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切創作的基本特徵?使用者84282518859402021-04-11 16:11:06

“譯完庫切這本最新小說,我的感覺是好恐怖:並非情節多驚悚,讓讀者感到害怕的那種恐懼,而是文字意義上的恐怖。有時我們在讚美一個事物的時候,也會說好恐怖。”在《耶穌的學生時代》一書的譯後記中,譯者楊向榮這樣寫道。

《耶穌的學生時代》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前作《耶穌的童年》的續篇,在書的題記處,庫切用《堂吉訶德》中的話自我打趣:“不論哪部書,續篇從來沒有好的。”然而《耶穌的學生時代》精彩程度完全不遜於前作:一個虛構的移民國度、一個神秘的天才兒童、一所匪夷所思的學校、一樁離奇的殺人案件構成了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書的主人公仍為少年大衛,這個男孩拒絕接受傳統學校教育,認為人們不瞭解數字的真正含義。這次,他似乎在新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在埃斯特雷拉的舞蹈專校,校長夫人安娜教學生們透過跳舞把真正的數字從它們寄居的星星上召喚下來,正在大衛越學越深入之時,校長夫人卻被博物館管理員謀殺了,而謀殺的動機,據管理員所說,是“愛”。

庫切曾以極具獨創性的不同體裁和手法創作了多部直擊人類靈魂的作品,其中包括受讀者歡迎的“自傳三部曲”;而《耶穌的學生時代》是庫切新的“耶穌三部曲”的第二部,在這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中,庫切使用最為傳統的描寫和對話,卻於對話中蔓延開無盡的哲學思考,寫出了最為特別的小說。日前,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京舉辦了《耶穌的學生時代》中文版的新書分享會,評論家邱華棟和新晉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與讀者交流體會。

當讀者將同為諾獎作家的庫切與加西亞·馬爾克斯進行比較時,李洱說:“對中國讀者來講,對漢語文學來講,庫切比馬爾克斯重要得多。”邱華棟認為,庫切的風格比較“冷”,作品“很鋒利”,具有很強的形式感。李洱進一步用“晚期寫作”風格來闡釋庫切這部作品的特點,他講道,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多諾提出,晚期風格的特徵是碎片、超驗,庫切自己也曾提起,晚期寫作的敘事要素應儘量簡單。這正是《耶穌的學生時代》的特徵,故事圍繞一個小男孩展開,沒有複雜的情節,主要用人物的對話來寫,這些對話如李洱所說,“很像柏拉圖的談話錄”。

邱華棟從庫切本人的經驗出發,講述了庫切從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亞的經歷,探討了這一移民經歷對其寫作、觀點的影響。李洱則說道,“新移民”這一主題在本書中很重要,也使本書與我們的“現實構成摩擦”:書中的角色進入一個新的移民國度,放棄了曾經的語言,學習新的世界觀開始新的生活,而處於不斷髮展社會中的我們也不斷變換著自己生活的地點、場合,迎接新的時代,不斷學習著新的概念。全世界的人在這個時代,都是“新移民”。

在邱華棟看來,庫切是“金字塔尖上的作家”,是永遠都能夠為我們提供精神營養的作家。事實上,庫切雖已功成名就,卻遠未到蓋棺論定之時,《耶穌的學生時代》結尾頗具懸念,顯然是為“耶穌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打下伏筆,李洱表示非常期待下一部作品,並認為庫切將“以死來寫生”,完成這一系列。

兩位嘉賓聊新書時,也不斷提起曾對自己產生影響的庫切過去的經典作品,如《恥》《青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等代表作,據悉,這些作品將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庫切文集”中出版。2020年,這位仍處於創作力巔峰的作家將迎來自己的80歲生日,閱讀這套“庫切文集”,可能是最好的慶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