釋兵權就是唯一的選項。

怪不得,領兵帶將時的趙匡胤,就能人望歸之——誰不想跟著仁厚、不嗜殺、有勇有謀的好領導打天下?

怪不得,宋太祖僅以區區十萬之眾就平定了天下——五代亂世需要一位仁厚、不嗜殺的英主來結束,歷史不選擇宋太祖還能選擇誰?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帝國的臉譜2019-05-20 10:21:04

眼界和胸懷,是決定行為的指南。眼界寬廣,胸懷博大,自然待人誠懇,以己度人,換位思考,便不會做出禽獸之舉、畜生之為。趙匡胤出生於兵荒馬亂、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時期,武將出身,參戰無數,卻能在了卻天下君王事的過程中,突顯出人性的悲憫,內心的慈悲,殊為難得。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其實,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趙匡胤不但是透過“杯酒釋兵權”實現皇權的穩固,而非大肆殺戮功臣,而且在奪取天下時,也沒有過分殺戮,他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政權。

公元960年,時任後周殿前司都點檢、掌管後周禁軍的趙匡胤,將部隊拉到黃河邊上的陳橋驛,在部眾的擁戴之下,發動了陳橋兵變,實現了黃袍加身。在手握軍隊的情況下,趙匡胤沒有用鮮血鋪就登上皇帝寶座的道路,而是以不殺人為底線,迂迴曲折地推進。

比如,對於如何上位,他特意徵求了後周原宰相範質的意見。範質是後周世宗柴榮臨終的託孤之臣,他自然竭力維護後周幼帝柴宗訓和皇太后的利益,在生米煮成熟飯的情況下,他向趙匡胤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求趙匡胤接受柴宗訓的禪讓,行禪讓之禮;二、像尊敬自己的母親一樣,尊敬柴榮的妻子(太后);三、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照顧好遜位的少帝柴宗訓。趙匡胤一一答應,所以,他的上位,宮闈中沒有流下一滴血。

對待後周的將領和大臣,他也是儘量拉攏,以不殺人為底線。對於領有重兵的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和副都點檢慕容延釗,趙匡胤安排人分頭勸降,當他們表示歸順,趙匡胤立即授予他們高官。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對於後周舊臣,如範質、王溥、魏仁浦三個後周宰相,讓他們繼續任宰相,又給他們加官進爵。因此,趙匡胤的新朝,政府班子幾乎全部是後周時期的原班人馬。

為了解決五代以來武將奪皇位的歷史慣性問題,趙匡胤決定收兵權。961年7月,他在宮中設宴,請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喝酒。酒酣之際,趙匡胤悶悶不樂起來說:“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哪有今日?你們的功德,我銘記於心。只是如今做了皇帝,卻反而睡不著。”大將們忙問為何。趙匡胤說:“做皇帝如此風光,誰人不想?”大將們均表示不會有異心。趙匡胤說:“縱使你們無異心,但你們的部下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也由不得你們了。”大將們嚇出一身冷汗,趕緊請教辦法。趙匡胤說說:“人生所謂富貴者,不過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你們何不釋去兵權,購買良田,為子孫立永久之業,我們君臣上下相安,豈不好?”

於是,大將們第二天就提出辭去軍職。趙匡胤十分高興,立即賞給他們大量金銀財寶,又與他們結為兒女親家,於是,這些大將便高高興興地安享富貴去了,得以高位善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吸取五代藩鎮之亂的教訓,削奪了武將兵權,鞏固了帝位,但他沒有因此殺戮功臣,充分顯示出他在政治上傑出的政治才能。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清水空流2018-06-22 15:27:57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好和點評。

在華夏曆史上開國皇帝基本上都屠殺開國功勳集團,第一個殺的是漢高祖劉邦,殺的最絕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沒有殺過功勳集團的有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再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但有點欠缺的就是大宋沒有統一天下。僅僅是統一中原地區。

趙匡胤開國以後用比較文明的方式來對待功勳集團,就是“杯酒釋兵權” 用金錢和姻親來籠絡功勳集團,從而避免了殺戮。但我們仔細想一下,石守信,高懷德等人是開國功勳嗎,他們對大宋的建立有何功績。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趙匡胤篡位,無非一般趙家狗,殺於不殺實在是沒有必要。不殺還可以留下一個好名聲。這些功勳集團對趙匡胤的威脅幾乎沒有,潛在的危機也似乎沒有。至於說大宋統一天下?終兩宋三百餘年也沒有成功、也就無需預測了。

再就是趙匡胤給予這些功勳集團巨大的經濟利益,讓他們去醉生夢死的生活。這種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也造成了兩宋經濟的發達和市井文化。趙匡胤既是大政治家,有著恢弘的氣度,廣闊的胸懷,這種性格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比朱元璋陰暗性格要強的多的多。而且趙匡胤在制度上避免發生篡位的事情。文官掌軍。相權分開,財權分開。監察權也是分為御史臺和知諫院。如此以來就造成權力的分散。形成了大量的冗官。

最後一點就是趙匡胤自己就是大軍閥,靠篡位成事。不怕別人造反。他以一種別緻方式來避免造反的發生,那就是宣揚教化。重文抑武。兩宋文化之燦爛,科技之發達。是封建時代的巔峰。唐宋八大家北宋出現了六個。四大發明北宋有三個。 文官始終掌控北宋政權。但也是由於此,導致兩宋守內而虛外,兩宋的軍事最疲軟的。

趙匡胤的做法造成了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是喪失,這是最致命的,儒家思想徹底成為華夏的主導思想。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君山話史2019-05-22 08:56:27

在趙匡胤之前的五代時期,殘酷的政治鬥爭加據了君臣之間猜忌,皇帝殺大臣,大臣弒皇帝的故事不斷上演。趙匡胤上臺後,如何消除皇帝與功臣之前的互相提防心理呢?他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這便是“杯酒釋兵權”。

我來分析一下,宋太祖為什麼會“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第一,五代以來弒君故事不斷上演

皇帝為什麼喜歡殺功臣呢?這也不是無原因的。在歷史上,弒君的故事並不罕見,到了五代時期,更是司空見慣。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趙匡胤曾效力過的後周政權吧。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本是後漢政權的

天雄節度使。

公元950年,後漢皇帝

劉承佑突下重手,連殺大臣,並想除掉手握重兵的郭威。

在政權頻繁更迭的年代裡,君與臣之間的信任降至冰點。郭威不得不反,率軍反攻開封,劉承佑敗亡,郭威取而代之。

不僅臣弒君,子弒父、弟弒兄的故事也時有發生。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改國號為大梁。五年後,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還沒坐暖皇帝寶座,便被弟弟朱友貞幹掉了。

可以說,五代的歷史,就是一連串的政變史。什麼仁義道德法律人權,在這個時候統統失去價值了,剩下來的只是原始的本能,只有征服與被征服,殺人與被殺。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第二,趙匡胤很有江湖義氣

史書上說,宋太祖“器度豁如”。他從軍隊低層幹起,一直到成為皇帝,若沒有寬廣的胸襟,就不可讓那麼多人團結在他周圍。甚至可以說,趙匡胤身上有著某種江湖義氣。

趙匡胤曾採用拜把兄弟的方式,與九人結為生死弟兄,這九人分別是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楊光義、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這十個拜把兄弟又稱為“義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人都參與了陳橋兵變,成為大宋帝國的開國功臣。除了義社十兄弟之外,趙匡胤在禁軍中的親信還包括慕容延釗、韓令坤、高懷德、趙彥徽、張令鐸等人。

江湖義氣最講究兄弟之情,他對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信得過的。

陳橋兵變奪權後,趙匡胤把自己的一幫弟兄,安插在最關鍵的禁軍系統裡。此時殿前、侍衛兩支禁衛軍的重要頭目如下: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殿前都虞侯趙匡義、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馬步軍都虞侯張令鐸、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

在這些重要頭目裡,石守信與王審琦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趙匡義是親兄弟,其他將領雖無結義,卻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把禁軍交給這幫兄弟,趙匡胤心裡放心,只要禁軍內部不動搖,其他人就難以窺視皇帝寶座。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第三,趙普對宋太祖的警告

宋太祖把最重要的禁衛軍交給兄弟、親信,有一個人大不以為然,這個人就是趙普。

開國之後,宋太祖日思夜想一個問題:自唐末以來幾十年時間裡,帝王之家換了八個姓,混戰不停,原因出在哪呢?怎麼平息混亂,使國家能長治久安呢?於是他向趙普詢問,以求答案。

趙普的回答簡明扼要:國家混亂的根源,是因為武將權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強。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奪藩鎮之權,控制其錢糧,收其精兵,把財政、軍權控制在朝廷手裡,天下從此安定矣。

趙普的矛頭直對準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自從石守信、王審琦分領侍衛、殿前禁軍後,他們不僅是皇帝的結拜兄弟,也是開國元勳,在禁軍中的地位穩若泰山。在此之前,趙普就多次進言,勸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調離禁軍,另授他職,可是趙匡胤並沒有聽進去。

趙匡胤認為:“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我最瞭解,他們必定不會背叛我的。”

趙普答道:“臣也不擔心他們造反。只是以我的觀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沒有統御之才,恐怕難以制服他們的部下。萬一部下想造反,他們也會身不由己的。”

這個回答太巧妙了。趙普果然老謀深算,甚至可以說老奸巨猾。

趙普這句話說,令皇帝趙匡胤如夢初醒。

當年陳橋兵變時,趙匡胤不是以受部下挾持為幌子,“不得不”當皇帝嗎?這是他篡權的遮羞布,趙普當然不能去揭這塊遮羞布,他很聰明,順著皇帝的意思說話:當年您是被禁軍挾迫當了皇帝,倘若現今禁軍將領用同樣的手段挾迫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當皇帝呢?在這種情況下,誰能保證他們的忠誠呢?

趙匡胤聽罷不禁毛骨聳然,下定決心削奪諸將之權。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第四,釋酒釋兵權

怎麼削諸將之權呢?

以皇帝的權威,當然有很多方法。比如兔死狗烹,把功臣一一剪除,一黑到底。這種手段太黑了,而且搞不好落得反被弒的下場。若能和平解決,不傷兄弟情面,那才是最好的辦法。趙匡胤不愧是權謀大師,他搜腸刮肚,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他在皇宮設宴,宴請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高階將領。喝到一半時,他突然嘆起氣來說:“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諸位,今天豈能坐在天子的寶座上。可說實話,天子也不好當啊,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呢?我從早到晚,沒有一刻能高枕無憂啊。”

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覷,趙匡胤又道:“你們問這是為何,其實並不難知,誰不想坐我這個位置啊。”諸將大驚,個個趕忙下跪叩首道:“陛下何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誰敢復有異心?”

宋太祖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會有異心,可是假若你們部下有人貪圖富貴,若有一天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就算想不幹,又怎麼做得到!”

這已經不是暗示了,而是明示。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斌等將領紛紛遞交辭呈,稱身體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權。趙匡當即批准辭呈,並下令重賞這幾名將領。

這些開國大將基本上被掃出禁衛軍,只有

石守信

由於與宋太祖關係密切且屢建戰功,皇帝特別照顧他的面子,保留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但也不過掛名罷了,不再過問禁軍事宜了。一年後,這虛職也被解除,石守信的名字也徹底從禁軍名單中刪除了。

緊接著,趙匡胤對禁軍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宋朝開國時,禁軍有兩大系統:殿前司與侍衛司。杯酒釋兵權前,殿前都點檢一職已不設,酒杯釋兵權後,殿前副點檢一職也被取消,重要職位只剩下殿前都批揮使、殿前都虞侯。在石守信之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也被撤銷。侍衛司被一分為二,分別是侍衛馬軍司與侍衛步軍司。

經過這一番調整後,禁軍變為三大系統,但兵權更分散了,新上任的將領在禁軍的威望及影響力,是完全不能與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這些開國功勳相提並論。因此,禁軍對皇位的威脅不復存在。

在中國歷史開國皇帝裡,屠戮功臣之事時有發生,宋太祖以巧妙的手段杯酒釋兵權,避免君臣出現大的衝突,這個方法應該說比較高明。但另一個方面看,宋太祖開啟壓制武將的傳統,內重外輕,強幹弱枝成為大宋基本國策,導致宋代三百年在軍事上比較弱,是諸王朝中武力最差的。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沂藍書院趙月光2018-06-23 10:12:40

趙匡胤上臺的第二年七月,就“杯酒釋兵權”,而不是大殺功臣,原因很多,但無非從內,從外找原因。

1,內因一:趙匡胤本人算是一個比較仁慈的皇帝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首先就要求不要加害後周柴氏家族,保留後周的百官。這一點他基本上說到做到了。趙匡胤還在太廟立了一個誓碑,要求子孫後代:不濫殺士大夫和言官。宋朝重文輕武的基調也是趙匡胤建立起來的。

2,內因二:趙匡胤本人是高階軍官家庭出身,有一定的文明素質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後漢時期,就擔任護聖都指揮使,相當於師長少將級別。到了後周,趙弘殷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後來轉右廂都指揮,領嶽州防禦使,相當於軍長級別兼地方軍司令。

趙弘殷曾跟隨周世宗攻打南唐的兩淮。經過壽春時,周世宗發現壽春賣燒餅的餅都比外地小一號,非常生氣,要把壽春城裡賣燒餅的都殺掉。趙弘殷及時勸阻了周世宗的魯莽行動。趙弘殷的這些品德應該對趙匡胤有一些影響。

劉邦、朱元璋,都是農民出身,“劉項原來不讀書”,他們都是從血淋淋的戰場裡爬到寶座上的,心狠手辣。手下功臣都是打仗打出來的,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劉邦、朱元璋總在心裡想:哪一天,手下的一幫人也可以學自己一樣爬上寶座!所以,劉邦、朱元璋大殺功臣。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3,外因一:功臣很多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和關係比較好的人

趙匡胤在郭威手下時,就結拜了很所兄弟。

兩宋之際的李攸記載:“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贇),解州刺史王政忠。”

隨著趙匡胤在後周步步高昇,他結交的人原來越多,可以說他私人的勢力已經控制了後周的主要禁軍部隊。

4,外因二:奪取政權並沒有太大的流血犧牲,功臣主要是擁立之功。

功臣並沒有直接立戰功,主要是擁立之功,對李筠、李重進兩節度使的叛亂也是很輕鬆地擊敗了。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5,外因三:天下未定,濫殺功臣,會導致地方反叛。另外濫殺之後,會導致無將收復十國。

趙匡胤實際是有兩次釋兵權,第一次是上臺的第二年,把好兄弟們的禁軍兵權收了,把他們放到外地當節度使。等基本上收復十國後,又透過各種方式把節度使的權都收了。節度使從此只是一個榮譽,沒有了任何實權。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歷史百家爭鳴2018-06-30 12:48:16

熟悉北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北宋建立以後,趙匡胤為了解決武將權力過大的問題,便親自導演了一部戲,讓昔日跟自己一起奪天下的將領心甘情願地放棄自己的權力,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並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一樣,對於功臣就是瘋狂的殺戮,而是採取了比較緩和的手段,這是為啥呢?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最重要的執政觀念就是“以德治國”,想用仁義管理天下,所以趙匡胤不僅不殺功臣,反而立下了不能對文人動武的規定,像蘇軾多次被朝廷排擠,可就是沒有受到迫害,都是流放。而且趙匡胤想遷都,都因晉王的“在德不在險”而擱淺,可見趙匡胤是個注重德化的人。這樣,趙匡胤當然不會殺死自己的功臣,這不符合他的治國理念。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再有就是形勢的無奈。趙匡胤當上皇帝時,北宋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宋並沒有恢復到唐朝時期的疆域,而且宋朝的北面就是虎視眈眈的遼國,要是把功臣全部趕盡殺絕,可能宋就沒有足夠的將領去抵抗遼國的進犯,所以趙匡胤只是一步步奪取將領的權力,他並不會把將領殺了。而且,趙匡胤手底下的這些將領都手握重權,要是趙匡胤對他們可能趕盡殺絕,可能會逼的他們起兵造反,宋本就剛剛建立,要是再發生內訌,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趙匡胤就找了個臺階,讓功臣有的下。

趙匡胤雖說沒有殺絕功臣,可是他對武將的提防,導致了宋朝軍隊戰鬥力的低下,不能有效地抵擋住外來入侵。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一葉小舟1685217742018-06-22 22:28:15

終其一生,趙匡胤對大臣都沒有大開殺戒。這應該和他的性格,和當時的環境有關係吧。雖然,趙匡胤也是一個征戰殺閥出身的皇帝,他的內心深處也有其軟的一面,從他對柴榮的後代的除理上,可以看的出來。另外,當時宋的周邊還有許多政權存在,對新成立的大宋時刻有著威脅。因而,他不可能會自毀長城。所以,他沒大肆殺掉這些有功的將領。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南朝居士2018-06-22 14:27:36

誰沒事去屠殺功臣呢?劉邦也沒殺功臣啊,朱元璋殺,也不至於屠殺吧?

你以為殺功臣很容易?一個弄不好就被打翻船的,看看宋之前“梁唐晉漢周”,除了周,哪一個不是因為皇帝想收武將兵權,然後被武將造反打垮了,然後滅國?

你想收兵權,問題是,武將那麼乖,你說收就收?權力向來都是給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張匡胤為什麼能收兵權成功?

因為在從安史之亂755年到宋開國的960年,這二百年來,每一個皇帝,都在削弱手下武將的兵權,包括節度使,也在削弱手下將領的軍權,這樣每一次的削權,使得武將的權力已經很小了,很難再威脅皇權了,不然,宋也是一個短命王朝,

當然,趙匡胤的削兵權也不是那容易的事,因為直接關係安全的就是禁軍,於是最開始是對禁軍將領的權力進行分割,將禁軍一分為三,分三人統轄,再分別剝奪他們的調兵權,然後派監軍等分割統兵權,

這一系列手段下來,那些跟著他的將軍,已經不可能威脅皇權了,於是才有“杯酒釋兵權”這出系,失去這個背景,別說一桌酒了,就是刀架在脖子上,別人也不會放權的。

這不是趙匡胤仁慈,也不是他英明神武,而是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誰都知道武將權力是最大威脅,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所以每一個皇帝,在登記後,不斷的削弱武將兵權,到了張匡胤時代,已經難以威脅皇權了,

如果朱元璋處於趙匡胤的位子,他也會善待功臣,如果趙匡胤處於朱元璋的時代,趙匡胤也會殺功臣,這跟人品無關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秦野雁2018-06-28 00:35:20

殺戮畢竟是殘忍的,在跟隨周世宗時,趙匡胤算是是個武將出身。而武將造反要麼手握重兵,要麼像他一樣黃袍加身。顯然他對自己的部下是有信心的,他最擔心的不是武將造反,而是怕別人效法於他,用黃袍加身的方法篡位。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那怎樣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呢?只有讓他們主動交出兵權,於是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這一問題。不殺功臣會不會也可能和北疆未定有關係呢?我想也不能排除這個因素。當然,跟他喜愛讀書應該也有一定的關係,他酷愛讀書,經常手不釋卷。他的這一習慣深深地影響了大宋朝。宋朝建立後,他常常鼓勵身邊的人要多讀書,說讀書可以增長見識,還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就是在他的鼓勵下變得手不釋卷的。所以他說:“宰相還要用讀書人”。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延續了周世宗很多的優良傳統,首先就是不濫殺功臣。而是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此所作所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公元961年7月初九的晚上,宋太祖在宮裡宴請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酒過三巡,酒酣耳熱之際宋太祖說:“沒有你們幫助我就沒有今天,但是我整天睡不著覺,就是擔心有一天,你們計程車兵把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就算你們不想當皇帝又能怎麼辦呢?”石守信等人聽了趕緊的,第二天一上朝就稱病告老辭職。宋太祖一一批准,並收回了他們的兵權,送給他們每人很多錢讓他們到外地去了。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為何要搞“杯酒釋兵權”而非大肆殺戮功臣?

趙匡胤不以殺戮服人。有兩件事可以說明,有一次,他宴請群臣,有個叫王著的人,原是後周之臣。喝醉酒後思念故主大聲喧譁。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結果宋太祖原諒了他,放過了他。還有一次,趙匡胤剛好出宮,忽然,一支冷箭飛來射到了他的黃龍旗上,他下令不許追查射箭者。後來也相安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