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宗和宋欽宗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宋明明已經危在旦夕卻還聽信讒言?沈淪2018-01-24 21:40:48

宋徽宗沒機會聽讒言:宣和北伐他已經派出了最能打的將軍和士兵,也放權了,可惜軍隊太渣了。至於以後,沒有以後了,他被兒子軟禁了。宋欽宗則是沒主見,主和派說得有理就聽了(當時金軍來勢洶洶),主戰派說得也有道理也採納(保衛太原)——結果軍隊太坑被全殲(二十萬軍隊被七千人各個擊破)。最後開封無兵無將,除了相信六丁六甲,他能做啥?

宋薇宗和宋欽宗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宋明明已經危在旦夕卻還聽信讒言?野狐狸2018-01-21 19:29:31

提問中的宋薇宗應該是“宋徽宗”吧。問題中的“危在旦夕”是指靖康之恥發生時吧。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國開始對宋朝發動攻擊。徽宗被敵人嚇破了膽,匆忙傳位於兒子趙桓,就是後來的欽宗。靖康元年(1126),欽宗在李綱等人的堅持下組織力量保衛汴京。經過李綱等人的苦戰,金軍的進攻受阻。此後,宋朝种師道等勤王軍隊到達,金軍有所忌憚,就撤軍北還。過來半年多,金軍再次來犯,再次兵圍汴京。此時主戰的李綱已經被罷去兵權,金軍的力量也更加雄厚。宋朝君臣一味妥協,企圖和金國議和,但是,金國索要財物的數量極其巨大,根本不可能滿足。面對重壓,徽宗、欽宗都毫無抵抗意志,只知道蒐羅財物討好金人,欽宗甚至最後被騙入金國軍營。靖康二年(1127), 金國洗劫汴京,將徽宗欽宗、皇族人員、大臣妃嬪、工匠百姓等十萬人全部擄掠到北方,是為“靖康之恥”。

宋薇宗和宋欽宗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宋明明已經危在旦夕卻還聽信讒言?

這段歷史,無論是誰,都看著憋屈。在整個過程中,徽宗欽宗都軟弱得難以想象,他們的耳邊不乏主張堅決抵抗的呼聲,但卻偏偏喜歡聽信讒言呢?其實答案可以很簡單。

因為,在他們的耳朵裡,這些讒言並不是讒言。

古代社會,皇帝是最高主宰,所謂“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理論上看,一切都是皇帝的,皇帝和國家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每個皇帝都希望實現國富民強。但是,

如果深究起來,皇帝和國家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

皇帝也是一個具有七情六慾的人,他要著自己的個體利益,要追求生色享受,就會耗費國財、荒廢朝政;要讓自己安全無虞,就希望最大限度避免冒風險。事實上,願意犧牲自己來謀求國富民強的皇帝還是少數。

通俗點說,有理想有追求的皇帝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沉溺在常人一樣的庸俗享受中。

很不幸,徽宗欽宗就沒有太大的追求,更關鍵的是,還有一個膽小的毛病。

你認為抵抗到底是忠言,但他們更顧忌自己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害怕失敗、恐懼死亡。他們會更自私地認為,

一旦抵抗不力,做臣子的被俘尚可投降做官,無非是換一個地方領薪水,而君主投降,有幾個能有善終呢?

當然,衛國衛民本來就該是君王的責任,但人家不想擔責,又能如何呢?

宋薇宗和宋欽宗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宋明明已經危在旦夕卻還聽信讒言?

徽宗欽宗都是從小長在王府裡的人,不愁飢寒,天生富貴,如此環境下最容易磨蝕人的性格。

他們比常人更缺乏堅硬的品質,將士們的血性之言,在他們耳朵裡就是置其於危險境地,如何是忠言呢?這是忠於國家的忠言,並不是忠於徽宗欽宗的忠言。

相反,一些更考慮徽宗欽宗私心的讒言卻很容易被認為是真正替君主分憂的忠言,比如,主張不惜一切代價滿足金人的言論。因為,金銀財物、柴米錢糧都出自百姓,這個痛苦是可以轉嫁掉到,

在自私的君主看來,只要保住自己,管他洪水滔天?

可惜,徽宗欽宗錯估了形勢,最終還是把自己賠了進去。

宋薇宗和宋欽宗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宋明明已經危在旦夕卻還聽信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