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子、莊子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很偉大,但領悟偏了就會誤國害民”,你是怎麼理解的?蘭川城2019-02-13 18:52:01

老子莊子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很偉大,但領悟偏了就會誤國害民

老子談“道”,莊子談“天地萬物為一”,是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

老子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站在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以天地視角觀人間。

在天地面前,人不但跟狗沒區別,而且跟塵埃沒區別。什麼是非善惡、倫理道德,那不都是你們人類為了結成社會人為定出來的標準嗎?

然而,雖說天地萬物為一,人還是要回到世界內來生活。莊子家無米下鍋,莊子還是要去朋友家借米,畢竟吃土跟吃米是不一樣的。

但莊子並不是要否定是非,他只是認為社會中衡量是非的標準可能過於死板,跟不上事物的變化。他提出“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分辨是非)正確的方法莫過於掌握了(是與非的)對立統一,稱作“道樞”。這就像位於一個圓環之中,相互轉化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所以說,最好的方法是掌握了“道樞”之後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孔子也有一個殊途同歸的說法:“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莊子在幾千年前就能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以天地視角觀人間,能夠看到相互矛盾的事物的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這非常偉大!然而如果糾結於終極問題出不來,不能回到世界中來,極可能會走向虛無,關於“道”的一切理論,不過都是猜想而已。因為終極問題,不但在那時候沒有答案,現在也沒有答案,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恐怕也仍舊沒有答案。

彌補老子莊子之虛無的正是孔子。孔子很清楚終極問題沒有答案,所以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這個問題避而不答。他專注於建立一套合理的社會倫理,他不像後來者那樣,靠編排一個終極問題答案來作為自己理論的依據,他的理論的出發點是人“生而有愛”。

後世追隨老莊的學道者,總是說要追求人的天性,反抗社會,反抗社會倫理。那麼什麼是人的天性?人,首先是作為一種獸類存在的。與其說是人的天性,不如說是獸的天性。其實獸和禽甚至爬行動物也是要有家庭有倫理的,甚至是有社會的。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父母至少是母親是要撫養孩子的,有些甚至是群體撫養,比如狼群、獅群以及所有靈長類。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裡,一隻受傷的虎媽媽好不容易捕到一點獵物,自己都不夠吃,還是要先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吃,這難道不是愛嗎?

大部分的禽類,父母要一起餵養孩子,一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離巢為止。

鱷魚把蛋產在岸上沙子裡,等蛋快要破殼的時候,它會爬上岸把沙子挖開,等小鱷魚破殼後會爬到它嘴裡,它會把小鱷魚們帶到一個食物豐富的水域,把它們放進水裡。

自古就有儒家的反對者鼓吹“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等等。惡人從來都是因為心虛,迫不及待的為自己尋找理論根據。然而如上所述證明,他們不要說禽獸不如,他們連爬行動物都不如。

動物們的獸性要是都像他們說的那樣,動物媽媽還撫養孩子幹麼?孩子又不會幫它們養老,它們應該直接把孩子們吃了才對,禽獸早就滅絕了,哪還有人類什麼事。

他們還攻擊孔子支援等級制度,階級固化云云。孔子從來沒說過支援世襲制,相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那個時代對人人平等的最大支援。孔子提倡“禮”只是倡導:在選賢任能之後,各個社會職位上的人要各行其權,各盡其責,各有其禮遇。

就像美國總統任命的部長,要聽總統的,而不是反過來。只有總統才能動用“空軍一號”,其他人無權使用。你看美國學孔子學得多好。

把維持一個族群幾千年的社會倫理連根刨掉,這個族群就會分崩離析。如果有人明白這一點還要這麼幹,他們有什麼目的?他們在幫誰?

有人說“老子、莊子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很偉大,但領悟偏了就會誤國害民”,你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