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是如何走下歷史舞臺的?雲翛逸2019-03-26 15:15:29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頒佈的,是北魏至唐前期重要的土地制度,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土地法規。

均田制是如何走下歷史舞臺的?

均田制的內容其實就是,土地為國有制,國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卻並不屬於均田範圍。

01、均田制的產生

自魏晉以來,戰亂頻繁。一方面,人口大量死亡,出現了大量空荒地;另一方面,中原豪強聚族自保,人口大量依附(或被控制)到了他們手裡。均田制其實就是,朝廷所設計的一套從豪強地主手裡搶奪百姓、搶奪賦稅的變法方案。

但這套方案有助於防止土地和農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時也有助於中央政府財政基礎的穩定,因此從北魏到唐前期都一直沿用。

均田制是如何走下歷史舞臺的?

02、唐朝期間對均田制的改革

到了唐高宗,下令繼續推行均田制,另制定了租庸調製。但這時候的均田制又做了一些變革。

在授田物件中,增加了雜戶、管戶和工商業者,同時,取消對奴婢、部曲的授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地主乘機佔有大量土地的機會。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仍然存在的不合理的土地佔有情況,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租庸調製,以向農民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製一定要有均田制的配合,否則,租庸調實行不了。

均田制是如何走下歷史舞臺的?

另外,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度的基礎。府兵制,簡單地說就是: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將帥不能長期控制士兵,被選中計程車兵可以免交租庸調,且可以分到足夠的永業田和口分田,保家人生活無憂,因此府兵制的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和封建統治的穩定。

03、均田制的落幕

到了唐中葉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且朝廷對官僚無限制地賜田等原因,均田制逐漸被破壞。這種情況下,府兵們的授田額就要減少,經濟狀況大不如前,自然也就沒有人再願意當府兵了。沒辦法,朝廷只能開始招募職業士兵。

職業士兵不同於府兵,屬於終生制,並長期受將帥控制。長此以往,那些地方將帥們就開始收買和籠絡這些職業士兵,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密不可分的關係,兵權從此就大部分落入這些將帥們的手中。

均田制是如何走下歷史舞臺的?

唐朝中葉“安史之亂”的爆發,雖說是將領們利用了百姓對朝廷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階級矛盾等因素,但將帥手中兵權太重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場戰亂成了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可以看出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且朝廷對官僚無限制地賜田等原因,均田制逐漸被破壞後,“安史之亂”又助推了均田制被又一次大破壞,朝廷負擔遽增。到了唐德宗年間,就改為實行宰相楊炎提出的兩稅法,以徵收銀錢為主。從此,均田制宣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