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關有852962019-01-26 10:41:13

是主要原因之一,周初大封列侯,後列候都逐漸強盛,而西周王朝卻因帝王昏庸,官僚腐敗,逐漸衰敗。無法控制各諸侯國,造成尾大不掉,天大亂,諸侯割據爭霸,造成的戰國的紛亂局面,漢延續了周的作法,雖是不封列侯而封諸子同姓王,也造成了“七王之亂”之亂的慘劇,但因漢朝庭尚有力量平定內亂,保證了王朝的延續!所以說王朝的內因是主要的,而列封制度也造成了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94310417小云2019-01-26 19:56:16

好制度囯運長久,天下太平,壞制度多有妄賊,禮崩樂壞,周興而商亡,在於多行不義天怒人怨,周文王仁德名揚天下,周武王神勇大度,周公旦輔幼王而安天下,可恨可氣周室不信立國二百六十餘年時周幽王,逢火戲諸侯而亡,只為千金一笑,,,,在眾多忠義諸侯國的勤王救助下,周平王東遷洛陽,安生立命有維繫了約五百餘年,那時為奴隸社會,分封制是天下的基本架構,到中後期天下紛亂,王室衰落,如同花瓶擺件,向個玩具,苟延殘喘,禮崩樂壞,,,,周陏故邦,其運唯新,皇帝后氏贏姓士族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志力改革,以郡縣制代替了封分制,有了天下的初形,,,因人而異,弱柔的大宋王朝抑’武崇文,僅也傳丶國317年,,,,大唐榮耀的唐王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也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可恨的是自安史之亂後,番鎮割據,形成實際上的國中之國,一種好的制度和中央集權,軍隊屬於國家才是天下安定的根本,君臣有別,父慈子孝,上行下效才是天下大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和能力決定了大周的八百年國運。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陳大舍2019-01-26 11:14:35

因為“大一統”現在是種“政治正確”,所以現代人才會有“封建”必然分裂的條件反射。殊不知在很多情況下,讓一部分權力、對現實妥協出來,才是政治家的生存之道。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否定一個結論,即“春秋戰國的動亂是因為周朝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所致”的說法。首先,真正造成亂世的是戰國,而戰國時代的顯著特徵就是陳、蔡這類的緩衝國消失;而新崛起的三晉、田齊、秦都不是宗周元勳。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被破壞才引發了戰國亂世以及秦王掃六合的空前慘禍。 而而不是反過來。

其次,封建制度本身是在帝國統治存在“技術”性困難的情況下做出的制度補充。 所謂“技術困難”,在沒有現代通訊裝置和交通工具的時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是逐步減弱的。也就是說距離京城越遠的地方,越會出現天高皇帝遠的情況。所以,封建諸侯,保和諸夏。 尤其是宗周時期,封建的諸侯國都是以城邦形式出現的,也就是當時絕大部分土地都是處於未開發的原始豐饒之地,文明社會只存在於城邑邦,而諸夏的封建制度就是類似於大航海時代歐洲對美洲的移民。 隨著幾百年間的融合和擴張,這些城邦國家最終變成了一個個領土國家,文明普及到了大部分地區,可以說,這是封建制度留給後人最大的貢獻。

尤其是對於剛剛平定商朝和東夷的宗周朝廷而言,與其曠日持久地與這些地方進行軍事征戰,不如封給親朋好友,因俗制禮再慢慢推行文明、搞建設。 事實上,這種因勢利導的政策在成王時期已經基本成功“刑措不用”長達四十年。而且之前被如管蔡這些諸侯被商朝文明同化的現象也逐漸逆轉,即使是商朝的遺民也逐漸承認周禮。而日後的華夏文明也就此逐漸形成。

至於說後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周朝自夷王開始至厲王、幽王時期大規模破壞周禮,導致“亂自上作”,朝廷權威喪盡。而後平王東遷,攜王並立,周朝的王師制度體系也日益衰弱導致了諸侯的做大。不然的話,如果真的是同等質量的軍隊,天子六軍再加上效忠與中央的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般都是十對一的比例——誰敢給朝廷臉色看?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宗周時期的中原很像中世紀的歐洲。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周朝玉劍。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周禮的影響至今仍在東亞根深蒂固。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齊聲喚賢2019-01-26 11:48:21

西周後亂表面看與封功加賞有關,實質是自身實力不夠。

一、周文王打基礎,周武王正式立國,當時只是將殷紂王之商打敗,對商之各屬地還沒有能力控制。西周當時雖然比過去強多了,但其控制力與影響力,主要在今關中以西,大部分為西域地。而對今河南以東的大部分地域鞭長莫及。

二、西周剛成立,經濟實力與人才不足,一下子管那麼大地盤,力不從心,有點老虎吃天之狀。於是除過商紂王親信與軍隊外,其他商勢力因為有過多聯絡而無大開殺戒。原因在於:西周始祖棄,是在河南濮陽建都之黃帝曾孫帝嚳幼子。更直接的關係是,周文王不僅元配太妃是商代的今駐馬店一帶人,而且他還是商代大臣。包括商紂王前期各商王,對周人都信任、支援。只是西周打敗西戎後,西周強了,對商王朝有壓力了,紂王才囚禁周文王。因此,除過商王室原地不動外,其他富豪、人才,幾乎全強行遷到周都城附近,為其所用。

三、西周體制是分封制,把其族親全都派到各地任諸侯王。如:光河南的周代六七十個諸侯國,僅西周的就有四十多個。當時這些諸侯王到各地只帶少數自已人,而各諸侯國勢力還是當地實力派。以至到後來,經濟實力與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顯不出多大優勢,更沒有強大的軍隊來威脅或直接打擊對其不忠的諸侯國。這樣,諸侯國一一發展強大,都沒有把西周政權放在眼裡,故混亂不止。鞭長莫及的西周,更多的束手無策。

補充:客家人約8000萬人。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西府趙王爺2019-01-27 15:21:40

感謝邀請!

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面,與分封制絕對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眾所周知,西周取代商朝後,開始採取分封制這一政治制度來統治天下。即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周王室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然後用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所以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更為西周開拓了疆土。

所以,在西周前中期,這樣的制度對於國家的興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這個作用的前提是,周王室對於各諸侯有著絕對的權威,保證諸侯對於周王室的服從。即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當時,周王室擁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等大量軍隊,周天子的軍力遠遠大於諸侯。這是周天子號令天下諸侯的軍事保證。

但由於連年征戰,政治腐敗,周王室逐漸的衰落,這導致了其對於諸侯的威懾力日益減小。在西周後期,周厲王、周幽王這兩位國君一個因“國人暴動”而被趕出了國都,導致天子權威大損,一個因為“烽火戲諸侯”,徹底喪失了對諸侯的號召力。事實上這些都是周王室實力衰弱的一種表現。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如此一來,“禮樂崩壞”是遲早得事情,畢竟弱肉強食才是人類亙古不變得生存法則,如果沒有絕對得實力,那麼就會被取代。

所以在西周後期,中央政權逐漸無力控制地方政權,所分封的諸侯各霸一方,周朝帝王逐漸變成名義上的“天子”,地方政權逐漸成為各自獨立的國家。特別是在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周王室的力量更加衰落,天下的諸侯相繼稱霸,這些霸主成為天下真正的主宰者(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周天子的大權旁落,導致國家陷於分裂局面,這才有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混亂局面,這一切的禍根便是源於分封制。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

所以周朝分封諸侯的政策也成了後來各朝吸取的教訓,秦始皇首先實行郡縣制,漢朝雖也分王,但設法縮小各王的地盤,都是吸取周朝分裂的教訓。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錢君史話2019-01-27 16:34:37

錢君以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究其原因其實很多。封建頂多只算是其中之一,而且並不起決定性作用。

紛爭的開端其實並不是從各諸侯國之間開始的,而是從外部開始的。所以,應該是文化上的差異。所以,齊桓公小白稱霸才會“尊王攘夷”的旗號。甚至在諸侯國內部,有的諸侯國偏居邊陲,長期與非華夏文明部落征戰,文化亦受其影響深遠。導致諸侯國之間文化差異甚大。所以在周諸侯國中秦國也被作為西戎,楚國也被作為南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楚患”亦是中原諸侯最大的禍患。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Rockan19742019-01-26 11:15:59

周朝(西、東周)的衰落,原因很多。但是居其首要的,還是“分封制”!

周朝是“家天下”,封地建國所謂“封建”!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諸侯是“天下之一隅”,因分封而建國。最高級別是“王”,這得得到周天子認可才行。後來的事實是:誰想建國就建國,周天子已經不好使了,周邊的諸侯認可,你就是王。

西周時,成周對外控制力算強的,越往後越弱。到了東周,管不了了,乾脆不管。直到人家不讓你管了,就亡國下臺了。

這不是分封制度的毛病,而是後世的“天子”越來越孱弱!中央對地方不能實施有效管理,以致地方豪強勢力越做越大,野心膨脹了就不好弄了。這是人類歷史經驗的積累過程!沒有這個過程,那到現在還是“天子”呢!

周朝的衰落是因分封制引起的,但是它也告訴我們“分封制是落後的制度,已經很早就被淘汰掉了”!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az27772019-01-26 10:24:00

不是。

分封不是做慈善,更像是加盟,盟主只提供品牌(周王朝)和技術(制度),其他東西都是加盟者自己準備的,這是公司快速擴張的手段,店主(諸侯)並不欠周老闆(天子)什麼,沒有諸侯的支援周老闆(天子)也不能稱為老闆(天子)。

打個比方說我封你為燕侯,到北京建國,我承諾不讓別的諸侯跟你搶北京,你承諾建國成功將臣服於我並每年進貢,但是那塊地是要你自己動員家臣去打去佔領的,不是白白給你的,跟誰打?跟蠻夷(野人)打啊。

周王朝就是就是殖民王國。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浸淫之辭2019-01-26 10:22:00

謝邀,並不是。

周以後的華夏,叫中華。和周以前不同,周淡化了貫穿歷史的人種問題,讓種族戰爭基本平息。這是有突出貢獻的。如商代夏,周代商,都是黃種人不同分支之間的爭奪。但周以後,就變成了等階矛盾,好壞也不好評說了。

周人,就是現在咱們的主要組成人種。他們在夏之前,是唐虞爭霸中的唐人。失敗後,虞成為了夏,而咱們這支唐人,被流放去了西北,甚至更西面。直到商後期才逐漸從西面返回,他們歸來後,發生的事情很多人就知道了,周從西面出發,統一了這裡。

然而周人除了平息了黃種人幾個分支人種仇恨的同時,也從外面帶回了濃厚的等階思想。之前華夏雖然有種族間的鬥爭,但鬥爭的主體都是黃種人,都是互相承認的兄弟人種。而西面不同,那裡沒有兄弟,只有赤裸裸的外族,只有勝敗和奴役。這就是等階觀念。

所以後來的時代,等階,成為了社會的主題。加上孔丘等儒人,一代代的灌輸,早已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人格平等的思想恐怕已經沒有人去相信了。然而在上古,這就是黃種人與其他人種所不同的地方,平等!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夕惕若厲232019-01-26 10:37:52

其實因為周本身就是部落聯盟所以不可能完成大一統。除非武王不死並逆料到尾大不掉的未來,再如同漢景帝不惜挑起七國之亂而且有能力有信心戰而勝之。不要忘了後來輔政的周公旦也是封在魯國的所以分封是當時人們對政權認知的必然。而且通訊交通等等侷限了王室對臣民的管轄幅度。就如同今天不可能每個軍區司令直接指揮每一個士兵一樣。當時人們對世界認識也是有侷限性的。他們把公侯級的重要爵位給了山東諸國。當時看起來是大肥肉,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登泰山小天下那是一廂情願。世界太大了。先崛起的雖然是齊。但是處在偏遠的才是真正強悍的比如楚,當時不過是個子爵。但是年滅一國的楚幅員遼闊直逼整個北方諸國。晉也是在周公旦的堅持下週城王后封給弟弟叔虞的一個剛剛獲得的蠻荒之地。秦其實也一樣。正好是南北西三面惡土成就了日後三個超級大國。東面沒法封那是大海。而這個包圍圈裡的每一個足以大到中原的總和。這才是春秋戰國的關鍵。周再大也不過是中原的一份子即使沒有烽火戲諸侯以及東遷等等錯誤隨著力量對比的決定性變化恐怕也會有另外版本的東周列國志。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月下6452019-01-27 10:54:47

這個提問就是有問題的。周祚八百年,春秋三百年,戰國二百年。分封諸國在無人的土地上披荊斬棘,改造自然,壯大自身,才能在犬戎進攻周天子時率兵勤王趕走外敵,延續周祚。

藉由分封,華夏民族走出黃河流域,銳意開拓,才有了古代中國的大部分疆域版圖,又由百家爭鳴才有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又因人口龐大技術發達,對外征伐蠻族,消滅外患,對內七國合縱連橫,最終統一。

這一切的來由都是分封啊,這是在特殊時期而採用的最有效的搶佔古代文明發展空間的政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國運的最好的開始。我們現在來看這片土地上,資源並不多,耕地好像也不夠用,但在古代,絕對是全世界最好的出生點了。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河東來2019-01-26 10:38:35

這個必須掌握分封制的本質,周王朝的分封,是把周天子還沒有完全控制的地方封出去的,由諸侯自己去建。

周天子對天下本身就是沒有實際控制權的,他就像一個武林盟主,當一個諸侯國在封地遇到反抗時,號召其他諸侯國共同去功伐。

或者我們去大膽想一下,這就是武林,這就是江湖,周王朝就是儒教,最大的宗派,領導江湖,領導武林。

像後來統一六國的秦國,雖然把西戎之地分封給秦國先人,但秦國變強主要是秦國自己爭取的,與周天子關係不大。

周王朝相當於今天的教會國梵蒂岡,當時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治理體系,只不過周王朝控制的地域要大一些。

後世講“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叫“令”?就是這個意思。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Mr馮二2019-01-27 09:50:06

可以把這兩個事情看做前後呼應的,甚至勉強有因果關係。

但有一點必須弄明白,周朝分封並不是周天子要和功臣共富貴,而是確實沒有更好的統治手段來治理龐大遼闊的國家。

在郡縣制還沒有被髮明出來的時代,除了相信自己身邊的人,並將天下分給他們去管理,沒有別的辦法。

雖然大家都知道: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全拉倒。

可是事到臨頭,周天子也不得不讓親友上。然後為了防止“三代四代全拉倒”,再設計個周禮,搞出一套上下區分的行為規範和普世價值,希望藉此讓人心安定,統治長久。

奈何野心永遠比恭順更強大,分封制分了天下,周禮卻沒能籠住人心,於是春秋戰國戰亂頻發。

孔子解釋戰亂的原因就用了四個字:“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南州清泉2019-01-27 10:06:19

顯然不是?春秋戰國的動亂根本原因社會發展,生產力在發展,在進步從而引起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及政治結構發生了變化。周初分封功臣宗室一面是犒賞他們的功績,一面是為了戍邊抵禦周邊蠻族 ,應該說當時的諸侯國所在的封地大部分都是待開發的蠻荒之地,周王國是當時最強大的,正所謂強幹弱枝。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不少國家發展起來了,周王室確相對越來越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於是引發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動亂局面的惡果是因為周朝立國之初大封開國元勳埋下的種子嗎?沙中土大溪水2019-01-31 22:10:12

是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