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姓李,我想知道李姓的由來?臺灣姓名學研究2018-03-01 21:57:33

本人姓李,我想知道李姓的由來?

天下李姓都是出自老子,也就是道德經作者老耳,說起來這還有一段很是隨意卻又傳奇的故事。

【老子】是誰?姓老嗎?他到底是哪國人?為什麼史書先後200多年都有記錄他,他到底活了多久?《道德經》是他的著作嗎?為什麼每個專家的理解都不同?據說是在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這是一本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書。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學的一團霧水,給別人說的雲山霧繞。

一個經典大家都看不懂那就是後人理解的問題了!因為古人沒有那麼多心眼, 一:道德經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要想研究道德經,需要先了解老子。

在周朝,“老“是姓,“子”在古代是一個爵位,而爵位是世襲制的。老子的工作就相當於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館長,因此他也是受周公理論最深的影響。就像你父親是黃局長,世襲給你,你也叫黃局長,你在傳給你兒子,你兒子也叫黃局長一樣。

本人姓李,我想知道李姓的由來?

所以後人只知道黃局長,卻不知其中有三個人 三個老子分別是:

1、預言西周要滅亡的:被稱為伯陽甫(公元前780年)伯陽就是最出名的那個老耳,甫是尊稱,也是父親的意思。

2、道德經原著本人: 姓老,名耳,字伯陽,道德經一書就是他的思想。但作者不是他

3、孔子兩次見到的老子:姓老,名聃(音同單)是老耳的遠房侄兒,因為世襲,代替老耳的工作事物。

二、道德經是誰寫的? 《史記》中關於老子那段開頭講:老子出周至關 後來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斷錯句子了,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不知道當時情況的後人斷 成了“老子出周,至關”,意思就是老子離開周朝,到了函谷關。其實,這是嚴重錯誤的。真實 的情況是:周至關是一個地名,就是在終南山下樓觀臺就在周至關,那個地方現在叫周至縣。樓 觀臺是觀星望氣的天文臺。尹喜就在周至關負責觀測星象,來推測國家的運勢。這句話的意思 是,老子出周至關。當初老子看到西周要滅亡,不想當官了,於是就離開了。這時候尹喜就受人 之託去接老子,然後和老子一起到樓觀臺觀星望氣,談論思想。後來就一起離開了周至關,去了 尹喜的老家,就是今天甘肅天水的伯陽鄉興仁村。

他們在那裡,一起生活了許多年,還一起和當 地百姓修水利,受到當地百姓尊敬,所以那條渠到今天還叫伯陽渠,當地的地名也叫伯陽鄉。

《道德經》這本書其實是尹喜整理的筆記,當時尹喜向老耳請教,老耳就答覆他,從這本書中,大家可以看到,只有答案,沒有問題。

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老子》 三:天下李姓的由來? 老耳和尹喜在興仁村生活了十幾年後,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於是周朝的人就找到了尹喜家裡,讓尹喜重新去當官。

他們在尹喜家裡見到了老耳,就問他是誰。老耳不想再去當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剛巧看到院子中有一棵李子樹,就順口說哦,我姓李,我是來打醬油的。之後為了避免麻煩,讓後人也開始姓李,這就是天下李姓的由來。李家的宗廟,今天都還在那裡。

尹喜到了樓觀臺,就把老子經典理論整理之後,刻到了石壁上,後來去了楚國當官,在那裡又修改了一點細節,產生了一個新的版本。

都是一些細微的區別,例如把“道常道”改成了“道恆道”,因為“恆”比“常”表達的更準確點。不過這些都是小細節,整體上都差不多。

唐朝的時候,李家打下了江山,因為是靠野蠻奪權的,他需要給自己找一個好的說法,於是就在歷史上找姓李的名人,最初找得是李廣,李廣名氣太小了,只是一個將軍罷了。

於是李世民就安排史官,篡改《史記》,把“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這句話改成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然後歷史從此之後就混淆了。

本人姓李,我想知道李姓的由來?

四:孔子和老聃談了什麼? 老耳不出現,周朝就找了一個老耳的遠房侄兒來繼續當週朝的史官,這個人就是老聃(音同單) 孔子來找老聃兩次 一見老聃:孔子想恢復周禮 孔子找到老聃,然後就鼓吹了一番自己對周公的崇拜,然後說當今社會,世道混亂,我們把周公的思想發揚廣大就好了。 老聃一聽,孔子只是太迂腐了。然後對孔子說:周公生活的年代是什麼年代,幾百年前的社會環境一樣麼?社會環境都完全變了,過去的思想能夠推廣開麼?

周公思想的核心就是:敬德保民 這個思想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當時的王公貴族亂用權利,要讓他們儘量遵守道德,保護老百姓,這樣江山才能持久。但是到了東周,諸侯割據,混戰不到,周天子就是一個擺設,誰都不聽他的,他已經沒啥實力了,現在還講那些過去的大道理是很不適宜的。

孔子第一次會務失敗告終 二見老聃:孔子見老聃的真實目的 孔子回去之後,特別鬱悶,因為他在老聃面前鼓吹周公只是為了和老聃套近乎,只是沒套成功。鬱悶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老聃太厲害了,因此直接把自己的目的講出來。

於是,孔子第二次去找老聃,直接告訴老聃,想讓自己的著作放進周朝的圖書館。老聃又一次拒絕了孔子,因為周朝圖書館和檔案室的內容是供天子和貴族學習的,而孔子不夠資格,同時孔子的私心,老聃一眼就看出來了。 老聃說:我們先來說說你的兩個偶像,周公和老耳,周公創了周易和周朝的制度,人家並沒有寫書,《老子》這一本書也不是老耳寫的,只是尹喜的筆記,記錄了老耳思想的精華,因為確實好,才放進了周朝圖書館。

你要知道,聖人從來不會去釣名沽譽,今天我告訴你一句話:聖人述而不作!孔子沒有成功,回去自言道:“聖人述而不作,從今天起,不寫了,回去只講,讓弟子來記錄!”

二、《道德經》如何看? 學習道德經大部分人都是把內容逐句逐字的認真看,然後再努力的揣摩和分析每一句話以及每一個詞的意思,都是在瞎解、瞎講、瞎學。

“盲人摸象”“管中窺豹”一模一樣。 先看這本經典的內容邏輯結構,然後對其做了一個梳理: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

每篇開頭是導引內容,然後分別用兩9部分內容來闡述,每部分內容又分若干個小節來細談。 每一部分到下一部分都有一個嚴密的哲學邏輯結構; 每一節到下一節中間也有一個嚴密的哲學邏輯結構。 道德經的通篇邏輯結構搞明白0了,然後在入手學習內容,一切就變的清晰明瞭通俗易懂了。

其實核心就是八字字: 【生 長 收 藏 損 益 餘 缺】的延伸 【道德經】和道德無關 道是一切規律 德是按規律做事情 眾人讀《道德經》,多是掰開了、揉碎了,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解。 然而“執微者,必失其著”。

以後請關注新號

今日頭條特邀入駐認證加V另一個頭條號寶寶取名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