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紫氣蹬東來2019-07-18 09:20:08

編導,你去問下乾隆……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伊耆角木2019-07-13 16:57:10

這說法荒唐了,要是被乾隆毀掉了,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歐美、日本等國的博物館、圖書館中的《永樂大典》殘卷是哪裡來的?《永樂大典》正本早已不見,而謄本的散佚是清朝官方不重視、官員監守自盜、義和團毀壞和列強的毀壞搶劫各方面共同造成的。那就把《永樂大典》的流傳問題正本清源一下。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首先,《永樂大典》其實共有兩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等人主持編撰,於永樂五年定稿,永樂六年抄寫完畢,共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約3億7千萬字。這是《永樂大典》的全部規模。由於規模實在太為浩大,所以只成書一部,謄抄太費時間,刊印也相當困難,何況,朱棣編撰此書目的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的“文治”,有了這部書就是個輝煌的成果,並不想用來傳播知識文化,所以也就只存這一部,不需更多。此書後來一直藏於南京(成書時北京紫禁城尚未建成),可見明朝皇帝幾乎是不看的。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當然也有例外,有一位皇帝還真的很喜歡看永樂大典,那就是嘉靖皇帝。由於嘉靖帝朱厚熜與永樂帝朱棣同為外支繼承皇位(當然永樂是兵變篡位而嘉靖是因為先帝無子),加上與大臣的“大禮議”爭端,嘉靖是特別推崇這位先祖,將其廟號由“太宗”更改為“成祖”,對《永樂大典》更是愛不釋手,常常攜帶幾本在身邊翻看。於是嘉靖四十一年,皇帝下令謄抄一部永樂大典,由於工程太浩大,到他四十五年去世還未完成,直到隆慶帝繼位後才完成。相傳將原本歸還南京,謄本的正本藏於紫禁城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所以,後來在紫禁城中的一直都是謄本而非原本。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但是,原本應該歸還南京的正本《永樂大典》卻從此杳無音訊,再五無人得見。其下落一直是未解之謎,目前比較多的觀點認為嘉靖太喜歡此書,故命人將此書藏於自己的皇陵永陵。由於經過勘測,永陵地宮目前已全部被水淹沒,所以如果真是在永陵的話,顯然已經完全損毀,再無恢復可能。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於是,剩下的《永樂大典》就只有謄本一部了。經過明末戰亂,李自成、清軍曾先後攻破紫禁城,故而已經散佚許多。到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時調《永樂大典》,發現已散佚缺失2,422卷,約千餘冊,僅剩八千餘冊。不過另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由於嘉靖皇帝去世,急於將永樂大典原本陪葬,所以沒有抄完,故謄本本來就只有八千多冊。乾隆將永樂大典中的385種書籍編入四庫全書,以為“菁華已載,糟粕可捐,原可置不復道”了。從此八千多冊永樂大典被藏於翰林院。而原本藏永樂大典的文淵閣就改藏四庫全書了。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因為,乾隆認為有了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沒用了。所以到了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就不受重視,加上不在皇宮內,沒有嚴格的宿衛,所以從此永樂大典的散佚速度飛快,清末更是加劇。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搶奪、燒燬了大量永樂大典,光緒元年只剩5000多冊。接下來就更是瘋狂,官員監守自盜,百姓明偷暗搶,光緒二十年僅剩800多冊,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焚燬翰林院,又被燒掉三百多冊,此後雖經英使館歸還330冊,由於已無人重視看守,仍迅速被盜,清朝滅亡時,翰林院只有64冊永樂大典了。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

至今,原本一萬一千多冊,乾隆年間還有八千多冊的永樂大典在全世界範圍內僅存400冊不到,分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和歐美、日本等國圖書館、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等。

《永樂大典》是乾隆修完《四庫全書》後給故意毀掉的麼?文遠竹2019-07-13 11:35:02

也許有厚此薄彼的想法,但故意弄丟倒不至於。主要是琉於管理,被翰林們偷了不少,後來又多毀於戰火,八國聯軍要擔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