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餐之外的“小零食”為何叫做“點心”?知足常樂1442631072018-11-25 11:23:02

點心是指正餐之外的零食,用以餐前充飢。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在唐代,“點心”最初作為動詞使用,意思是隨意吃點東西。後來作名詞使用。《東京夢華錄》一書在記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時,其中就有關於“點心”的記載:每天早晨四五點鐘,一些酒店便開門營業,賣“灌肺及炒肺,並飯、粥、點心。

“點,心“一般指糕點類食品,清朝顧張思的《土風錄》有:“小食曰點心”,”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近代北方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傳統點心也稱“北式糕點”、“京式糕點”,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鹹等特點。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久,中國點心的式樣也越來越豐富多彩、造型逼真。包類、餃類、糕類、團類、卷類、餅類、酥類、麻花、綜子、燒賣,枚不勝舉。

“點心”還有一種特殊的、親友間來往的禮儀行為,到親友家拜訪、串門,莫忘帶上幾包自家制作的“點心”,家裡來客也要拿出自家最好的“點心”招待客人。家裡僱人做工也要在正餐之外擺點糕點,供工人師博自行隨意取用,以填補臨時飢餓感等等。

現在“點心”的內含和外延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地民風習俗差異也很大,還有些什麼歡迎各位評論、補正、轉發、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