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日月星永記十一月廿六2018-02-02 06:42:36

謝邀。這句話的強硬理不應當。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參考儒家思想後人曾立過三綱五常,也是硬邦邦。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提出的。是一心向好,為的是國泰民安。君叫臣死並不是無故的,……。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紅色一立2018-02-02 21:02:36

謝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三寶太監西洋記》二二回;‘’三太子高聲說道,父王差矣!君命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說岳全傳》七四回;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清史演義》五六回:‘’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由於時間忙,沒有詳情回答。抱欺!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趙子曰原創2018-02-02 07:08:25

孔子是講“仁”和“禮”的,孟子同樣講仁義禮智,提出行善論,主張仁政王道理論,還有民貴君輕仁者無敵之說。翻遍儒家十三經,也沒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的話。

孔孟開創的儒學,講的是仁愛義禮,怎麼可能會倡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在治理國家時,孔子先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講的禮法名份與責任。即使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主要說的還是綱舉目張,當然有主次之分,更主要是模範統領作用。老董也不傻,真正的大儒怎麼可能說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不仁不義的話。

在先秦,最先提出臣要絕對效忠於君的是法家,韓非子說:“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此話可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頭吧。

到了宋朝朱熹,雖然儒學近乎成了理教,存天理滅人慾,但也沒有出現這句不仁不義的話。而且宋朝多的是仁君與賢臣。

隨著外族入侵,元明清下來,野蠻統治橫行,打著儒家旗號,行些法家及君權至上的統治,在明清戲曲小說中才出現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無理的話,且打著常言道或古語云的幌子。特別是清朝,皇權更大,教導愚忠,慢慢才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可悲情形。

總之,這是中國文化流傳中出現的糟粕,要堅決批判。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歷史大學堂2019-04-17 15:48:33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觀點嗎,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

“忠”與“孝”是儒家的兩個重要概念,包含於我們常說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中。對於這兩個概念,我們自以為熟知,幾乎不假思索地認為“忠”便是忠誠,即無條件的忠誠於君主;“孝”便是孝順,即無條件的服從父母。

但熟知非真知。究其原因,是由於我們蔽於流而不知源。後世小說家常說:“君叫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這兩句話在市井中傳播甚廣,以至於有人認為這便是儒家的主張。其實並非如此,儒家恰恰是反對愚忠、愚孝的。我們無論是溯源於先秦還是後世儒學,都可證明這一點。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先秦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主張。他認為臣子對於君主並不是一種人身依附的關係,而是一種對等的關係。他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忠於君主才是必要的,因為這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原則。孔子一生周遊列國,以求見用於當道便是為了尋求明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一味的愚忠於自己本國的君主。近年來出土的郭店楚簡有一篇叫作《魯穆公問子思》,魯穆公問道:“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答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這便是說明一個臣子的本分不在於阿諛奉承,而是能夠犯顏直諫,指出君主的錯誤和過失,只有如此,方是真正的忠臣。

到了孟子那裡,則提出了“仁政”說,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個只有以民眾利益為重的君主才具有統治的合法性,否則就應該推翻他,正如“湯放桀,武王伐紂”一樣,這是弔民伐罪之舉,具有天道之合理性。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後來的荀子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認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即認為儒家的王道理想高於現實的政治,應該以王道理想為依據,而不是一味的逢迎君主。

以上便是儒家關於“忠”的主張,我們在儒家經典中也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還未出現絕對的尊君觀念。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所謂的“忠”除了強調合乎道義的忠君外,最重要的還是強調對於朋友的“忠”。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此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悌不僅優先於忠信,而且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更是多於“忠信”,可見在孔子那裡,“孝悌”的價值是高於“忠信”的。

儒學發展到漢代,在漢武帝時出現“獨尊儒術,表彰六經”的狀況,儒學獲得了官方認可的正統地位。此時雖然已經由周代的封建制變為郡縣制,但宗法制的傳統還存在,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家國同構”。基於此,統治者意識到,用於處理家庭、宗族內部倫理關係的“孝”是可以被擴充到社會上的,這便是《禮記》所講的“資於事父而事君則敬同”。因此,《孝經》在漢代極為重視,不僅將“舉孝廉”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皇帝的諡號中還含有“孝”字,如漢孝文帝、漢孝武帝等,這便說明了統治者對於“孝”的重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孝經·開宗明義》便說:“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將“孝”倫理政治化,將其視為國家實行政教的根本。又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裡便將孝親與忠君聯絡起來。

在《孝經·事君章》也說道:“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這裡的“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便是強調對國君正確有益的政令要積極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夠順利實行;但同時也強調對於國君的過錯和失誤要及時加以糾正和補救,以使其惡政暴行能夠受到制止。

在《孝經》中最為精彩的便是《諫諍章》,曾子問道:“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則明確對之加以否定。孔子認為:“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什麼是諫諍?劉向在《說苑·臣術》中說:“有能諫言於君,用則留之,不用則去之,謂之諫;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由此我們可見一個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順”,有時該“逆”的時候還得“逆”。不要一味的無條件的愚忠愚孝,因為父母、君主總有糊塗的時候,如果不加以及時的阻止他們,就會讓他們犯下更大的過錯。如果是這樣,便會毀壞他們的名節。可是後來的腐儒、小說家呢,嚴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極端言論。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唏噓“經是好經,可惜讓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但是,翻開歷史,我們發現歷史上雖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為,但也不乏敢於犯諫直諫者。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海瑞,他們敢於逆龍鱗,勇於指出皇帝的過失,不僅體現了一個臣子的赤膽忠心,也讓人們明白了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忠”。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透過以上說明,我們更加明白無誤的瞭解到儒家不僅反對愚忠愚孝,還提倡諍子和諍臣。

所謂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為符合道義時,要積極的奉行;另一方面則是指君王的行為不合道義時,應該及時諫諍,以使其免於錯誤和過失。所謂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為合道義時,應該積極的順承他們,反之則要做諍子,以及時匡正他們的過失,維護他們的聲譽。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說苑·臣術》《孝經》《禮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江天暮雪2018-02-02 13:46:13

感謝邀請,下面是我的見解:

我認為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小說《西遊記》中,原話是這樣說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

這句話可以直接看出來一個問題“愚忠愚孝”是所有儒家學者所不齒的。

孔子曾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孟子曾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相信這兩句話都能理解,我就不做過多解釋了,另外孟子還有一句話說出了中華民族的君臣之道,就是: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亂答題2018-02-02 01:34:23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要君亡,君不敢不亡。當很多的人,不知道為了一個什麼邏輯,硬要到處去收集一些拉圾詞語來與已經死去了千年的古人過不去。再三再四都要去與一個鬼魂作對。當今的權利都是掌握在現代人手裡,決定權都由現代人作主。不覺得有些無聊麼?真是顯得有點自嘲自貶。本來君臣之間都是面對老百姓盡責的一種職務。凡是身為君臣的人物來講,應該是忠實誠懇地,下級服從上級,臣子服從君王。要是當官不為民作主,偏要貪汙受賄,觸犯國法,有些情節已經夠成了死罪 。如果當君王的還奈何不了一個罪臣,請問這個君王就成了昏君,誰又能說句公平話,是否君就沒有權利判定奸臣的死罪了 ?也有臣要君死的證據,比如∶項羽劉邦要了秦始皇的命,唐朝臣子李世民要了隨煬帝的命,隨後又要了親兄太子的命,接著又要了父親皇帝老子的命。世上好壞都有高智慧的悟道人聰明。如果 皇帝不敢斬殺罪臣,百姓就會罵皇帝是昏君。如果皇帝斬了奸臣,又有神仙們輿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究竟要怎樣才能公平,只有自己是皇帝就明白了 。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出自哪裡呢?侃侃而談論古今2018-02-01 19:51:16

來自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原話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這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為了贏得君主的支援所做的曲解。孔子的原話是,君待臣有禮,臣事上以忠。真是儒生給自己的聖人抹黑啊,要知道孔子出仕不受重用就請辭了,不是愚忠的迂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