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豹眼看歷史2019-08-08 12:37:36

這是一個很好問題。

無論史書還是演義對失街亭,斬馬謖都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馬謖的幾種死法,以及被斬殺的具體細節,有一些出入,也不是大問題。

我一直在琢磨的是,馬謖真的那麼不堪嗎?

劉備真的看人那麼準嗎?諸葛亮真的不會看人用人嗎?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合理的地方嗎?馬謖是否還有別的考慮哪?

馬謖失利的原因大都很清楚啦,再泛泛的討論這個就沒有意義啦。

如果能找到馬謖如此紮營,有合理的可取之處,會否更有意義哪?

作為戰事,不管如何安排,總會是有利有弊。

其中的偶然性很大,勝負的結果很多情況下,是受不可預知的偶然因素決定的。

但街亭之戰是不是這樣哪?

我認為,絕不是因為馬謖偶然的紮營不利就導致了這次北伐的失敗。根本原因是諸葛亮戰略部署的錯誤。

01

諸葛亮的部署

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具體部署安排。

就以《三國演義》的說法,先看一下諸葛亮是如何排兵佈陣的。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上面這個地圖,也是借用網路上的,也無法確知其真實性。

如果按照這個地圖及演義的說法,那諸葛亮、司馬懿及其各自的戰將就是一群豬。

不信,你就聽我說。

其一,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如此重大的事,諸葛亮不事先派人考察街亭的地理情況,這是兵家之大忌,這個都不懂,諸葛亮還打個屁仗。

演義說,馬謖不聽王平的建議,王平不幹啦,要走人。馬謖就給了王平五千人,在山下西邊十餘里駐紮,畫了四至八道地形圖給諸葛亮。諸葛亮一看就知大事不好,真是個事後諸葛亮啊,早幹嘛來!

其二,街亭雖小,干係重大。此處既無城郭,又無險阻。那還守個屁啊。

馬謖去的目的,是阻擋司馬懿從街亭方向進兵,防備偷襲諸葛亮的後路。

這一點諸葛亮明白,司馬懿明白。甚至是個人都會明白,有啥高明之處?諸葛亮有啥神的呢?司馬懿又有何不如諸葛亮呢?

其三,從諸葛亮進兵的路線看,是三路。

馬謖去守街亭,為啥就不能作為奇兵,直接從街亭進軍哪?退一步說,諸葛亮兵力不足,左右兩路只可以做疑兵和防禦。那麼為何馬謖一路,在不瞭解地理情況的前提下,要一定守街亭哪?而不是選擇能夠頂住司馬懿的其他地方哪?

就是說,地方很重要,但不是守禦的戰略要地,幹嘛要在這裡重兵防守哪?

其四,街亭、柳城、陽平關都有大將駐守,就說明司馬懿偷襲的路線很多,不是一條道。如果司馬懿不圍攻馬謖,而是派遣奇兵繞過馬謖,抄了諸葛亮的後路,又會如何?

其五,諸葛亮十幾萬大軍在斜谷,司馬懿不去對抗,反而捨本逐末,去攻街亭。

馬謖帶兵兩萬五千,高翔帶兵一萬,魏延本部人馬至少也要一萬吧,這就是四萬五。

諸葛亮還去哪裡再弄十幾萬,兵出斜谷哪?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1908——1970年),有本專著《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很具權威性,看他研究的三國時期的資料:

魏 : 戶數 103萬, 人口443萬, 兵 60萬

蜀 : 戶數 28萬, 人口 94萬, 兵 10。2萬

吳 : 戶數 52。3萬, 人口230萬, 兵 23萬

這個資料是蜀漢滅亡時的資料,但大體可以推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況。

《三國演義》說的諸葛亮的兵力,僅僅是北伐的兵力就到了二十萬左右,那麼其他地方就唱空城計啦,東吳方向就不留一兵一卒防禦啦,如果其他所有的防禦部署留五萬人,這就是二十五萬。

蜀漢人口僅94萬,兵力佔了四分之一哦,全民皆兵啊。這些人能打仗嗎?

劉備夷陵之戰,除去沙摩柯的一萬左右,最多就是四萬人,幾乎是舉國之兵。

夷陵之戰,劉備幾乎全部喪失了這四萬人,蜀漢幾乎就玩完啦。

諸葛亮經過五年的苦心經營才恢復了元氣。

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二十五萬的兵力。

如果諸葛亮真有這二十五萬兵力,司馬懿是頂不住的。

其六,空城計唱的空城是西城,蜀軍屯糧的地方,

諸葛亮只有五千文武百官及護衛兵力,分出一半去運糧,我就想知道,諸葛亮十幾萬兵出斜谷,就這一條道,你把人都派到哪裡去啦?是空軍嗎?那回防的也很快啊。哦,忘了,那時沒手機啊。

史料證明,沒有空城計一說,也就不多說啦。

其七,諸葛亮不重用魏延,魏延老大不高興。諸葛亮幾句話,魏延欣然而去。魏延那麼無知嗎?如此,怎麼做的大將軍哪?劉備送的人情嗎?

反正是演義,就不去跟老羅較真啦,其他也就不說啦。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02

總之:

1。在祁山——街亭一線,設重兵防禦司馬懿偷襲是正確的,諸葛亮最多能派出一萬多人馬:馬謖五千、高翔三千、魏延五千。

2。諸葛亮不熟悉街亭的地理位置,就把防禦的重點放在街亭上,讓誰去誰都守不住。拋開馬謖紮營不合適的因素不說,那就不是防禦的地方。

3。馬謖在山上守不住,在平坦的地方,沒有任何防護設施,當然可以立木柵,管用嗎?

立在哪?水井邊嗎?先不要說有沒有水源,即便有水源,你馬謖是來幹嘛的?

司馬懿把你圍困起來,你有水喝,就在裡面等救援嗎?

關鍵還是要戰勝司馬懿的軍隊,阻止他繼續南下偷襲諸葛亮的後路。

4。馬謖駐紮山上,每個軍士都不會沒有一點取水的工具吧,準備一部分水,堅持幾天不會有問題吧。如果這個問題,馬謖都想不到,那馬謖就不要活著啦。

能堅持十天半月,諸葛亮那邊就有結果啦。

諸葛亮如此神明,如期取得成功,街亭方面,司馬懿的軍隊也就撤啦。

想不到的是,諸葛亮沒有任何成功,還唱上空城計啦。

因此,我的觀點是:

馬謖在山上紮營,是有可取之處,但也不是完全就正確。

即便能找到更合適的地方紮營,馬謖也頂不住司馬懿,也會失敗。

街亭之失,主要責任在諸葛亮。

這個責任主要還不是用人不當,不是劉備所說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是諸葛亮不熟悉地理情況,就貿然用兵。

更大的問題,恐怕還是諸葛亮這次北伐的戰略安排本身就有問題。

且不去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襲,就諸葛亮自己這套打法,就存在問題。

結論就是:諸葛亮的確很了不起,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諸葛亮真不會帶兵打仗。

諸葛亮謀略很多,防守一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進攻的確不行。

因為諸葛亮考慮問題太複雜,太仔細。想面面俱到,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經典的戰役,基本都是在以少勝多或者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出現的。

碾壓式勝利,沒有經典。

諸葛亮不具備碾壓式的實力,還想萬無一失,如何取勝哪?

這恐怕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有大的收穫的根本原因吧。

三國時期有大大小小上千次戰役吧,不說是經典的,起碼是成功的吧,哪有一次是諸葛亮主導的哪?

諸葛亮善敗,但不善勝。

就是說諸葛亮能在很困難的情況下翻盤,能夠全身而退,但不能在實力相等或略佔優的情況下取勝。因為諸葛亮過於謹慎。看看曹操、孫策、呂布、劉備等等,打起仗來哪一個不是亡命徒啊。

就演義的說法,馬謖是立了軍令狀的,失街亭要斬他全家的。

最後斬了馬謖,還善待其全家。

許多人替馬謖求情,劉禪也有聖旨赦免馬謖。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清楚,失街亭不僅僅是馬謖的責任啊。

諸葛亮自降三級,僅僅是用人不當,也沒必要如此嘛。

恐怕在戰役開始之前,就有人提出諸葛亮戰役部署的錯誤,事後更有人再提此事。

諸葛亮對自己戰役安排的失誤,有個交代吧。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魁哥說歷史2019-08-07 19:52:03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演義中,面對殺氣騰騰的司馬懿和張郃二十萬大軍,後起之秀馬謖臨危受命,並立下軍令狀,與副將王平率領五萬軍隊駐守軍事要地街亭。他到達街亭後,沒有采納丞相諸葛亮叮囑的“五路總口下寨”策略,而是在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

結果,司馬懿和張郃到達街亭後,捧腹大笑,認為守街亭之人“徒有虛名,乃庸才耳!”,斷去街亭山上的馬謖大軍水源,一舉擊潰馬謖,奪取街亭。那麼,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有沒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馬謖考慮到敵眾我寡。

面對蜀漢的節節勝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啟用司馬懿,讓他和張郃星夜馳援。司馬懿和張郃一共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孫禮二人帶領五萬軍隊,幫助曹真守衛郿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及張郃的軍隊大約有20萬人,而馬謖和王平只有2。5萬精兵,和曹魏軍隊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高翔1萬大軍和魏延本部人馬(約5000到1萬),還是和司馬懿的20萬大軍相差懸殊。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因此,敵眾我寡,曹魏軍隊是馬謖軍隊的近十倍,如果在當路五道口攔截魏軍,十個魏兵打一個蜀軍,即使傷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損失10萬魏軍,就可以把馬謖的2。5萬軍隊消耗殆盡。街亭是軍事重地,司馬懿深諳兵法,比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會強行奪取街亭。而曹魏國力、兵力比蜀漢強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漢打消耗戰,司馬懿之類的梟雄,只要戰爭結果,不看過程,也不計較士兵傷亡情況。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其二,馬謖考慮到街亭山上易守難攻。

馬謖知道敵眾我寡,敵方二十萬大軍,還有司馬懿父子三人、名將張頜,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軍血拼,自己全軍覆沒事小,沒完成恩師諸葛亮交代給的任務事大。因此,馬謖選擇了街亭右側的山上,準備山上憑險據守。兵法雲: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半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因此,馬謖率軍到達街亭後,仔細觀察街亭地勢,經過深思熟慮後,否定了諸葛亮和副將王平的五道口安營紮寨建議,決定在街亭旁邊山上以逸待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其三,馬謖考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在自幼熟讀兵法,聽著“兵仙”韓信的背水一戰故事長大的。面對必敗局勢,他看到街亭旁邊的山上,四處不相連,地勢險要思慮再三,決定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自己來個“背山一戰”,心裡想著一戰成名,向偶像韓信看齊。平心而論,馬謖和韓信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敵眾我寡,兵力相差懸殊,只有出奇制勝或抱著必死的決心來和敵人戰鬥,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然而,韓信背水一戰勝了,一戰成名,成為教科書式的兵法大家,而馬謖敗了,敗得一敗塗地,自己也被恩師諸葛亮揮淚斬殺。表面看,韓信和馬謖遇到的情況相同,都是面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面臨絕境,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於馬謖紙上談兵,不懂得時勢變化,才自食惡果。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總結:面對相似的情形,韓信是幸運的,背水一戰擊敗了趙軍,而馬謖是倒黴蛋,背山一戰,被張郃打的四處逃竄,輸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腦袋。因此,馬謖在街亭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卻太迷信“兵書”了,犯了趙括的紙上談兵錯誤,丟掉了街亭,丟掉了自己的腦袋,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時機。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一國之君歷史研究2019-08-09 08:59:57

馬謖在山上紮營的行為毫無道理,不僅沒有道理,而且還錯得離譜。

看待馬謖的行為,一定要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體戰略來看,馬謖根本沒有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擅自上山紮營,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盤皆輸。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從事後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奪取隴右五郡,在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逐漸明朗化後,曹魏大部分有識之士都看出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

以趙雲疑兵吸引曹魏關中一部分主力,以馬謖和蜀軍守住街亭和上土邽,阻斷曹魏關中援軍,然後諸葛亮自已來收割隴右五郡

曹魏隴西郡太守遊楚就明確對攻打隴西郡的蜀軍說:

如果你們能阻斷隴西一個月時間,隴西郡不用你們攻打就會投降,如果你們蜀軍做不到,那麼就不用徒勞無功,這樣只會增加負擔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遊楚說的阻斷隴西,其實也就是諸葛亮在做的,如何阻斷隴西呢?

曹魏的援軍的關中進入隴西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大路,叫隴山道

,適合大部隊開進,

隴山道的西邊盡邊就是街亭

另一條是小路,叫渭水道

,只適合小股部隊行軍,而且難走,

渭水道西邊的盡邊是上邽

,而街亭和上邽就是諸葛亮重點陰擊曹魏援軍的兩個點。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換句話說,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和上邽這兩個點有一個月時間,曹魏援軍就進不了隴西,諸葛亮就能順利佔領隴西五郡,就能達到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的。

現在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到街亭和上邽,街亭是馬謖在守,上邽已被蜀軍包圍,只要馬謖能守住待亭,諸葛亮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

守住街亭,即使守不住,也要拖延時間,只要蜀軍把魏軍阻擊在街亭超過一個月時間,蜀軍就算贏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接下來看馬謖怎麼守呢?

馬謖跑到山上安營扎,放棄街亭城池和水源,等於是把魏軍入進街亭,結果自已被魏軍所圍,斷了水源,不攻自破,馬謖為什麼要這麼幹?

這就是戰略意圖的理解問題,或者是馬謖想建功立業,上山紮營就是想居高臨下打防守反擊,模仿當年黃忠衝擊夏侯淵一樣,居高臨下衝鋒,擊敗魏軍

,馬謖的算盤打得挺好的,但是張郃率領的魏軍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能不能守住街亭呢?

當然能守住街亭。史書明確記載街亭是有城池的,古代的城池一般是阻道而建,你不打下來,根本不可能會繞過去,守城池才是守街亭,馬謖棄城池上山紮營,完全是大錯特錯。

馬謖至少有N多方法可以阻擊魏軍,守住街亭: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1、守城加固防禦設施。

馬謖到達街亭的時候,魏軍還沒有到,如果守街亭,馬謖可以利用魏軍沒到的時間,加固城池,修建防禦措施,就算魏軍到達,也是攻城戰,沒那麼容易打下城池的。

2、利用時間加強防守。

諸葛亮北伐的訊息傳到曹魏時,曹睿很快就做出判斷,派出張郃率軍五萬從荊州出發,趕往隴西支援,也就是走隴山道。張郃可是從荊州出發的,從荊州到街亭有700公里,張郃急行軍走了20多天。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在張郃進軍的同時,馬謖已經佔領街亭,蜀軍已經進入隴西,就等著阻擊魏軍,張郃所率領的5萬軍隊是不可能一下子趕到街亭的,有個先後順序,況且曹魏也沒有5萬這麼多的精銳騎兵,張郃先期到達的街亭的軍隊很可能只有數千精銳騎兵,猜測只有五千人。

如果馬謖守城,張郃沒有攻城武器,怎麼攻?短時間內根本打不下來,張郃是急行軍,人疲馬困,七百多公里,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馬謖以逸待勞,在士氣上也有先機,短時間內張郃沒有辦法拿下城池。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3、利用地形前出防守。

隴西地區山多,關中地區是平原,張郃走的隴山道也就是山谷之間的夾道,到街亭時谷口更加狹窄,馬謖完全可以利用地形,派出斥候前出二十里打探訊息,在谷口部署重兵抵禦,禦敵於城門之外,不要放張郃進入街亭,就算把谷口堵塞也不能放張郃進來。

馬謖完全可以加鹿角,挖溝道,拿石頭堵塞谷口,甚至砍樹擋住谷口,只要能增加張郃進來的難度,無所不用其極,蜀軍有十幾二十天的時間差,完全可以做到,可是馬謖做了嗎?沒有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從頭到尾就搞錯了,他不是守街亭,而是想打個防守反擊,想立個大功,違背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他在街亭之戰中的行為完全沒有道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老威觀史2019-08-18 21:04:22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馬謖在山上紮營,是為了能夠戰勝張郃而採取的改變了諸葛亮一開始的部署的軍事策略。雖然他有他的道理:可以利用山坡的衝擊優勢沖垮張郃的部隊,但是實際上來說這套軍事部署不可行。

因為首先張郃是老司機,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張郃基本從三國剛開始的時候一致打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期的末期,他本身武力值就很高,即便在三國將星雲集的時代,也是一流武將,到了街亭之戰的時候,早已是滿級滿經驗了,當時全天下能和他正面對抗的武將已經沒幾個了。其次張郃帶的五萬騎兵基本都是魏國的精銳,要擊敗這樣一支一流武將帶領的一流軍隊,且在人數上完全佔優,完全不現實。

當然,要說明街亭之戰的情況,我們還要從當時的形勢分析。

漢中進攻長安的路線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如圖,從漢中通往長安,一共有五條道路,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之所以諸葛亮喜歡走祁山道,就是因為其地勢平坦,適合大兵團運動作戰,所以在諸葛亮五次出擊魏國的過程中,有兩次是選擇走了祁山大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況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走了祁山大道,但是在戰前,為了迷惑魏軍,他派出趙雲、鄧芝偽裝成了蜀軍主力,走陳倉道。對此,魏軍中計,派出了曹真帶領主力部隊在陳倉與趙雲對峙。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這一招聲東擊西可以說用的非常的巧妙,諸葛亮見魏軍中計,便率領蜀軍主力走祁山道,向著隴右三郡殺了過去。

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並不是奪取長安,而是奪取隴右。因為蜀國的國力和當時的魏國差距太大,光是人口基本就是不足100萬對500多萬,所以在兵力上雙方不是一個檔次的。在人口、土地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實際上最好的做法就是爆一波兵,去對方那裡搶佔地盤,獲得了更多的地盤就可以爆出更多的兵,把優勢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這是穩妥的做法,也符合諸葛亮的性格。

諸葛亮於是就帶領蜀軍主力“突然”出現在了隴右地區,隴右地區沒有防備,很快就基本被諸葛亮打了下來,當時隴右只剩下了隴西城沒有攻下,只要攻下隴西城,那麼整個隴右就是蜀國的了,今後打長安,就可以以隴右為基地進攻長安,從隴右出發不但地勢平坦易於進攻,而且隴右產糧食,後勤也比漢中進攻長安要大為改觀。

街亭之戰的情況

接到隴右的急報,魏國皇帝曹睿知道上當了,於是親自坐鎮長安,從荊州調來了當時魏國第一大將,張郃,命令他率領五萬騎兵支援隴右。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從長安到隴右一共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隴山道,一條是陳倉渭水道。

而當時的情況是,魏延和吳懿在負責攻打隴西城,斷絕了隴西城與外界的聯絡,可以說拿下隴西城只是時間問題。

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在陳倉渭水道和郭淮對峙,張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隴右,就只能走隴山道。而街亭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只要守住街亭,張郃就無法支援隴右。

如果諸葛亮守住了街亭,那麼隴右就等於拿下了,有了隴右地區,諸葛亮接下來進攻長安就遊刃有餘,可以隨時對長安發動大規模進攻了。如果守不住街亭,那麼張郃就可以支援隴右地區,隴右就拿不下來,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撤軍了。

所以街亭是關係到全域性勝負的關鍵。

馬謖的抉擇

馬謖當時應該是立功心切,急於在眾將面前表現自己,就違背了諸葛亮給他的戰略意圖——拖住張郃,而是擊敗張郃。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如上圖,這是當時馬謖將軍隊駐紮在山上的效果,紅色表示蜀軍,藍色表示魏軍。魏軍主帥張郃,如果大家熟悉三國的話都應該知道,張郃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能夠從三國早期一直打到晚期的大將之一,滿記滿經驗而且武力值爆表,當時全天下能跟張郃抗衡的將領已經沒有幾個了,而他手下的五萬騎兵基本都是魏軍的精銳,所以要戰勝這支部隊,在馬謖只有最多2萬人的情況下是基本不可能的。

馬謖駐紮在山上,是想利用山坡的衝擊力,在張郃部隊趕到山下時一鼓作氣發動一波衝鋒衝散張郃的部隊,從而擊敗張郃。但是實際上在面對張郃這種老司機的情況下,馬謖失算了,張郃三面包圍了山上的馬謖軍,而在包圍圈外駐守街亭城池的王平只有1000多人,根本無法救援馬謖。張郃斷了馬謖的水源之後,馬謖所部就基本只能等死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如果按照諸葛亮部署主力當道阻擊張郃,交戰的時候基本就是這個效果了,兩邊因為是高地,不適合騎兵衝鋒,所以張郃就只能出動步兵作戰,中間因為有城池的緣故,張郃部隊一時半會是衝不過去的,基本就會打成一個僵持的局面。

而馬謖的任務不是擊敗張郃而是拖住張郃,所以不需要勝利,只要能擋住就行,這樣的話,勝負難知。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馬謖選擇上山紮營是為了擊敗張郃,事實證明不可行。如果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當道擋住張郃,不求戰勝張郃,只求拖住張郃,至少是可行的。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薩沙2019-08-07 09:25:4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當然是沒道理了。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雖然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作法,但從來沒有連基本的飲用水都無法保障的軍隊。

當年項羽破釜沉舟,仍然留下3天糧食。而楚軍和秦軍近在咫尺,正常來說大規模戰役3天時間也就夠分出勝負了。

項羽的3萬騎兵在彭城之戰擊敗劉邦56萬大軍,只用了半天時間。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所以,項羽破釜沉舟雖冒險,也是留有餘地的。

項羽是告訴士兵,此戰我們要拼盡全力去打,勝利是非常有把握的。如果此戰打敗了,我們也不要再活了,連糧食都沒有。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但馬謖就屬於莫名其妙,在沒有飲用水的山上作戰。

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只要12個小時就會感到難以忍耐,戰鬥力大減。

如果超過2天不喝水,軍人就會失去戰鬥力,不戰自潰。

3天不喝水,人直接就脫水而死了,不用敵人來打。

當年上甘嶺上缺水,後方不惜代價往上面送水,犧牲了很多人。但一個人背不了多少水,還要同時帶著糧食,就改為運輸蘿蔔。蘿蔔吃多了燒心,又改為運輸蘋果。

當時後方下達軍令狀,只要能夠帶一框子蘿蔔或者蘋果上去,就直接立功。

據戰爭統計,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傷亡的運輸人員高達1700多人,佔了參戰部隊傷亡總數的14%。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看看,這就是水的重要性。

馬謖以正常估計為一萬軍隊的話,加上軍馬需要,那就是一天需要30噸。

馬謖自然也會有一些飲用水儲備,但1天就需要30噸,這點儲備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面對久經戰爭的張郃,馬謖使用這種招數簡直是自尋死路。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一來曹軍戰鬥力強悍,絕對不亞於蜀軍。

二來張郃的兵力要強得多,正面交鋒馬謖也不是對手。

三來張郃戰鬥經驗豐富,指揮能力突出,迅速發現馬謖的問題,立即將其包圍在山上切斷了水源。

而馬謖率領士兵進行幾次拼死突圍,卻都被張郃阻攔。

久攻不克,又沒有飲用水,馬謖的軍隊迅速不戰自潰。

其實,張郃只要繼續包圍幾天,甚至不用攻打,馬謖的軍隊就要全部渴死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笑看三國風雲2019-08-02 17:27:56

套用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來談論馬謖是非常合適,沒有經歷過實際經驗檢驗的理論終究不能夠認為是正確的。而馬謖把軍隊駐守在山上,從理論上計算是對的,但是實際操作確實不正確的,他沒有正確的理解這次戰役中他真正目的,因此馬謖在山上紮營是沒有道理的。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的任務。

諸葛亮給予馬謖的任務非常清楚,就是駐守街亭擋住張郃大軍前進,只要完成這個任務就是勝利,至於傷亡從來不是需要考慮的,哪怕馬謖拼光了所有的部隊,只要擋住了張郃就算完成了任務。

馬謖錯誤的理解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也許是諸葛亮本人沒有向這個新人講清楚本次戰役的根本目的,那就是為了接應南安、天水、安定郡的反叛,同時奪取隴右五郡,如果這次戰役到達了目的,那麼就可以俯視長安,在戰略上佔有主動權。

一言蔽之,馬謖的任務就是阻止張郃的援軍,而諸葛亮率領的部隊才是主力,馬謖只需要策應諸葛亮的行動,不需要馬謖去擊敗張郃。一旦張郃擊敗馬謖,就會導致諸葛亮腹背受敵,功歸於虧。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的有利時機。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馬謖據城防守,對抗張郃的部隊還是有成功希望,以諸葛亮小心謹慎的處事方式,這麼關鍵而且重要的事情交給馬謖去做,如果沒有成功的把握,諸葛亮也不會冒險的。

第一,委派副手王平。

王平雖然跟隨劉備比較遲,但是為人正直,作戰勇敢很受劉備和諸葛亮的欣賞,因此王平被委任無當飛軍的第一任指揮官,雖然人數只有一千人,但是這是屬於那個時候的特種部隊,作戰異常彪悍,後來在馬謖失敗後,他們能夠全師而退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了王平的協助守城,馬謖是如虎添翼。對於馬謖來說,正面對戰比較危險,但是守城還是有餘的。

第二,高翔領軍居左作為羽翼。

只是王平輔助,諸葛亮還不放心,就另外委派了高翔率領了一支部隊在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應馬謖,如果馬謖出現危機,這樣就可以從左面接應馬謖,以減輕馬謖的壓力。

第三,魏延在街亭的右側山谷接應。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諸葛亮還派了大將魏延率領一支部隊在街亭的右側街亭接應馬謖,以策應街亭守軍,防止他們腹背受敵。

馬謖其實擁有的時機還是相當不錯的,左右都有人接應,自己只要全心守城,確保城池萬無一失,可以有效減輕馬謖守城壓力。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採取的措施。

情況不是按照諸葛亮想要的方式走,馬謖認為左右側翼有人保護,如果自己還縮在城池裡面被動的抵抗,他就無法取得更大的勝利。在他的想法中,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置死地而後生才是最好的進攻;固然蜀兵人數比張郃要少,戰力比他們差,但是把他們放在絕地上就可以激發他們死戰的勇氣,馬謖的想法很好,但是張郃是名將,不按照常理出牌。

第一,張郃的戰術方式。

看到馬謖把兵力全部搬到山上紮營,作戰經驗豐富的張郃當然不會立即仰面攻打山上的蜀軍,蜀軍山地作戰可不是善茬。張郃首先佔據交通要道街亭,然後將上山的所有的要道封鎖,接著挖斷所有的水源導致山上的蜀兵沒有水喝,同時派兵阻隔左右兩側的援兵,至此馬謖成了甕中之鱉。

張郃以被動變為主動,現在輪到馬謖著急了,不得不向山下堅固的柵欄進攻,一個來回下來,蜀兵士氣大跌,守又守不住,攻又攻不下來,達到了張郃的預期。

第二,馬謖的指揮。

馬謖是一個新人,以前沒有指揮過軍隊,在軍隊裡面也沒有嫡系部隊可以調動,來到這個部隊首次作為指揮官,上下之間沒有形成完全服從的狀態。遇到這樣危急時刻,馬謖需要屬下捨生忘死的衝鋒和無條件的服從,但是處於慌亂的部隊已經不受馬謖的控制。指揮官的威嚴完全蕩然無存,沒有辦法約束部隊恐懼的心理,從而導致全軍潰散,一鬨而散。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在面對張郃這樣的臨陣經驗豐富的名將,馬謖最好的方式就是據守街亭以左右兩翼為掩護,互相呼應以確保拖住張郃的大軍,這樣才能夠讓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完成任務,這才是馬謖的主要任務由此可見馬謖在山上紮營是沒有一定的道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酒鬼說事012019-08-08 16:38:11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他數次北伐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此次北伐,出了兩次奇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此次北伐,是蜀漢沉澱了五年之後的一次突然襲擊。曹魏的隴右邊防地區疏於防範,北伐軍打出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在北伐大軍的行軍途中,諸葛亮遣趙雲、鄧芝兩員戰將,帶領一支偏師出斜谷道,入駐於箕谷一帶,佯裝攻打右扶風郿縣地區。諸葛亮親率大軍,走坦道直取隴右,打出了“聲東擊西”的效果。

諸葛亮的這兩次出奇,使得曹魏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支援到隴右地區,所以北伐軍非常順利的就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隴右五郡已得其三,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果實。

眼看平吞隴右諸郡勝利在望……

但是!最終由於馬謖的街亭失守,使混戰下的各條戰線,都受到了一定的連帶影響,諸葛亮只好選擇撤退,第一次北伐徹底宣告失敗。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那麼?馬謖為什麼會失掉街亭,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具體原因,可以從陳壽的《三國志》中找找答案……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是因為“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在《三國志·王平傳》中,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是因為“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在《三國志·張郃傳》中,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是因為“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結合《三國志》中馬謖失敗的原因,以及對北伐整體局勢的分析,馬謖這個人,確實是“紙上談兵”,而且還好大喜功。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在戰略方面,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整體戰略部署……在隴右地區的混戰局勢中,街亭的唯一作用,是阻擊曹魏關中方面的援軍,使他們無法介入到隴右地區的混戰之中。因為小小的街亭隘口,是曹魏大軍快速進入隴右的唯一通道,在必須爭取時間的情況下,張郃唯一的進攻方向,就只有街亭。

而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一個月左右,因為此次混戰的戰略核心點,隴西地區的攻堅任務,大概只需要一個月左右。

換句話說,只要馬謖守住了這一個月,等到諸葛亮拿下了隴西郡,那麼!張郃的五萬大軍,將會不戰而退。

畢竟隴西城池已失,諸葛亮隴右四郡已經連成了一片,張郃支援隴右的意義就不大了。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張郃貿然深入隴右,乃為孤軍深入。所以!只要馬謖守住了這一個月,街亭的戰略地位,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是馬謖沒有那麼做,他壓根就沒想守……

馬謖想幹什麼?當然是找張郃決一死戰了,依山紮營,而且捨棄了水源,選擇了一座孤山。這明顯是玩“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節奏嘛!

讓他去守,他偏要去找張郃決戰,想要擊敗張郃,這樣才顯他能,馬謖這個人,有點太過於好大喜功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在戰術方面,馬謖是“紙上談兵”之典範,玩的是一塌糊塗……

首先!他無實現經驗,無統軍之才……

王平傳中有一句“舉措煩擾”,也就是說,馬謖對部隊的分置排程,是非常混亂的。說明他沒有統軍之才。

其次,他的戰術思想,漏洞百出……

戰術方面,他想學劉備的“定軍山”一戰,利用高山的優勢,打出居高臨下的氣勢。

但是南山跟定軍山相比,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邊是一座孤山,沒有水源,而且退無所退……

當然!馬謖選擇在孤山紮營,並不是沒有想過水源以及退路。王平傳中,原文為“謖舍水上山”,馬謖是主動捨棄水源。

這麼做的目的,肯定是想學習兵家前輩項羽、韓信的戰術思想,想效仿當年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跟張郃來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

但是!他還是忽略了一點,無論是項羽的破釜沉舟,還是韓信的背水一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短時間內與敵軍交兵。

也就是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方,往往都是進攻方。反觀馬謖,他只是一個防守方,居然也玩起了置之死地而後生?

張郃只要圍而不攻,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馬謖大軍沒有交兵,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只會不戰自敗,壓根就打不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所以!馬謖的依山紮營,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在戰略方面,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在戰術方面,馬謖的戰術漏洞百出。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西府趙王爺2019-08-13 23:14:24

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居高臨下,絕地反擊!

馬謖選擇山上紮營無非就是想掌握一個戰爭的主動權,理論上講無可厚非。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水源”,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源,再強的軍隊,再精妙的部署,那都是空談。

這一點在史書上都被強調過: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三國志·王平傳》)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張郃傳》)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所以按照當時的情況來分析,馬謖在山上紮營是為了對敵人形成攻勢,只不過是他的想法超越了實際罷了。

馬謖領到的任務:

街亭之地對於蜀軍至關重要,諸葛亮當時正帶領著蜀中主力出兵伐魏,街亭是自己大後方的關鍵要塞,軍隊所有的給養糧食都需要從這裡經過,如果失去了這個戰略要點。

蜀軍不但會出現糧草供應的問題,而且敵人還能從前後兩個方向對自己形成“夾擊”之勢,這是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的。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所以在佈局街亭防線之時,孔明可以說是做好了萬全之策,隨行偏將有魏延、高翔和王平,三人在蜀漢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戰將,王平還是當時蜀漢“特種部隊”的指揮官,雖然安排給他們的防守兵力並不算多,但是守一個街亭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此“華麗”的陣容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阻止張郃引軍衝破街亭(注:是阻止而不是擊敗)。

馬謖“誤解”自己的任務。

如果馬謖將營寨安排到山上,那麼他的意圖就不僅僅是防守這麼簡單了,按照當時蜀漢軍在街亭的佈局來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主體軍隊有馬謖和王平坐鎮,高翔帶領自己的兵士在營寨左邊進行策應,如果馬王二人所帶軍隊遭受了敵人瘋狂的攻擊,高翔也可以隨時出兵從側翼分擔他們的壓力。

除此之外,魏延所部也佈置在了街亭右側的山谷之中,這個位置相當於街亭“警備團”的大後方,只要有人鎮守,就可以防止主力軍被敵人圍而殲之。

在這樣嚴密的佈局之中,馬謖幾乎確信了自己絕對能守住街亭,這種心理“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竟然認為自己可以主動出兵擊敗魏軍。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自己的左右兩側都有強將進行保護,敵人只能在正面和自己進行戰鬥,而馬謖又把營寨安排到了山上,攻擊之時居高臨下,雖然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依然有擊敗敵人的可能,這或許是他紮營“上山”的重要動機。

馬謖“夢想”破滅

如果按照以上分析,他把營寨安排到山上是非常合理的,只不過這種“合理”只是存在於理論層面,到了實際的作戰中就會露出致命“缺點”了。

張郃是曹軍陣營中一名出色的將領,作戰經驗比馬謖(他只不過是一個新人)高出太多,當他第一次看到蜀軍紮在山上的營寨以後,就已經有了擊敗敵人的策略。

蜀軍佔據高處,如果仰面衝殺必然會陷入被動局面,所以張郃打一開始就放棄了衝殺上去的想法,他找來自己的各個部將。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讓他們各自帶領一部分軍士去封鎖水源和糧道,山上蜀軍需要依靠山泉水維持生活,不過這些山泉水的源頭都被敵人“掐掉了”。

這樣一來,原本佔據主動的馬謖瞬間成了被動的一方,紮營在山上反而變成了壞事,為了不被敵人困死,他只好組織軍隊向山下進行衝殺。

不過張郃早就預料到了敵人會試圖反撲,他已經在山下築好了堅固的防禦營寨,雖然馬謖藉著山勢衝擊下來,但他始終沒有辦法衝殺出去,面臨這樣的困境,這支蜀軍只好敗退收場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綜上所述,馬謖紮營上山在理論層面是非常合理的,不過由於他本身的作戰經驗不足,又理解錯了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再加上他面對的又是張郃這樣的名將,所以最終也只能讓出街亭。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礪劍堂2019-08-01 17:11:25

馬謖是襄陽人,他以前所活動的地方也大多是在長江流域,這就使得馬謖在其統軍作戰的經歷中對於安營紮寨的考慮偏向於高處紮營,防止營地被洪水淹沒。當初關羽水淹七軍就是因為北方將領紮營的時候沒考慮到水勢的問題在窪地紮營才被關二爺得手的。馬謖也一樣。他在乾旱的西北地區紮營的時候卻依照南方多水網地區的經驗,那紮在山上被人斷糧斷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沉墨歷史2019-08-04 15:55:46

馬謖失街亭,是戰術的失敗,戰略上是成功的,只是遇到初為大將的馬謖,執行力不強,導致整個街亭的失守。

劉備死了沒有幾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此次北伐是蜀國組織規模最大,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如果這次北伐得以順利進行,達到入主關中,兵逼長安的局勢。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因為街亭的失守,諸葛亮的全部成果化為泡影。

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的建議,兵出奇招,偷襲子午谷,更沒有重用魏延鎮守街亭,而是派了從未上過戰場,毫無實戰經驗的“

參謀”——馬謖。

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險道,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阻擊司馬懿派出的張郃大軍透過街亭攻擊諸葛亮後方,諸葛亮同時還為馬謖上了幾個保險: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1、委派了作戰經驗豐富,處事穩重的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輔助馬謖堅守街亭;

2、委派了高翔率領一千精兵在左路接應街亭,算是街亭防禦的衛軍;

3、委派了魏延率領一支人馬埋伏在街亭右邊山谷內,作為街亭防禦的右衛。

這樣的配置對於馬謖守街亭來說絕對足夠了,因為街亭這個地方本就是險要通道,只要駐軍於大道,駐上高大木欄,道上挖深坑,張郃的一萬人馬在峽谷之中,無法施展,要攻克馬謖防禦相當不容易。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要馬謖死守,但是他忘記了馬謖的本職工作——

軍中從事(參謀)。

馬謖深受諸葛亮的喜愛,但是不得劉備的歡心,所以在官職上一直沒有得到晉升,諸葛亮這次委派馬謖其實也是為了給馬謖機會,立得軍功,好日後提拔。

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馬謖沒有理會到,馬謖認為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到了,更何況作為參謀,他有自己更為奇特的想法:放棄街亭大道,駐軍山頂,引魏軍圍山,蜀國援軍反包圍魏軍。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這個戰略設想非常大膽,大家是不是有點眼熟,對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之戰,張靈甫也是這個戰法。

馬謖不顧副將王平的勸阻,一意孤行,駐軍山頂,設想張郃大軍攻山,他就固守不出,等待援軍一到,順勢衝下山來殲滅魏軍;張郃不理馬謖,直走大道,馬謖可以攻其後方,命令高翔,魏延合圍魏軍。

戰略設想很完美,但是千算萬算,沒有算準河北名將張郃,張郃大軍到來了,看到馬謖駐軍山頂,立刻命令士兵伐木造欄,圍住山腳,控制山頂的水源,圍而不攻。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這下傻眼了,雖然他設想了這個完美計劃,但是沒有與左右兩隊衛軍即使溝通,現在被圍山頂,水源斷絕,敵眾我寡。馬謖沒有指揮過戰爭的經驗,慌亂中指揮不力,導致士氣低下,雖被王平率領的軍隊所救,但是街亭失守,張郃大軍一直殺到了後方。最後被王平的疑兵之計嚇住停下來。

綜上來看,馬謖駐軍山頂,有他自己的戰略想法,但是由於沒有指揮戰爭的經驗,導致戰略設想無法施展,導致了街亭失守,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受挫,只能匆忙回兵,蜀國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北伐全面失敗。

如果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計謀,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效果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泠朔2019-08-07 11:40:22

要是有道理,也不會敗的那麼慘了。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鴻雁長飛1462018-08-16 13:23:25

所謂成王敗寇,敗了就是敗了,馬謖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一場敗仗已經決定他的命運,而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道理,我覺得是有的,首先,馬謖既然是一方主將,諸葛亮就不會管你山上山下紮營,只要你守住就可以。後人為了展現諸葛之智,把責任全推給馬謖,說他不服從命令導致戰敗,這就是對馬謖的不公正。

馬謖面對的是魏國精銳兵團,名將張郃親自指揮。面對張郃,馬謖估計自己在野戰中贏不了,既然如此,不如上山據守,張郃不敢無視馬謖,也不敢貿然攻山,自然可以堅守,可是沒想到,張郃直接斷水,馬謖急了,沒水什麼也幹不了,可以說馬謖臨敵失儀,導致全軍潰敗,馬謖負主要責任。但野戰估計馬謖也不是張郃對手,所以諸葛亮負次要責任,北伐開始諸將皆曰用魏延吳宜為將,諸葛不用,提拔小字輩馬謖,可以說諸葛亮用人不當,沒有正確瞭解馬謖的能力。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大志遠思想空間2019-08-07 12:51:14

馬謖守街亭在山上紮營,沒有任何道理,連紙上談兵的趙括都不如,馬謖的能力是最差勁的,整天要裝出一副什麼都會的樣子,不知天高地厚的馬謖參將,只能參謀軍事的人。

首先馬謖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方,分不清是進攻方還是守衛方。置之死地而後生講的是進攻方,一個置字表現出了主動性,方陳是主動進攻一方。而馬謖呢,去守街亭,記住是防禦,進攻要越快越好,而守衛方讓對手越慢越好,馬謖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諸葛亮讓馬謖守衛街亭,擋住就行。怎麼擋住呢?利用地勢,把隊伍放就勢而行,就很好地擋住了。遠處有弓箭,近處用滾木雷時,一到時間圓滿完成任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任務。

馬謖去山上幹什麼?他去守什麼呢?山上是禿山,運糧運水就是個問題。山上不是必經之路,還以為孫悟空翻山越嶺呢。前面有平川大道可以透過,高山上,是想看戲嗎?司馬懿帶兵馬在山下大道上平安透過,馬謖在山上觀山景嗎?所以馬謖果然失敗了。

歷史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及背水一戰,性質上他們都是進攻方,屬於不成功則成仁。所以馬謖犯了根本性的錯誤,馬謖被殺的不冤枉。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某且說句公道話2019-08-03 20:58:02

馬謖在街亭上山紮寨我覺得毫無道理!不知道當時馬謖想到的是哪個兵法典故。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事情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魏國雍州各郡防備不足無力抵抗諸葛亮大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投降。魏明帝曹睿親自督師長安,意欲收復三郡,地圖顯示要收回南安和天水兩郡必須經過街亭,因此雙方在街亭大戰在所難免。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諸葛亮派王平馬謖堅守,坐等魏軍司馬懿張合來攻。馬謖紮營山上,王平紮營山下平地互為犄角,如若一方被攻另一方從背後殺出,把對方合圍。理想很美好,怎料對方不配合。王平被張合部隊纏住,馬謖部隊被司馬懿圍住,弓箭手準備,先餓他兩天再放火燒山。馬謖部隊火中突圍,山下又有弓箭手射殺漏網之魚,馬謖艱難突圍,兵士死傷殆盡。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當時設想的幾件事情都沒有發生,發生的都是他沒意料到的。

馬謖預想一:互為犄角,相互支援。這條計策還不是馬謖的初衷,是王平不聽馬謖軍令而做出的權宜之計

然而,一方面,張合猛攻王平,王平也非張合敵手,只好且戰且退,自顧尚且不暇哪有機會幫馬謖破圍;另一方面,司馬懿圍住馬謖,圍而不攻,切斷水源,有下山突圍的弓箭手射死,馬謖只好看著王平被打無法下山支援。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預想二:若敵軍上山攻打他,他就滾木擂石先砸他個七葷八素,砸完了再士兵從高地往低地衝殺,一樣佔據優勢;若敵軍圍山,後路被斷,手下士兵必當以一當百,奮力死戰,學一把項羽的“背水一戰”。總之怎麼打怎麼有優勢,這個才是馬謖的初衷

然而馬謖自己並非項羽,士兵都害怕,誰先衝誰先死,各個退縮不前。而且馬謖這個比項羽的“背水一戰”難度還大,要想跟魏軍一戰必須先衝過熊熊烈火,衝過了烈火還有敵軍的弓陣。馬謖最後關頭的搏命一擊放不出來,士兵再有意志力碰到烈火也是百搭。就好比兩人搏命相殺,劣勢一方想用自己的性命換掉人家條胳膊,結果被人掙脫,自己只能含恨而亡。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孫子兵法》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此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第一條說的就是馬謖這種情況,必死,可殺也。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如果說情感2019-08-08 01:54:06

說馬謖是紙上談兵,都是馬後炮

,成王敗寇,如果馬謖成功了,擊退了司馬懿,守住了街亭,那麼我們很可能把這場戰役跟韓信背水一戰,項羽破釜沉舟相提並論,成為戰爭史上的經典成功案例。

馬謖在山上紮營當然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居高臨下,佔據地理優勢,氣勢上就壓過敵人,待到敵軍到來山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俯衝下來,當年老將黃忠斬夏侯淵不就是這麼幹的嗎。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這就是造勢,孫子兵法勢篇講到,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如此來講,這一做法是深合兵法的。還有,如果敵人切斷水源怎麼辦,馬謖的想法也很有道理,置之死地而後生,絕境中將士們必勇氣百倍,以一當十,克敵制勝。

但是,既然沒有成功,肯定是存在邏輯漏洞的。

第一,他的對手是司馬懿,鷹視狼顧,抓住一絲破綻,就不會給對手任何活命的機會,很明顯馬謖在此人面前還是小學生的水平,需要交學費,只是這個學費有點貴,北伐大業斷送,還丟了小命。

第二,立功心切,好高騖遠。

放棄在當道立寨,百萬敵軍也不得過可保萬無一失,但那是守勢,馬謖自負才能,認為要以攻為守,不僅要守住營寨,還要在此建立奇功,職業生涯首秀,一定要出彩。當你出拳的時候,最脆弱的胸部就暴露無遺,頂尖高手對決是絕不會放過這致命一擊的機會的。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第三,當然啦,後人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提出失街亭是存在疑點的,懷疑背後有某些陰謀,馬謖只是犧牲品,這個說法無可考證,僅供參考。

失街亭,馬謖時運不齊,也有諸葛亮的責任,王平和魏延救應不力也有關係,但是不管怎麼說,馬謖身為主將,

有輕敵之過,有失地之責,這是無法翻案的事實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木榮雨北2019-08-17 20:19:31

如果單純的只是一場戰鬥,像遊戲《全面戰爭》那樣,據山而守,居高臨下,以高攻下,自然是勢如破竹。這也是馬謖據山而守的重要戰術優勢。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

然而,如果深入去了解整個蜀軍北伐戰略戰術的部署,就能看出來,據山而守街亭是沒有必要的。

先要說明一下,西漢時由於一場地震導致漢水被斷成西漢水和漢水,如上面地圖所示,古代轉運糧草不便,有江河作為水運,運輸能力不是靠肩扛車拉能比的。所以劉邦當年能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可以千里機動調兵,打三秦守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蜀軍北伐,多次以糧盡而敗,也正因為看到這個弱點,魏國司馬懿才能經常用拖字訣,不戰而勝諸葛亮。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數次北伐中,仍然打出極為漂亮的機動作戰,所以說諸葛亮用兵水平真的非常高。這一次北伐,目的其實就是要奪取隴右,這樣就對關中形成兩面而圍,同時隴右對關中有高屋建瓴的優勢,又有渭水相連,可以說打下隴右之後,蜀國奪取關中就非常有希望,北伐成功也就在此一舉了。那麼要奪取隴右,阻斷關中支援就極為重要了,這樣如遊楚所言: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

本來這個駐守街亭的任務,最好是諸葛亮去做,但是因為祁山阻擋在蜀軍的糧道上,這就使得諸葛亮不得不派兵攻打祁山,讓馬謖去守街亭。

走的時候,諸葛亮還特意交代了,只要守住街亭不失,就是大功一件。然而馬謖卻並不想簡單的只是守住而已,因為劉備在臨死的時候說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現在終於有機會獨自領兵,他當然會選擇不僅僅要守住街亭,還要擊潰魏軍。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已經是骷髏了!據史書記載魏軍來了五萬,而蜀軍沒有記載數目,但是以蜀軍總兵力才十萬而且還分兵多處搞策應,諸葛亮帶的這一路後來還不能與魏軍交戰,估計這一路兵力應該不會過三四萬,主力還要打祁山,估計守街亭者兵不會過萬。

而且本來兵就少,還與副將進行了一次分兵,搞所謂的掎角之勢,這就扯淡了,畢竟這不是遊戲,真實的戰爭中,士兵不可能為了你一個命令就去送,然後讓你包了個圓…馬謖在整個排兵佈陣的過程中,都能看出他紙上談兵,誇誇其談,。實際上馬謖跟著諸葛亮也算是東征西討幾十年,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與其說缺乏實踐,不如說性格過於自負,剛愎自用,不聽勸諫。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淮安市潮音建材有限公司2019-08-03 16:22:56

按軍事指揮能力上說,在古代打仗來說軍隊住守在山上是一個最大的錯。

馬謖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你怎麼看?生命動力644757882018-08-17 10:14:07

沒有實戰經驗,考慮不周,馬所屯兵的上是孤山,水源保不住,容易被圍山。如果被圍通訊兵不能出去報信就直接與大本營失去聯絡是最大敗筆。當道紮營是正確的。張郃短時間內攻不破,大本營離街亭300裡,隨時可以派人向大本營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