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堯王臺是幹啥的?小貝虎言語聽覺康復2018-01-09 18:27:18

堯(拼音:Yao),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勳,起初被封於陶,後遷徙到唐(今臨汾和襄汾),所以又稱唐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傳說出生於“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誕日為上元節。

臨汾堯王臺是幹啥的?

堯王臺俗稱九州疙瘩,是堯舜禹三大古帝實行“禪讓制”的見證地,是中華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諧社會的見證地。堯王臺史稱堯峰、堯山、鳳凰山。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勳;帝嚳死後,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為帝摯。堯好學而能幹,十三歲時就受命輔佐帝摯。帝摯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摯,而歸附於堯。帝摯也自覺不如堯之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以後,將帝位禪讓於堯。

臨汾堯王臺是幹啥的?

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一說十六歲),以唐縣(今河北唐縣)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只求能飽。

堯王臺是堯舜禹三大古帝實行“禪讓制”的見證地,是中華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諧社會的見證地。堯王臺史稱堯峰、堯山、鳳凰山。據清光緒十二年《永濟縣誌》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雷首堯王臺

堯王臺,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稱堯城,堯常亦都與此,後遷平陽。”堯生活簡樸,真心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與群眾同甘共苦,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相傳堯年老後,徵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後採取同樣的方法把帝位讓給治水有的禹,這種推舉方法就是歷史上的“禪讓”。堯王臺曾是堯帝的祭天台、禪讓臺。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都是在堯王臺上舉行。山上現存的三座古廟“玉皇大帝廟”“祖師廟”“堯舜禹三元廟”就是見證。據史書記載:舜“生於諸馮,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都於蒲坂,崩於蒼梧,葬於九嶷山”,除蒼梧(廣西),九嶷山(湖北)不在永濟外其餘都在永濟,歷山就是堯王臺,此處正是堯王訪資的見證地,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堯王在此率舜遊首山,得河圖。著名的九州疙瘩就在此山上,據北京地理歷史學者李寧先生考證九州疙瘩應是當年堯舜命禹治水時,九個州做治水方案的地方。另從廟宇建築風格上看,應建於我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孝魏皇帝興建,廟宇建築有八卦懸頂,上旋獸頭,磚雕圖紋別緻,龍飛鳳舞,古禽古獸,人物花草,活靈活現,文物價值極高山上現存牌匾一副,上書“紫極靈宮”,因古代只有皇帝才用“紫極”二字,所以這塊牌匾足以證明此地是帝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