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張儀跟公孫衍一個合縱,一個是連橫,犀首究竟敗在什麼地方?劍掃六合2017-10-15 10:59:22

愚以為,敗在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夢。當時的一流大國有秦,齊,楚三國。因為秦國對外戰爭接連的勝利,使得諸國對秦國有一定的畏懼。合縱就是將各個國家聯合在一起,有著共同的目標,卻沒有共同的利益。諸國之中沒有一國國力凌駕與他國之上。誰也不想當出頭鳥。這就是為什麼六國伐齊,輕而易舉,伐秦,則次次無功而返。此之愚見,如有不妥還望海涵。

春秋戰國時期,張儀跟公孫衍一個合縱,一個是連橫,犀首究竟敗在什麼地方?張不叄讀秦史2017-11-26 09:30:11

合縱的失敗,並不是策略本身的失敗,而是天下大勢使然。

首先是一個大家都能看到的,最表面的問題:六國不齊心。這方面的代表觀點就是蘇氏父子的《六國論》,蘇轍認為,“(六國)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蘇洵的觀點更有名,“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這一觀點當然沒錯,無論哪個時代與國家,外交從來都是從本國的利益出發,沒有哪個理性的國家不為自己考慮,而是整天琢磨著天下大義,那樣的國家早滅亡了。所以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講,六國當然首先要考慮自己,合縱必然不夠齊心。

不過,《六國論》也沒有說到根本。

任何情況下,實力都是基礎。合縱連橫終究只是輔助手段,秦國之所以能拆散合縱,張儀等說客的遊說當然也起到了作用,但根本原因還是各國懾於秦國的兵力,第一次合縱,樗裡疾領軍開出函谷關,在修魚之戰擊敗聯軍,俘虜韓將申差,擊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聯軍至少損失了八萬二千人。正是戰場上的勝利,給秦國帶來了外交的籌碼。

反過來,合縱固然能讓六國的實力大致與秦國匹敵甚至稍稍超出,但它終究只是一時權宜之際,最多隻能給六國換來一段時間的和平。假如六國能在這段沒有外患的時期抓緊變法,增強國力,還有可能從根本上和秦國抗衡,趙武靈王時期的趙國就是這樣做的,但這只是一個孤例,其他五國都沒有意識,或者至少也是沒能做到這點,甚至趙國的變法本身也遠不如秦國徹底。這樣下來,六國一次又一次的合縱,越合縱越弱。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已經是一強獨大,六國就算是再搞合縱,也抵抗不過了。

春秋戰國時期,張儀跟公孫衍一個合縱,一個是連橫,犀首究竟敗在什麼地方?ilolisa2017-11-27 08:32:55

合縱需要的人多,連橫,需要的人少。你說說服一個人去做一件事容易,還是說說服一群人去做一件事,容易?而且張儀式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全力支援的,靠山穩妥,依仗強國國力更易成事,公孫衍到底很難說服六國全心全意抗秦。淺見只供參考。

春秋戰國時期,張儀跟公孫衍一個合縱,一個是連橫,犀首究竟敗在什麼地方?點綴凡塵2017-12-01 23:23:39

敗在不和時局,不合人心。

西周八百諸侯,尊周天子。春秋百餘年的戰亂,周禮已形同虛設,周天子威信全無,諸侯經過戰爭逐步兼併,形成戰國七雄格局,各諸侯已經殺紅了眼,天下爭心已起。

所謂連橫,實際是透過強強聯合來消滅小國的戰略,是進取之道。而連縱,實則是聯弱以抗強,以求自保,是自保之道。連橫是雙方取勢,各得其利,連縱是聚眾壯膽,利益分配不均,彼此多有防範。

連橫成功結果,是最後兩強對決,或一統,或割據分治,兩國都壯大得利。而連縱,即使僥倖獲勝,剩餘幾個弱國又將進入原有的格局,繼續紛爭,直到連橫來終結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