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歷史光輝時刻2021-01-25 11:01:39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明朝都是昏君,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嗎?我們一想到清朝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康熙開疆拓土、雍正勤政治國、乾隆十全武功,至於末期的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雖然時局不穩,但個人修養也還不錯。再看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朱棣殘暴,殺功臣,英宗朱祁鎮,自己作死,土木堡之變被當了俘虜,正德皇帝朱厚照把打仗當成遊戲,最後作死被淹死。嘉靖愛煉丹,萬曆不上朝,天啟當木匠,最後當這個爛攤子扔給崇禎時,大明氣數已盡。以上都是事實,但卻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在評價清朝皇帝時,想到的都是整體評價,而評價明朝皇帝時,想到的都是細節評價。那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一、明朝皇帝的黑料是真的,但他們的缺點其實很多英明的皇帝都有

是因為清朝篡改史書嗎?明朝皇帝的那些黑料大多是一些細節問題和人品問題,的確有被故意抹黑的嫌疑,但仔細研究史料就會發現,這些黑材料還真不是滿清統治者們傳播的,許多廣為流傳的黑料,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存在。

明朝的皇帝們的確有好吃懶做、迷信貪玩的現象,但是,把這些缺點套用到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成立,

可以說秦始皇、漢武帝迷信,也可以說李世民、乾隆貪玩,這些缺點是個人都有。但這些缺點並沒有妨礙秦皇漢武建立豐功偉業,也就是說,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不上朝,另有原因。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作為一個打工人,罷工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工資少,二是和單位同事、領導矛盾深。皇帝是整個國家的老闆,他們罷工的原因只可能是第二種,那就是和朝堂上的官員士大夫矛盾頗深。那明朝的君臣關係到底僵到什麼程度?

在明朝中後期,想要證明自己是個忠臣,只有一個渠道,就是罵皇帝。作為皇帝,對於那些死諫的言官是非常無奈的,就連萬曆他爹隆慶這種比較自律,在歷史上名聲還不錯的皇帝都被冠以淫亂的名號,更何況其他皇帝。

如果皇帝殺了這些言官,自己的名聲就臭了,關了這些言官,會有一大群朝臣上疏,打這些言官,反而會成就他們的名聲。所以對於皇帝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走為上。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二、明朝皇帝不上朝是因為君臣矛盾白熱化

君臣關係矛盾深這個問題並不是明朝獨有,歷朝歷代的君臣關係基本都不融洽,那為何只有明朝搞得這麼僵呢?實際上這要從明朝的立國之本談起,明朝在立國初期就消滅了朝堂上幾乎一切可以威脅皇權的內部勢力,包括軍權、相權、外戚、和宦官專權。這導致了明朝雖然有宦官干政,但並沒有宦官專權。

以前各個朝代,君臣之間雖然有矛盾,但皇帝和朝臣之間有諸多屏障,所以朝臣射出去的箭並不全部扎到皇帝身上,但到了明朝時期,這些擋箭牌和緩衝地帶都消失了,變成赤裸裸的皇帝和朝臣之間的鬥爭了。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許多人不理解,認為皇帝的權力最大,為什麼不殺伐果斷,誰反對殺誰就是了。其實建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這樣乾的,一開始朱棣繼位時也是有各種反對的人,但朱棣是真敢下手,朝臣們一看是真宰呀,就算了。但中後期的皇帝殺大臣,等於給自己身上潑髒水,從而惹來更大麻煩。朱棣敢殺伐果斷的原因是他本身就不乾淨,本身就是造反起家,不怕大臣們潑髒水。

中後期的皇帝不一樣在於他們本身就是成長於這個權力系統,他們想要活得好就要依附於這個權力系統,大批次的殺朝臣會引來太多不穩定因素。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實際上中後期的皇帝本人對於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有些許擔憂,畢竟死於非命的皇帝太多了。

而作為皇帝本人,一味的躲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個時候,宦官這個群體就展現了他們的用處,皇帝礙於顏面和名聲不敢幹的那些事,殺大臣打屁股,都由太監們完成。

反正如果事情鬧得太不像話了,只要皇帝本人出面,把領頭的太監和士大夫一起收拾了,再把髒水往他們身上一潑,就萬事大吉了。

明朝的君臣矛盾都是在皇權高度專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

皇權太過於集中,不僅將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上,也將所有矛盾都集中到皇帝身上。明朝君臣矛盾大,主要原因是缺少了權力之間的緩衝地帶,讓君臣矛盾白熱化。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開國皇帝要消滅這些緩衝地帶呢?當然是為了穩定,因為這些緩衝地帶會滋生威脅皇權本身的勢力,從而引發社會動盪。千百年的事實告訴我們,不穩定,一切都是瞎談。而且由於明朝行政系統太過完善,皇帝罷工對於政局的影響並不大。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

結束語

明朝君臣關係之惡,是以朱元璋、朱棣為基礎,土木堡之變為導火索,經歷正德、嘉靖兩朝的發酵,到了萬曆、天啟時達到頂峰,崇禎君臣不僅無法挽回局面,還上前踹了一腳,再加上南明朝臣落井下石,使得大明王朝徹底跌入深水無法自拔。

反觀清朝,在海外勢力沒有介入之前,君臣之間,尤其是皇帝與漢人士大夫之間一片和諧,幾乎毫無矛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敢!這就造成有清一代皆是明君的假象。

整個統治系統都不怕大臣們給他們潑道德上的髒水,只要敢批評皇帝,那就是造反,皇帝就還真能把大臣給殺了。清朝時期皇權專制達到頂峰,這種模式在太平時期除了過於壓抑外,本身對於朝局影響也不大,但問題是有清一代,尤其是康熙之後局勢穩定以後,整個官場上,從上到下幾乎無一人願意負責,都只是麻木的當差而已。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滄海拾珠錄2021-01-09 12:36:04

這個論斷太武斷了,也太片面了!明朝還是出過不少關心百姓疾苦,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的。開國的幾位皇帝就不用說了,永樂皇帝和他的後兩任繼任者(洪熙、宣德)也是很能幹的。即使是萬曆這種不上朝的皇帝,在登基後的前15年表現也很好的。明朝皇帝的整體素質下滑是從中後期開始的,典型代表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與嘉靖皇帝朱厚璁。朱厚照沉迷女色,荒唐放縱,最後荒淫而亡。朱厚璁追求修仙,不在皇宮居住,住在西苑,疏於朝政。天啟皇帝朱由校更奇葩,專注木匠活兒,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管理。明朝皇帝整體素質比較低,作為職業皇帝他們有許多是不稱職的也是事實。但是不能一句話就否定所有的明朝皇帝。大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使在王朝將覆也始終在勉力支撐,夙夜在公,不曾放棄。最終自盡,不失氣節。

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但是基本屬實。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中國,面對龐大的國土和大量的漢族人口,上層的滿族統治者內心深處是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不安全感的。所以,清代的皇家對皇子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設定了毓慶宮作為皇子們的專門教育機構。皇子們5歲就要上學。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早讀,然後才是早餐。上午是文化課學習,包括儒家經典,滿語,蒙古語,詩詞等等。中午稍事休息後下午是騎射訓練。可以說,清代的皇子們自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帝王教育。皇子們年長以後就要在皇帝的安排下去執行一些交辦的差事,實則也是為了歷練皇子們的行政能力。皇帝也會暗中觀察皇子們平日裡的學習、工作情況,並在心中進行排名和打分。而皇子們也非常清楚一點,無不在方方面面都努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好為日後接任皇帝打下基礎。所以,清代的皇帝都是從受過嚴格訓練的皇子裡挑選出來的,素質自然普遍很高,明君也很多。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墨在其中2021-01-06 22:06:12

這個說法一刀切,有失偏頗。嘉靖帝與萬曆帝長期不上朝為人所詬病,很大程度上與身體狀況不好有關,對大臣的奏章並未耽誤,尤其嘉靖是歷史上少有的高智商皇帝。天啟帝一直被描繪成只會木匠活的皇帝,從他批閱的奏章可以看出其實際很有能力。清朝皇帝大都比較勤奮及責任感,但卻存在心胸狹隘、格局不高、迂腐陳舊等毛病。康熙常被人譽為聖帝,屠戮漢人、興文字獄、歧視漢族官僚等行為是其另一面的標籤。如果真要進行比較,明朝皇帝勝出一籌。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漆園知州2021-01-05 09:47:57

明朝皇帝未必都是昏君,清朝皇帝未必全是明君!明朝時期,國家基本上是皇權,宦官和文臣共治!皇權常常依靠宦官來打掩護制衡文管集團的掣肘。明朝初期,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宣宗以後,漸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書,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批。初時規定,批紅須遵內閣票擬字樣,只是字跡有偶誤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進文書,由皇帝親批數本,其餘由司禮監官按閣票所擬字樣照錄,或奉旨更改,用硃筆批之,稱“批紅”。所以會有嘉靖修道,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但國家機器依然照樣運轉…

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是昏君嗎?又為何有清朝都是明君這個說法?白驍揚2021-01-05 08:28:36

因為明朝是被清朝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