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正能量蘋果W92018-03-11 16:00:02

謝謝你的邀請

對於目前的狀況看似是一個非常平常的現象,實則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境況,如你上文所說先輩們犧牲流血所創造的太平盛世!難道真的就是為了這一代的年輕人安逸的睡覺嗎!見一次我用以下幾個觀點。

1,睡懶覺這種現象在年輕人當中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原因由於工作上的,學習上的,生活上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覺得是理想的缺失,沒有目標,庸庸碌碌,懶懶散散。

2,社會的高速發展遠遠超出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你抵抗壓力的能力,把人們壓得都喘不過氣來,那麼睡懶覺就成了一種常態,有一種原因還是與社會的高速發展速度所導致的。

3,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愛睡懶覺有的一部分年輕人還是非常有理想的非常有事業心的,他們有清晰的人生思路,人生規劃,人生的發展方向,並且持續不斷的努力。

4,作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總體的發展還是非常好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未來的國家更離不開年輕人,其實有一部分年輕人愛睡懶覺庸庸碌碌但是不影響大局。

總之一句話吧,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追求,都是不相同的,看來問題的角度也是不相同的。

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

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歲月晴好m2018-03-10 08:57:24

1。優越的生活條件讓他們沒有壓力,缺少提高生活質量、改變生活環境的動力,安於現狀,混天度日。

2。中國人固有的為子女付出不惜代價的習慣,讓子女對父母的辛苦習以為常,樂於享受。

3。各種基本生活保障措施,能夠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就學需求,,於是他們不願意進一步努力,抱著過一天是一天,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活法。

4孩子成為全家的核心,幾代人把所有的愛心集中在孩子身上 ,讓他們從小養成飯來伸口,衣來伸手的惡習,等著坐享其成。

5由於計劃生育政策 ,各家子女少,成為全家的小皇帝,致使他們養成自私自利的、唯我獨尊的毛病,考慮不到父母的苦心和付出,長期以往,習以為常。

以上這些,使他們養成睡懶覺,不願付出的毛病。

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用詩品味人生2018-03-10 08:01:15

謝悟空邀!

現在年輕人睡懶覺是個普遍現象。表面上看是工作、學習太忙,壓力大造成的,但究其根源應該說是一種教育的失敗。

這種教育不僅僅是來自於學校和老師,更多的是來自於家長。幾十年計劃生育政策形成了無數個三口之家。每戶一孩便成了家長及老一輩人的掌上明珠!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孩子從小便享受著豐厚的生活待遇,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久而久之便養成了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及好逸惡勞不惰性慣。從而帶著這總習走進學校、走上社會、走進屬於自己的家庭。再對自己的下一代複製同樣甚至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教育撫養方式,形成了一種中國式教育的惡性迴圈。非常值得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孤寂飛鷹2018-03-11 07:06:33

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背後其實卻很複雜。

的確存在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相較大時代中的青年,少了很多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他們太過安逸就很容易造成慵懶,且不思進取,願意學習奮鬥的熱情自然就少了幾分。

睡懶覺只是表現形式最淺顯的一個罷了。沒有了“頭懸梁、錐刺股”也從一個層面說明瞭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的不必付出太多即可有所獲得的社會環境在變遷。當然這樣的獲得並不一定是他們這些年輕人自己所得,而從前輩的免費承襲可能更多。

同時,也不要避諱還有其他的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現實。比如社會的公平發展這個全世界都很難解決的問題。不可否認,今天的年輕人再想成為愛因斯坦、梵高、莫扎特,亦或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的艱難程度要較過去大了太多。他們更多的是看不到努力奮鬥能給他們帶來多麼大的希望的現實,把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許徹底摧毀了。所以社會公平這個大問題也可能是他們人生道路上再也難以逾越的那道絕望的門檻。

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睡懶覺,不願付出等習慣?雲隨風遠2018-03-10 09:50:55

懶覺、不願付出的表現,應該說,是作為人的一種不分男女、老少,普遍性的通病。懶覺、不願付出在中國有,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同樣存在;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懶覺、不願付出也有兩種可分:一種是,在成長過程,與家人的過度溺愛、縱容相關,致嬌生慣養而成。一種是,隨科技進步,使人的各種獲得,變為更加輕鬆、容易;而現代教育,傳授的是強調知識獲取。(例:在中國當下社會里,學位越高,意味著工作職位越高;待遇、生活環境也隨之向好。至於是否對板,那又另說。)知識獲取用腦,釋放多餘的能量,又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於是,智慧手機及相對應的娛樂專案層出不窮、成了青年人的所好,也就有了低頭一族;稍有閒暇,便神遊手機、沉溺其中,甚至廢寢忘食而樂此不彼。故有,晚寐晚起常態出來。不願付出,則與教育或輿論宣傳密不可分(如:常說的:人往高處走。殊不知,往高處去的路,是前人踩出來的;後來者,則是踩著前人現成的路,才能往高處去。自己為什麼不去,踩出一條往高處去的路?),也跟社會風氣的不良有關(如:做好人好事、勇於付出被恥笑)。懶惰還有改變的希望;不願付出,會形成一種認識固態(也算是價值觀吧)。要想改變,則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