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鴻臚長史2018-08-28 10:54:05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定都於南京,當然這是一個臨時決定,畢竟在建立明帝國的時候,全國尚未完全統一北方還處在元政權的控制之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戰爭的結束,元朝做為全國性政權已經被打殘,只能在退居北方草原,此時,朱元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另選首都。

當徐達等將領收復河南地區之後,朱元璋曾親自帶著李善長等人去了開封,想把開封做為都城,當然沒有最後成行,主要是李善長等人反覆勸說,申明建都開封的弊端:無險可守、中原長期的戰亂,開封已經殘破。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南京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地勢險要、風水爆棚,外加處在糧食的主要產地,是當時的經濟中心,非常適宜建都。但是都城選取在南方總讓人感到有點偏安一偶,不利於控制北方。在朱元璋完成全國統一、經濟生產慢慢恢復後,開始在全國遴選合適的都城,並委派太子朱標進行了一年多的巡察,之後,太子彙報合適的有洛陽與西安這兩個地方。這裡面不包括時任燕王朱棣的地盤——北京地區。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而當朱棣靖難成功之後,面對帝國北方防線空虛的難題,毅然下了遷都的決心。對於,這位前藩王來說,熟悉的就是最好的,北方地區熟悉的只有北京了,所以把明朝的統治中心定在了北京。之後,進行了運河的疏通、北京城的營造,並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

朱棣和朱元璋、朱標所選的地方不同主要原因還是出發點不同。朱元璋時期,各地的藩王組成了明帝國的邊境防線,如:北方的燕王、晉王、寧王等人。這些人可以有效保護帝國的安全,並保障朱家天下的安寧、穩定。這些人的駐地肯定不會在帝國都城的選擇範圍之中。而朱棣靖難之後,負責北方主要防禦的燕王、寧王兩人,一個在南京當了皇帝,另一個被綁票一起靖難最後去了江西。北方防線已經瀕臨崩潰,為了重新組建針對北方蒙古人的防禦線,朱棣選擇了把都城放到了之前自己的駐地北京。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老孫的火器工坊2018-09-11 07:16:51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關於遷都一事,曾一度困擾朱元璋,但直到朱元璋逝世,也沒有遷成,這裡面原因很多,下面我們再說;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經過十幾年運作將都城由應天府遷往北京,同時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虛設了沒有太多實權的六部等中央機構,改南京為陪都,明朝遷都至此完成。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本欲遷都,令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一開始定都應天后,覺得南京位置偏東南,於是他就想效法西周,搞“兩京制”。當時有四個候選地:鳳陽(朱元璋老家)、關中、洛陽、開封。洪武二年九月,在定都會議上安徽鳳陽脫穎而出(畢竟帝鄉)。為此,他不惜下令江南14萬富豪遷入鳳陽,還對當地免除徭役賦稅,派人在當地大興土木,建設宮殿,下詔將鳳陽定為中都。洪武八年,中都已成規模,當年四月朱元璋前往中都視察,因為風水問題(個人覺得這是藉口,其實是怕助長朝中江淮系老鄉們的勢力,也是怕鳳陽也根本承擔不了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首都的身份)遂放棄遷都,隨後開封因為飽經戰亂,殘破不堪也被從名單上劃掉。後來群臣建議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北京,定為都城。朱元璋大概覺得元大都曾為被滅了的元朝都城,實在不祥,遂於洪武十一年罷北京,定南京為都城。

然而南京皇宮數年後地表下陷,形成南高北低的態勢,在風水學上來看也十分不祥,於是朱元璋又動起了遷都念頭,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然而第二年朱標病逝沉重的打擊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說“本欲遷都,令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遷都之事無人再敢提起。

永樂遷都

朱棣在繼位之後就動起了遷都的念頭。

永樂元年成祖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充實北京。

永樂四年,下詔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並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

永樂八年,明成祖下令開鑿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京所需物資可透過漕運運輸。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下令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至此明朝都城正式定於北京

關於定都北京朱棣可能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北平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為了威懾北方蒙古,北平曾作為北征基地,定都北京對後來的五次北伐意義相當大。其實朱棣當時可選擇的地點有三,但是山西大同靠近胡虜,陝西漢中靠近吐蕃,兩地均不如北平安全,相比而言北平是最好的選擇。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第二靖難之役使朱棣失去了南方人心。朱棣打下南京後對建文帝的大臣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不光本人親族,就連朋友、同鄉、門生故舊都難逃一死,時人所謂“瓜蔓抄”。雖鞏固了地位,但是也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擁戴,朱棣時刻感覺周圍充斥這危險,遷都是最好的辦法。

第三平衡南北勢力

明初,因為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都是老鄉,所以明初的政壇也都為南方人所把持,江左江右輪流上臺,長居於此必然導致南方派系做大,遷都北京可以打擊南方勢力,扶持北方勢力,朱棣可以在其間大搞平衡之術,維持自己的統治。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第四朱棣明白自己是怎樣起家的,他害怕有人做他第二,所以不允許藩王們執掌重兵,也不想其他武將坐鎮邊關,所以就只能自己來守衛北方領土,於是開啟了“天子守國門”的先河。

第五,朱棣常年鎮守北平,深的民心和北方士族的擁戴,熟悉本地情況,加上人心思舊,自然願意回老家。

同樣是遷都,朱棣和當初朱元璋選擇的地方不是同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不得不說永樂遷都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