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說那些老人“八十不可留餐,九十不可留宿。”主要是何意?有書共讀2018-02-13 18:40:55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俗語。

70歲後的老人為何三不留?

《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大意是說:大夫到了七十歲就要致仕退休,如果不能退休的,君王就一定要賜給他座位和手杖。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有賜手杖給老人使用的定製。

《禮記·王制》作了規定:“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

意思是說:五十歲可以拄杖行於家,六十歲可以拄杖行於鄉里,七十歲可以拄杖行於國都;

八十歲可以拄杖出入朝廷;

活到九十歲後,天子要向他請教,得帶上珍貴的禮物去老人家房裡問候了。

可見古代社會老年人是十分受尊敬,也說明70歲以上的老人其活動能力越來越弱,範圍越來越縮小,越高壽人員越稀少,所受待遇就越高。“物以稀為貴”吧。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尊重老人、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種做法似乎與傳統美德不相符合。

然而,從人的生理規律和中國傳統習俗 來看,這種做法是有其道理的,這也是人們從多年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一、“七十不留宿”,是說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朋友或熟人家中串門,主人一般不要留其住宿;

“70不留宿”,70歲古稱“古稀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老人的睡眠問題不可小覷。

老人的臥室一般要求傢俱簡單,方便行走。通風較好 、陽光充足。

在平常生活中說那些老人“八十不可留餐,九十不可留宿。”主要是何意?

起居要有一定的規律:或者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形成了一個生物鐘,到點就睡 ,到點就起,才會避免失眠的形成。

“70不留宿”,人到七十,身體機能逐漸老化,對住宿環境要求苛刻,適應新環境能力差,還會出現“岔床”現象,身體出現不舒。

周圍環境細小的新變化,都會對老人身體帶來一定的衝擊,生物鐘被打亂,降低睡眠質量,給主人帶來不便事小,威脅生命事大。

二、“80不留飯”,意思到了八十歲以後,一般就不強留其吃飯;

“80不留飯”80歲的老人,古稱“杖朝之年”;80歲——90歲的老人稱“耄耋之年”。老人的飲食一定要小心仔細。

老人的膳食一般要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適量的無機鹽。

食品宜熟、軟、易於消化,如發麵饅頭、花捲、牛奶、豆漿、豆製品等,不宜吃生、冷、硬、辛辣和變質的食品。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又有纖維素和果膠,後者可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預防結腸癌。

在平常生活中說那些老人“八十不可留餐,九十不可留宿。”主要是何意?

老人進餐宜定時定量,一日三餐,不宜吃得過飽。尤其是高齡老人一般可少吃多餐,細嚼慢嚥。

“八十不留飯”。按理說親戚好友相聚,吃個飯是人之常情,可是過於好客,打破了老人的飲食習慣,帶來一定的健康隱患,說不定會給自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九十不留坐”,到了九十歲以後,最好連坐都不要挽留了。

90歲稱“鮐背之年”,活到這個歲數也算高壽了。這時的老年人視覺、聽覺減退,肌肉力弱,關節活動欠靈活,動作緩慢,活動協調和平衡功能與腦血管調節功能都很虛弱。

“90不留坐”,過猛地站立會因一時性腦貧血而頭昏,有可能發生站立不穩而導致的碰撞。他們起、坐、蹲要慢 ,累了就要休息。

九十歲的老人,身體虛弱,坐立不住,坐臥不直。最好不要過於好客,以免坐臥之間,摔傷致殘,給老人造成生命危險,有嘴也說不清。

雖然對於老人“三不留”的老話,表面上看起來有點不盡人情,實際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留禍患,不惹麻煩。

就好像看見老人摔倒不敢扶一樣,自己倒是清靜了,良心那道坎,你能過去嗎?

“老吾老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認為,“三不留”的本質其實是:留心老人的睡眠、飲食以及坐臥三方面大問題。時刻關注老人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很多人早已打破了“三不留”的風俗,邀請孤寡老人來家過年,攜高齡老人外出遊玩……

其情切切,其樂融融。讓“三不留”老人享受到天倫之樂,豈不快哉?

遇到“三不留”年齡的老人,你留,還是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