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普通的題目講了許多遍,學生還是不會做,是學生的問題還是老師的水平問題?卓子951200042692019-01-13 17:35:08

明明是老師已經講過的東西,學生為什麼還是不會?特別是有些題目,老師已經講得很清楚,考試前還特別強調特別交代,但在考試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對這一現實,作為戰鬥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必須進行很好的反思,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我個人認為老師講過多遍的知識,學生到考試時還是不會做,要辯證的看待這個問,對問題的存在做出一分為二的分析,才能得以真正解決。 第一、教師本身的問題 學生“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主要反應在老師的備、教、輔、考各個環節。老師講課時,採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老師把所有的步驟、思路都講出來了,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到這方面去,學生所謂的“聽懂”只是老師具體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當然談不上運用知識解題了。在提倡高效課堂的今天,那就要求老師廢除滿堂灌,精講多練,把課堂的還給學生。 其二是老師不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上課只關注好生,不注意差生,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二)、學生方面的問題 學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預習、聽課、複習各個環節,一是學習的主動性、計劃性不強,所學知識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學習方法,沒有勤學好問、預習和複習的良好習慣。三是對解題的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興趣。具體來說有下列情況: 1、課前不預習,被動聽課。 預習是聽好課的前提,雖然不預習也能聽懂課,但預習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聽,不會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整節課上,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打無準備之仗。 2、聽課時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教材和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主要來源。既不預習也不認真聽課就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上課精力無法集中,學生聽課時人在教室心在外面,在下面看閒書、玩遊戲、聊天。這也是不會解題的一個原因。 3、做作業時沒有認識到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學生做作業急於完成任務,沒有認識到做好作業對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學生對做作業、解法的簡捷性和合理性不夠重視,把作業當成負擔。沒有認識到作業是複習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也是學生“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之一。 4、不懂裝懂,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學生能“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是對“懂”的理解上有誤,有的學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題的每一步,是在老師講解下的懂,看書想不到的地方,老師講課時有提示,有誘導,能想起來,認為自己懂了。同樣的問題,沒有教師的提示,就不能想起來,說明學生的“懂”不是真“懂”,愛面子,不願說不懂;看老師的面子,不敢說不懂。有的學生,老師在講課、講題進得過快,對於一些重要的步驟沒有詳細講解,只是一帶而過。學生又不善問,久而久之,問題堆積如山,學習興趣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學過的知識不會運用,甚至作業也不能獨立地完成。作業一抄了之。不輸入資訊,哪能有資訊輸出? 5、不能及時複習鞏固,幾乎是學過即忘。 由德國艾賓浩斯研究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在接觸新的最初階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間就應及時複習。否則學過即忘。以至於看到題目就產生畏懼感,不願解題,對課本的基本知識、定理、定律熟練程度不夠,成績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6、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上課不記筆記,消極聽課。 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性,課本、資料上的習題從不主動解答,等待老師講解,對自己不負責任,學習上的消極情緒嚴重。上課不記筆記,老師講課時只管聽,且聽得頭頭是道,課後卻找不著方向,原以為聽懂了就記住了,沒有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其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時間稍久就忘記得一乾二淨。 (三)、其它方面 1、課程設定得太多,學習負擔重,沒有預習和複習鞏固的時間。2、社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