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為什麼有些大臣非讓皇帝冊立太子?鴻臚長史2018-09-05 12:07:59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我想不止是明代,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登基後,尤其是有了第一個兒子後就有大臣奏請立太子。而明代,印象中被逼的最狠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史稱“爭國本”,前後逼退了四位內閣首輔、部級官員十餘人、中央以及地方官員三百多人!就為了讓萬曆皇帝立皇長子為太子,搞的朝廷十幾年不得安寧、烏煙瘴氣。

明朝歷史上,為什麼有些大臣非讓皇帝冊立太子?

其實,對於大臣來說誰當皇帝不是當,又不是我兒子當皇帝,他們之所以力爭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大臣力爭(或逼)皇帝早立太子,體現了他們對國家的忠誠。畢竟,早些冊立太子,可以確定大位,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有N個老婆(N一般大於1)孩子嘛也會大於1,雖說古代有立嫡長子的傳統,但是也沒有斷絕其他孩子取得大位的希望。

他們覬覦太子位如果沒有早些確定,會導致其他皇子也加入到爭奪中,他們也會拉攏眾多的大臣來為自己創造聲勢,朝廷有分裂的風險,幾個派系互相傾軋、對罵,不利於國家的穩定。

其次,有對國家利的說完了,該個人了。確立太子後,太子要居住到東宮去,我們知道太子長於深宮肯定要帶一部分人去,而為了教育好太子也需要朝廷遴選官員去東宮。確定太子後,朝中各方勢力就可以為了自己以後的權勢打基礎了。

這些去東宮的官員可以算做太子黨了,雖說帝國嚴禁結黨營私但太子卻可以,而對太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相信每個官員肯定會和太子走的相當近,並發展出密切的私人關係。當太子登基後,這些人必定得到重用,比如正德皇帝時期的楊廷和、隆慶皇帝時的高拱等著名的內閣首輔都曾是皇帝的老師。

最後,也可以預防出現皇帝突然駕崩的突發情況。皇帝錦衣玉食的出現突發情況比較低但在古代畢竟醫療水平有限,萬一有個意外,沒有太子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