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宰相俾斯麥何時離職的?使用者16312931215023872019-11-21 01:03:39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畢業後服兵役。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度。1839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領地,經營莊園經濟,採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進行商品生產。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透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志帝國宰相,並受封為公爵。此後的20年間,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採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並向海外積極擴張,他本人成為19世紀下半期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萊垍頭條

俾斯麥1847年結婚的時候他32歲,那年他當選為新成立的普魯士議會的議員,在這裡,他成了保皇黨和反對革命的一員,他公開支援君權神授的思想。他的選舉由格拉克兄弟為他安排,他們同樣是虔誠的新教徒,而且是被稱為“Kreuzzeitung”的超保守派,他們的報紙用鐵十字做封面。 萊垍頭條

1848年3月,普魯士也面臨著席捲全歐洲的革命風潮,這場革命徹底推翻了弗裡德里克 威廉姆四世,國王一開始用軍隊鎮壓革命,但是最後不得不離開柏林到波茨坦的軍事總部避難(俾斯麥記錄到,當普魯士軍官知道國王已經無法鎮壓革命的時候,每個人都劍拔弩張緊張到不行)。國王給予自由主義者巨大的讓步,他穿著代表革命者的黑紅金三色衣服(即今天德國國旗顏色)承諾建立憲政,同意將普魯士與其他州合併為一個國家,並任命自由主義者路多爾夫 愛普豪森為宰相。 萊垍頭條

俾斯麥第一次號召他莊園的農民加入軍隊以國王的名義向柏林進軍。他到達柏林本想假意地提供援助,卻被告知要他從自己的莊園中籌備軍糧以供軍隊不時之需。國王的弟弟威廉親王(以後的皇帝和國王威廉一世)逃到了英國避難,俾斯麥和威廉親王的老婆奧古斯塔密謀讓親王未成年的兒子(未來的弗裡德里克三世)取代弗裡德里克 威廉四世成為普魯士國王。不過這個計劃最終沒有成功,從此之後奧古斯塔開始嫉恨俾斯麥,而之後俾斯麥也努力恢復國王和他弟弟的關係。此時俾斯麥還不是新普魯士下議院的議員。自由主義的勝利隨著1848年的結束而結束,革命運動由於內部鬥爭而變弱,與此同時保守勢力又重新集結了,成立了一個被稱作“參謀團”的內部顧問團圍繞在國王身邊,成員包括格拉克兄弟,他們重新控制了柏林。儘管憲法已經透過,但是革命者的需求還遠未達到。 萊垍頭條

1849年,俾斯麥當選為議員。此時的俾斯麥反對德國統一,認為在統一的過程中普魯士將失去獨立性。他接受了成為埃爾福特議會普魯士代表的任命,這個議會是集合了德國各州代表來討論統一的計劃。但是這個議會竟像是為了反對這個提議而開的。最終這個議會流產了,因為他缺乏德國最重要的兩個國家的支援,普魯士和奧地利。1850年,普魯士在海塞與奧地利和談之後,簽署了史稱的“奧爾米茲之恥”的條約,向奧地利屈服。於是由普魯士首相拉多維茲提議的,普魯士主導的德國統一的計劃擱淺了。 萊垍頭條

1851年,弗裡德里克 威廉任命俾斯麥為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德聯邦議會的普魯士特使,他放棄了他在下議院的職位,不過在數年之後他成為了普魯士上議院成員。在法蘭克福,俾斯麥的對手是奧地利代表弗裡德里克 馮 霍恩史坦因伯爵。俾斯麥堅持要求在一些小細節上也要與奧地利伯爵有同等待遇,比如可以吸菸,在會議中可以脫去外套。這一插曲引起了喬治 馮 芬克的不滿,這導致了俾斯麥與芬克的一場決鬥,不過最終兩人無傷而果。 頭條萊垍

俾斯麥在法蘭克福的八年改變了他的政治觀點,這些改變都記錄在他寫給柏林的上司的備忘錄中。由於不再受到他極端保守主義朋友的影響,俾斯麥不再反對革命而變成了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認為要想削弱奧地利的影響,普魯士需要聯合德意志各邦,於是他越來越傾向於要德國統一了。他還注意維持與沙俄的好關係同時也與拿破崙三世保持聯絡,而這也導致了他的保守派好友格拉克與他斷絕了來往,但這樣做既能震懾奧地利,同時也能防止法國自己與俄國媾和。 條萊垍頭

俾斯麥對於1850年代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普魯士被孤立的狀況感到害怕(這場戰爭中,奧地利聯合英法對抗沙俄,普魯士完全被排除在外,甚至沒出現在巴黎的和談中)。1870年代的東歐危機中,由於擔心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俾斯麥於1879年與奧匈帝國簽署雙聯盟協議(簡單說就是聯合奧匈對抗沙俄)。1850年代,俾斯麥準確的預見到奧地利將不會再在義大利和德國問題上獲得沙俄支援,這也將把奧地利置於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火之下。 垍頭條萊

1858年弗裡德里克威廉姆四世中風,全身癱瘓。他的兄弟威廉攝政監國。一開始威廉是個溫和主義者,他安排自己的兒子(未來的弗裡德里克三世)與自由主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結婚。他們的兒子未來的威廉二世於1859年出生。作為威廉“新程序”計劃的一部分,他任命了多位新的部長,在他們發行報紙之後,他們被稱為“週刊黨”。 萊垍頭條

不久之後,攝政王撤換了俾斯麥的法蘭克福特使一職,讓他去做沙俄帝國大使。理論上這是升職,因為沙俄是普魯士接壤的兩個強大帝國之一(另一個是奧地利),而實際上這是將俾斯麥邊緣化。他眼睜睜的看著法國在1859義大利戰爭中將奧地利趕出羅姆巴德(義大利北部城市)。俾斯麥建議乘奧地利衰弱之際,儘可能的佔領康斯坦斯湖以南,而不是將普魯士軍隊駐紮在萊茵河畔阻止法軍進入維尼夏。攝政王對此嗤之以鼻,諷刺俾斯麥是個“保守的副官”,並且沒有按照以往對待駐俄大使的慣例給予他少將軍銜。俾斯麥在聖彼得堡呆了四年,期間他差點因為糟糕的醫療條件失去一條腿,他還遇到了他未來的對手,俄國王子格爾恰科夫,1850年初他是法蘭克福議會的俄國代表。攝政王任命赫爾穆特 馮 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為普魯士軍隊參謀長,阿爾布雷克 馮 羅恩為普魯士戰爭部長。這三個人在之後的十二年中,改變了普魯士。俾斯麥事後提到,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萊垍頭條

儘管俾斯麥常年在外任職,但是卻也並非完全與國內失聯。他始終訊息靈通皆緣於他與羅恩的友情,而且他們建立了一個長久的政治聯盟。1862年俾斯麥有機會出任一個俄國的外交職務,因為沙皇以為他可能懷念聖彼得堡,但是這個職位被俾斯麥禮貌的拒絕了。5月,他前往巴黎,隨之出任駐法大使,夏天他出訪了英格蘭,這些都為他進一步瞭解他的對手拿破崙三世、英國首相帕莫斯頓及英國外交大臣拉塞爾伯爵,和英國保守主義者迪斯雷利(1870年出任英國首相,他曾評價俾斯麥:小心這個男人,他說到做到)。萊垍頭條

1861年隨著普魯士國王的死,攝政王威廉一世登基。新國王經常與日益自由化的普魯士國會發生衝突。1862年衝突升級了,國會拒絕了一項要求重組軍隊的預算。國王的大臣們沒辦法說服國會議員們透過法案,而國王也不願意妥協。威廉一世甚至以退位為威脅,而同時他也相信俾斯麥能化解這場危機,然而威廉一世並不想任命一個要求在外交事務上完全放權的人。1862年9月,下議院壓倒性的否決了該項預算,國王在羅恩的建議之下召回俾斯麥。9月23日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注:這裡指德意志)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透過一場鬥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 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透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一起來。 萊垍頭條

從政前的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1835年於柏林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 萊垍頭條

議員生涯 萊垍頭條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萊垍頭條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萊垍頭條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垍頭條萊

外交官生涯 頭條萊垍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萊垍頭條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實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萊垍頭條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萊垍頭條

在1862年春, 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垍頭條萊

首相生涯 垍頭條萊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透過一場鬥爭在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首相”的綽號。隨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迴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係。 萊垍頭條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援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萊垍頭條

三次王朝戰爭萊垍頭條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 頭條萊垍

把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併入德國 條萊垍頭

普丹戰爭 萊垍頭條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它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萊垍頭條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萊垍頭條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垍頭條萊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 萊垍頭條

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併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萊垍頭條

普奧戰爭 萊垍頭條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萊垍頭條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垍頭條萊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萊垍頭條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條萊垍頭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萊垍頭條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 萊垍頭條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萊垍頭條

稱霸之路頭條萊垍

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執行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參與鎮壓了巴黎公社。在國內,他為了加緊鎮壓德國工人運動,於1878年頒佈了所謂《鎮壓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社會治安的法令》。他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