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為什麼會從印度教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雲石2018-09-28 10:34:34

在南亞次大陸東側,有一個比較奇特的國家——孟加拉國。之所以說它奇特,是因為它是一個伊斯蘭國家。

孟加拉為什麼會從印度教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

這其實是有點不正常的。畢竟與巴基斯坦不同,孟加拉地處南亞次大陸東端,跟傳統的西亞伊斯蘭世界地緣距離非常遙遠,按正常邏輯,早已脫離了後者的輻射範圍。何況孟加拉東、北、西三面都被印度包圍,甚至在語言、人種方面,都跟印度同文同種。均

按正常邏輯,孟加拉完的這種地緣特點,決定了它完全應該被印度文明吸納,為什麼現在卻成為一個如假包換的伊斯蘭國家呢?

這篇文章裡雲石君來說道說道。

首先,我們看看孟加拉的基本面。

孟加拉國地處恆河跟布拉馬普特拉河(就是中國雅魯藏布江的下游部分)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國土面積14。75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大約是一億六千萬。

因為擁有南亞兩大河流的入海口三角洲,孟加拉的農耕條件還是相對不錯的。而且其南臨孟加拉灣,這使得其能夠承接海上貿易輻射。這兩大優勢,使得在中世紀時,這裡曾是整個次大陸上最富庶的板塊。

可是,這個首富之邦,卻並未被印度文明吸納,反倒歸化了伊斯蘭文明。

為何會這樣?

其實早先,印度文明是吸納了孟加拉的。但伴隨著中世紀伊斯蘭教的崛起和東拓,這種這種格局逐漸改變。隨著中亞突厥系遊牧勢力的伊斯蘭化,它們憑藉自身的軍事優勢,多次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並在當地建立起了德里蘇丹國、莫臥兒王朝等伊斯蘭政權。

確立了政治優勢,接下來伊斯蘭教在印度傳播的大門也就此敞開。

儘管印度文明的巨大體量和深厚底蘊,使得伊斯蘭文明不可能像對波斯文明那樣,將其完全替換掉。但在部分邊緣地區,伊斯蘭教依然取得了成功。這其中最主要的板塊,就是西北的印度河流域與東部的恆河三角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這個很好理解。這裡本就是南亞中亞的交匯處,是伊斯蘭文明進入南亞的第一站。加上印度河流域與印度的最核心板塊——恆河平原之間,橫亙著一塊麵積達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它的存在,削弱了兩大板塊之間的有機聯絡,也削弱了印度文明對印度河流域的影響,這就導致印度文明在當地的影響力逐漸被伊斯蘭替代掉。

但孟加拉的情況有些不一樣。畢竟這兒跟中西亞伊斯蘭大本營相隔十萬八千里,而且孟加拉作為恆河下游,本身就與印度文明大本營——恆河平原存在緊密的天然聯絡。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看,孟加拉都沒有皈依伊斯蘭的道理。

但歷史就是這麼不守規矩。德里蘇丹國與莫臥兒王朝,雖然它們都把國都定在位於恆河平原的德里,可儘管如此,它們卻無力逆轉這塊天子腳下土壤的文化屬性。反倒是偏距東隅的孟加拉,最後卻完成了由印度文明向孟加拉文明的轉型。

何以如此?

這依然得從孟加拉的地緣格局來解讀。

開啟南亞次大陸的地圖,我們看到,孟加拉雖然被印度三面環繞,但真正與印度文明大本營——恆河平原向毗鄰的,僅僅只有西部一面而已,東北兩面儘管跟印度接壤,但其所毗鄰的,其實是印度最閉塞、最落後的東北部內陸地區。

東北部雖然政治上現在屬於印度這個國家,但由於與東亞毗鄰,受漢藏文明影響較大,所以在文明體系上,其印度文明屬性十分之弱,其實直到今天,印度東北部都依然是這個國家分離主義傾向最強的地區,這種地方,別被孟加拉的伊斯蘭吸過去就謝天謝地了,想依託它改造孟加拉,這想都不要想。

孟加拉為什麼會從印度教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

甚至即便是孟加拉國西部,儘管跟印度大範圍接壤,但印度文明向向孟加拉輻射的天然通道,依然沒那麼順暢。

印度跟孟加拉國西部接壤的,乃印屬西孟加拉邦的核心板塊——以加爾各答為核心的東恆河三角洲,三角洲往西走,則是著名的德干高原。

地理格局方面,流經北印度的恆河,南北各有德干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這樣的高地,故絕大部分都呈東西走向。只有流到東部的下游地區時,已經遠離了德干高原,這時候恆河才轉折向南,注入孟加拉灣。

孟加拉為什麼會從印度教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

德干高原的存在,對恆河平原向恆河三角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通道構成了阻礙。恆河流至此處,河道自西向南發生大轉折,這在地緣上,又意味著恆河入海三角洲,偏離了恆河平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進而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次級地緣板塊,這種地緣的獨立性反映在人文結構上,就是孟加拉地區與恆河平原在文化屬性上本身就存在較大不同,西孟加拉邦的居民跟孟加拉國一樣,都是孟加拉族人。

隨著恆河三角洲主體部分的伊斯蘭化,西恆河三角洲其實也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伊斯蘭文明的影響。

雖然由於與恆河平原距離跟進,關聯更緊密,東孟加拉得以更多的承接印度文明輻射,進而沒有被伊斯蘭文明同化。但它能做的,也僅就是保全自身了,印度文明想以它為依託,進而收服被伊斯蘭同化的東孟加失地,這個實在有些力有不逮。

排除了東恆河三角洲。以恆河平原為大本營的印度文明,再想向孟加拉滲透,就只喜馬拉雅與德干高原之間的狹長通道。這種地緣通道的受限,甚至嚴重削弱了恆河平原大本營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更別說覆蓋有恆河三角洲這個富庶板塊做依託的孟加拉。

相對獨立的地緣格局,加上孟加拉本身不錯的地緣實力,這嚴重限制了印度文明在當地的影響力。這也就導致,當德里蘇丹國、莫臥兒王朝這些突厥系伊斯蘭王朝,在印度推廣伊斯蘭文明時,孟加拉這種邊緣板塊,反倒比恆河平原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然,光靠本土政治力量的推廣,也還不足以支援孟加拉的伊斯蘭化。外來的阿拉伯商人,也對孟加拉的伊斯蘭化功不可沒。

伊斯蘭文明向南亞次大陸施加影響的途徑有二:陸上由突厥系遊牧勢力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由西北端引進,海上則是由阿拉伯海商攜來。

而正是阿拉伯海上,直接影響到了孟加拉。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連線東亞——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繁盛起來。阿拉伯商人壟斷了北印度洋航線,並在貿易的過程中,推動伊斯蘭文明向東方傳播。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紀人類海洋文明的典範,其本身的規模和發達水平都超過了當時的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天生自帶分裂基因,所以面對阿拉伯文明的入侵時,很難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

當然,阿拉伯海商還無法像後來的中亞突厥勢力那樣,完成對南亞次大陸的統治與征服。不過在印度半島沿海,它們還是成功的取得了一點突破,建立了一些據點。而孟加拉,由於其本身就是臨海平原,資質優良,且便於承接海上影響,加上恆河又是向南亞次大陸內陸滲透的天然通道,作為恆河入海口的孟加拉由此更具地緣經濟價值,對這樣的寶地,阿拉伯認定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當然,阿拉伯人還征服不了孟加拉。但畢竟阿拉伯人壟斷海貿,經濟和文明發達程度上都能對孟加拉本地人構成很大吸引力,基於這種邏輯,其之影響,又加劇了孟加拉的伊斯蘭化。

最後,英國人的到來,也間接鞏固了伊斯蘭在孟加拉的影響力。

英國之所以能統治印度,征服本土勢力,其原因在於英國所擁有的近代文明體系,遠高於南亞次大陸。但就地緣關係而言,大不列顛島與南亞次大陸風馬牛不相及;況且考慮到印度文明的整體規模,英國如果要單靠自己的力量,維持對印度的統治,這成本勢必非常高昂——而這是以賺錢攫利為初衷的英國人所不願意承擔的。鑑於此,以夷制夷,無疑是相對而言,價效比最合適的統治方式。

當然,以夷制夷也是有選擇的。除非英國人腦子進水,願意承擔被反噬的風險,否則斷然不會扶持印度教這個次大陸的主體文明體系;伊斯蘭教、錫克教這幫少數派,才是英國人統御南亞的最合適合作物件。

有了英國這個太上皇的支援,伊斯蘭在英殖時代仍舊維持了相較於印度文明的整體政治經濟優勢。具體到孟加拉,即是該板塊的伊斯蘭影響力更加鞏固,最終徹底替換掉了印度文明體系。

孟加拉本就是僅次於恆河平原、印度河流域的南亞第三大次級地緣板塊,且地緣結構相對獨立,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國,三大外來勢力,在近千年的歲月裡有意扶植,最終使孟加拉在被印度文明包圍的環境中,生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

而這種伊斯蘭化,也對現代國際政治產生影響。二戰後英國衰落,勢力退出南亞,根據其臨走前制定的印巴分治方案,孟加拉被劃入新組建的巴基斯坦國(東巴基斯坦)。

英國人此舉之目的,是為了制衡印度這個潛在的準世界級大國。而印度當然對此難以滿意。所以英國一走,印巴戰爭隨機爆發,後來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打敗巴軍,進入東巴基斯坦,並協助其本土勢力,從巴基斯坦中剝離出來,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

只不過,這裡有個問題:當時的印度,已經摧毀了巴基斯坦對孟加拉的掌控,既然如此,它為何不趁熱打鐵,就像對錫金那樣,索性將孟加拉吞併了事?為什麼印度還費個勞什子勁,去讓孟加拉獨立建國?

其實這並不是印度不想,而是它實在做不到。

為什麼印度不能吞併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關於這一點,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

,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5——南亞之第四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尋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