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至三更便數伏的一更為幾天?是怎樣定的?風吹臉膀2019-06-23 13:54:50

盛夏時節,人們常說“熱在三伏”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迴圈記載日的的順序,並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按曆法規定: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裡。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不難理解,每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出伏主要取決於當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後第20天;如夏至日後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後第30天;其餘年份則在夏至日後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於夏至日(戊辰日)後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於立秋後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見,1992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