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博物館鎮館之寶?使用者84569690625402021-07-07 17:36:46

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中,侯馬盟書十分特別。僅就其中某一件而言,它體量較小、外觀不突出,但是這一由5000餘件玉石片組成的先秦瑰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學術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出土以來備受海內外學界重視。萊垍頭條

山西侯馬古文化遺址是春秋晚期晉國都城遺址,1961年就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1966年,該遺址出土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被稱為“侯馬盟書”,經專家學者研究,認為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出土盟書的遺址亦被稱為盟誓遺址。條萊垍頭

侯馬博物館鎮館之寶?

據山西博物院資料介紹,考古人員在40多個祭祀坑內共計出土侯馬盟書5000餘件,可以辨識的650餘件,總字數3000餘字,除去重複的字,單字近500個。其形狀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又以圭形為主,最長者32釐米。侯馬盟書的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其文字一般是用硃筆書寫在玉石片上,少數為黑色。萊垍頭條

侯馬博物館鎮館之寶?

關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侯馬盟書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具有重大意義。萊垍頭條

侯馬盟書被發現後,《文物》1966年第2期發表了張頷的《侯馬東周遺址發現晉國朱書文字》,介紹了這一重要發現。同期又發表了郭沫若的《侯馬盟書試探》,指出這是戰國盟書,“侯馬盟書”也因此文而得名。自此,相關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持續展開研討,侯馬盟書的研究不斷深入。條萊垍頭

侯馬博物館鎮館之寶?山裡主人2021-11-10 07:10:49

侯馬盟書萊垍頭條

侯馬盟書最大者長32釐米、寬3。8釐米、厚0。9釐米,小型的一般長約18釐米、寬不到2釐米、厚僅0。2釐米。玉石片上的文字為毛筆所寫,字跡絕大多數為硃色,少數為黑色。萊垍頭條

“盟書字型小如豆粒,不清晰,再加上數量多,不好整理。”張守中曾負責臨摹盟書標本,他透過大量書法實踐,總結出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特色為形體古雅、變化繁多,屬大篆體系。“盟書藝術是一片沃土,有待更多有志者去耕耘開發。”他說。萊垍頭條

已故的古文字學家張頷當時受命整理研究侯馬盟書。他的兒子張崇寧回憶,由於盟書字跡不清,父親常在100度燈泡下,藉助四倍、六倍、八倍的放大鏡看,工作幾個小時到院裡休息一下,返回來再看,還把研究結果仔細記錄下來,取名《盟書燃犀錄》。條萊垍頭

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千餘件盟書臨摹發表656件。據張頷考證,侯馬盟書的主要內容是,主盟人晉國卿大夫趙鞅在索取“衛貢五百家”的事件中,為團結宗族、打擊政敵而舉行盟誓活動。這場鬥爭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序幕。萊垍頭條

“雖然主盟人的身份存有爭議,但侯馬盟書最早的記錄還是跟趙鞅有關。”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謝堯亭說。頭條萊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建文告訴記者,春秋時期流行“盟誓”,“盟書”也稱“載書”,一式兩份,一份藏於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入水中。一些文獻資料中談到盟誓,但沒有出土實物,侯馬盟書的出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萊垍頭條

到底是誰的盟誓?答案仍在探尋萊垍頭條

侯馬博物館鎮館之寶?木易985772021-07-07 17:15:19

鎮館之寶:侯馬盟書。1965年在山西省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