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武德是什麼?dprde414162019-10-02 01:07:10

武,止戈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戰事的實力。德,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的言行舉止。武德,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徵、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武德,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以後隨著時代的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過去,大多以“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 “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作為武德信條。武術的各拳種流派,也都訂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並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以及“八戒律”、“十要訣”等作為武德的標準。今天,也有不少學者對武德進行概括,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一種美德”,也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武者體現的道德”。1987年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範概括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對武德進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實上是一種倫理觀,所以我們應該從論理學的角度去定義武德。我們認為,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或規範;“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與己,外施與人,便稱為“德”。“道”主要指一種外在的要求,“德”則指內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兩字連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夫是之謂道德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