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歷史微探索2018-12-03 13:26:14

其實對於秦昭襄王嬴稷來說,他手上的秦國是很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秦國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機遇去做這件事,但是打天下易守天下難,秦國有這個實力去奪得天下,但是卻沒有這個實力去守住這個天下,所以一旦邁出這一步,很可能就會把整個秦國,數十代人積攢的家業毀之一旦。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白起劇照

所以即使秦昭襄王手上有戰神白起,魏冉等人,也不敢輕易的邁出這一步,即便他打殘了楚國,打殘了趙國,但都只是繼續奉行蠶食政策,加強自己的勢力,穩固自己的統治根基,把新奪來的土地轉化為自己的實力的一部分,而沒有選擇一鼓而下,因為守不住,還會平白分散秦軍軍力,造成秦軍實力分散,容易被六國遺族逐個擊破。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秦昭襄王劇照

另外,統一之戰必然對秦國也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的秦國就更難以分出兵力去駐守新的到的土地,所以最為主要的還是打的下但卻守不住,故而秦昭襄王依舊放緩了步伐,把機會留給自己的後輩繼承者們,自己為他們繼續鋪路。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2018-10-09 09:23:14

秦獻公、秦孝公時期,魏國可以說正處於強盛時期,三晉的領軍國家,甚至差點滅了羸弱的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以後,國富兵強,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屢次大敗不可一世的魏國。經歷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時期,秦國定巴蜀、破三晉、敗義渠國、打齊楚,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一統天下的勢頭了。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秦始皇劇照

秦昭襄王嬴稷,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太爺爺,繼位以後,也算是勵精圖治,憑著老祖宗留下的基業,本有三次機會可以稱霸天下,甚至一統六國,卻都一一喪失!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楚國想和齊國、韓國聯合討伐秦國,沒想到卻被秦國先下手為強了。秦國伐楚,大敗楚軍,楚國被迫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公元前279年,秦國繼續攻打楚,白起領兵奪取楚國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兵分三路迅速殺入楚境,直逼楚國的都城郢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一帶。 秦軍大敗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都,並燒燬了楚王的墳墓夷陵。楚軍兵敗如山倒,無力再戰,一路退到陳,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楚國與秦國講和,秦國就此罷兵。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而楚頃襄王退到陳城以後,以陳為都,聚集逃散的百姓士兵,再次武裝起來,聚集了10萬士兵,向西回攻,慢慢奪回了被秦國佔領的15座城邑。

如果當時秦國乘勝追擊,圍殲楚王,可一舉滅楚,或可佔領楚國全部疆土。若楚國之地盡歸秦國所有,向東可以震懾齊國、燕國,中原地區的韓趙魏三國可被三面圍堵,任其慢慢宰割!

這應該是秦國第一次最接近稱霸天下的時刻,卻沒有把握好時機。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白起劇照

打完楚國之後,公元前276年,秦國又派大將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魏國2座城池。魏國哪裡是秦國的對手?魏國就割地求和,割了河南溫縣的8座城池給了秦國講和。沒過幾天,秦國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國,韓國派大軍救援魏國,穰侯魏冉大敗韓國援軍,浩浩蕩蕩的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眼看就要攻破大梁城了,沒想到,最終魏國又與秦國割地講和,秦軍又撤兵了。

雖然此時的魏國早已無力跟秦國抗衡了,但卻給了魏國喘息的機會,又可以在秦國邊境搗搗亂,聯合一下其他五國搞搞合縱之術,給秦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果秦國此時攻破魏國大梁,佔領魏國領土,則將楚國與趙國完全隔開,楚趙聯盟就很難實現了,趙國就危險了,趙國一旦危險,楚國一國之力又不敢輕舉妄動。那麼再去收拾燕國、齊國、韓國就易如反掌了。

這是秦國第二次稱霸天下的機會,卻又白白喪失了機會。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穰侯魏冉是羋太后的異母弟弟,也就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嬴稷能夠繼承哥哥嬴蕩的王位,也是在魏冉的極力擁護下實現的。嬴稷繼位時年僅19歲,是魏冉將武王后驅逐到魏國,秦昭襄王的一些兄弟也有異心圖謀不軌,也全部被魏冉誅殺。所以秦昭襄王早期,秦國的軍政大權基本都掌握在魏冉手中,一時權傾朝野。包括名將白起,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

穰侯魏冉掌權期間,戰功赫赫,五國伐齊,數次出兵擊敗魏國,破楚都,圍大梁,敗韓國,破趙魏聯軍。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其實都是攻而不佔,敗而不滅,所以秦國其實並沒落到多少實實在在的好處。反而是士兵們常年在外艱苦作戰,老百姓疲於糧草,所以秦昭襄王晚期在時候,秦國的民生逐漸凋敝,也成了其他六國的眾矢之的,之前在戰果也一點一點被其他諸侯國奪了回去。

而且魏冉畢竟不是老秦人,看到之前的商鞅、張儀的下場,估計心裡也有點小怕怕,於是也藏有私心,想為自己留條後路,於是就想經營擴大自己的私人封地陶邑。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所以韓非在《韓非子。初見秦》中,評價穰侯魏冉“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內”。認為這是秦國第三次稱霸天下的機會,穰侯魏冉不體恤民情,卻想用秦國一國之兵,建立兩個國家的功業,從而使得秦國錯失了第三次稱霸天下的時機!

縱觀秦國這三次稱霸天下的機會,都是打了大勝仗,卻都罷兵講和,只圖眼前一時之利,給了對手太多喘息緩和的機會,如若秦軍攻而佔其地,敗而滅其國,不用等到三四十年後的秦始皇,秦昭襄王嬴稷時期就很有可能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君山話史2018-10-11 07:42:38

在歷史上,“東周”、“西周”是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大家所熟悉的,以驪山之亂、周平王東遷為標誌,周朝分為西周、東周兩個階段;其二是在戰國時代,周顯王時,王畿之地分裂成兩部分,一為西周,一為東周。

公元前256年,秦國以雷霆之勢進攻西周。

西周君已經沒有選擇了,他只能親自前往秦國請降,獻上三十六座城邑以及三萬人口。

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也走到人生的終點。自周赧王登基以來,就把都城遷往西周王城。他在位時間很長,總計有五十九年,可是終其一生,只是一個窩囊天子。周赧王不用說號令天下,就是在西周這一小塊地盤裡,也沒有實權,僅僅是依靠西周君才得以勉強生存。這位周天子不僅沒有權,也沒有錢。據說他曾向別人借錢沒還,結果債主追上門,天子為逃債躲在王宮內臺。這件事成為一時的笑柄,後來人們把這座臺稱為“逃債臺”。秦滅西周後,老朽的周赧王也一命嗚呼,象徵周室權力的九鼎落入秦人之手。

這一年,周朝的歷史被終結了,中國進入一個無天子的時代。

那麼,秦昭王為什麼沒有當天子呢?

因為滅亡周室,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當時的周王室,衰弱得連個小諸侯都不如,不用說秦國,齊、楚、韓、魏、燕、趙,隨便個國家,要滅掉周室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麼?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

秦昭王確實有過稱帝的念頭,事實上他還是稱過帝的。

早在公元前288年,也就是秦滅西周的前二十二年,秦昭王就在宜陽稱帝,名為“西帝”。當時天下

王太多了,不值錢。秦國雄視天下,笑傲江湖,應該給自己換一個更尊貴的稱號。

新的尊號叫什麼呢?一幫刀筆吏咬文嚼字,詳斟細酌,最後挑出一個字——“帝”。

古代的字典《字彙》對此的釋義是:“帝,上帝,天之神也。”先秦文獻中,有“天帝”、“上帝”這樣的字眼,意指主宰天地萬物的最高天神。上古的歷史傳說,有“五帝”的說法,指的是黃帝、炎帝等五位德高望眾的君王。

稱帝才能突顯秦王在諸侯中高人一等的地位。秦昭王想稱帝,卻心有顧慮,因為秦國還有一個強大的對手,便是齊國。齊國絕不會容忍秦國的傲慢與自大,勢必會號召諸侯群起而攻之。最好的辦法,是把齊國拉下水,秦王稱“西帝”,齊王稱“東帝”,豈不是皆大歡喜?

秦昭王稱帝后,就

派人前往齊國,給齊湣王送上一頂“東帝”的大帽。齊湣王聽從謀士蘇代的建議,放棄稱帝,孤立秦國。

齊王拒絕稱帝,秦昭王自封的“西帝”成了眾矢之的。稱帝無異於向天下宣佈,秦國有一統天下的野心,豈不讓各諸侯惶恐不安。狗急會跳牆,人被逼急了會拼命,一個國家不是秦國的對手,要是幾個國家一起拼命,秦國也是吞不下去的?

秦昭王稱帝剛兩個月,就察覺苗頭不對,東方六國反響強烈,反秦浪潮高漲,秦國在外交上已陷入完全被動局面。東方六雄,一個都還沒被消滅,看來秦昭王操之過急了。算他識相,灰溜溜地宣佈撤消帝號,恢復王號,這出稱帝的鬧劇才結束。

放棄稱帝是明智的,不久後,秦國就加入“五國伐齊”的行列,把最大的對手齊國打趴下,從此齊國一蹶不振,永遠失去與秦國較量的機會了。後來,秦國又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殺四十餘萬人。直到此時,秦國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不過,秦國雖然強大,要滅掉東方六國也不是容易的事。當東方諸侯聯合起來時,力量是不可小覷的,秦國進攻邯鄲遭遇慘敗,孤懸東方的陶邑被魏國吞併,這都證明秦想要一統天下,還需要時日。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Puma52018-12-03 16:20:56

稱帝時機還不成熟,那時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統一六國。

秦昭襄王嬴稷滅掉東周,為何沒能稱帝完成統一大業?不正經的Joker2018-10-15 23:22:26

俺覺得,秦國發展史上,秦孝公,秦始皇是開拓之主,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是優秀守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