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工務考證人2021-03-08 16:56:06

君子有三不朽,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徳,立不朽之功。張載可以說出這樣的話已經很牛逼了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舊事舊人歷史說2021-03-12 19:58:48

一、橫渠四句:聖賢的精神實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出自北宋哲學家張載的《橫渠語錄》。

自從這句話說出以後,近千年來頗受一些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儒家學者推崇,近代學貫中西的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它概括為

“橫渠四句”。

至今仍被不少人常常引以自勉自勵。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二、你行你來:題主問題的實質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看到這樣的問題,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一句在網路問句頗為流行的“你行你來”!

用“你行你來”這四個字來概括本題的實質,

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

我以為,似乎在題主看來,因為張載說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他自己就必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似乎無可厚非,但這其實是妥妥的“強盜邏輯”。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雖然儒家向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人先正己”的主張,一些有素養的儒家知識分子也是按照這種成聖成賢論來嚴格要求自己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成聖成賢!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正如網上有網友所說的:一個普通的客戶在評論冰箱的好壞的時候,沒有必要會製冷。魯迅先生早就說:

試將粗淺的事來比罷: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試來做一碗好的看: 但他卻可以有幾條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沒有“嗜痂之癖”,沒有喝醉了酒,沒有害著熱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三、張載:流芳百世,只此一言足矣!

由此,我想說,已經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已經不用了,立什麼心,立什麼命,繼什麼學,開什麼太平。

因為他這句話說的本身很有道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一句話說白了,這句話之所以流傳並不是因為他本身,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絕學,開了什麼太平,僅僅是因為他說的有道理而已。即使他沒有立什麼心,立什麼命,我們也不能否認這句話有道理,因為因人廢言不可取!

我想大部分人之所以知道張載,也並不是因為他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祭了什麼絕學,開了什麼太平,大部分人之所以記得他,只是因為他告訴我們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注:

張載為天地立的心是“氣”;

張載為生民立的命是“文”

張載為往聖繼的絕學是“關學”

張載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第一次構建了完整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到我發言2021-03-07 23:01:37

如是降伏其心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風清揚1290945122021-03-07 23:00:58

本來不想回答的,因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問度娘。還有,我知道的也不多,但是剛好我是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讓我對張載有點映像,這個人很牛,他可以說是新儒學的奠基人,我們都知道王陽明很牛,因為他是新儒學的代表,他的心學影響了很多人,甚至毛、蔣都很推崇他,連日本戰神東鄉平八郎都戴著一個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的牌子。他比王陽明還牛,他是王陽明的長輩,也是朋友,他影響了王陽明,就是說老師也不為過。

他研究了什麼?帝王之學。我們都以為帝王之學是周易,其實不完全,新儒學是把易經與儒學融匯貫通,行成的新學問,區別於程朱學派,所以叫新儒學。他把朝代甚至人類的新衰更替研究的很透,他進一步把八卦進行了衍生,一極生兩極,兩極生四象,從而有64卦。乃至推算到人類大的迴圈是一萬九千九百八十天。這些我無法去判斷對錯。但是我記得前些年說2012是世界莫日啥的,跟他比起來簡直是小兒科。別以為國外的都是神,實際上咱們的老祖宗聰明太多,只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造成很多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被稱為偽科學或者封建迷信被無情拋棄,這個世界上,真正去研究真理的不多,尤其是追問人類的生與發展。

不想寫了,我說了,想要了解全面的,還是好好去讀下書吧。我不想誤導你,畢竟我知道的只是皮毛。

對了,還有一個人也是他的朋友,就是被稱為新儒學的陸王學派的陸九淵,都很牛,只是張載被歷史的星光湮沒了而已。但不表示他不牛。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思念是一種病352021-03-07 22:49:04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山谷讀史2021-03-07 23:52:31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成了一代代儒學知識分子人生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埋頭苦幹、殫精竭慮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特別是中華民族每到歷史的重要關口,總有人挺身而出,為了民族血脈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嘔心瀝血,奮鬥終身。

一干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張載的名言沒有過時,它早已溶進一代代知識分子的血脈裡,開始新的歷史征程。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戰狼和綿羊2021-03-28 22:16:24

先做一個假設。假設這四句是我說的,你們看到這四句會怎麼想?毫無疑問,說這話的人頭腦肯定是有問題的,自命不凡。自以為是,就是傻逼一個。再來做一個對比:岳飛,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幾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達了說話人的家國情懷。最後用邏輯來分析一下,心是什麼?命是什麼?說話人講清楚了嗎?其實並沒有。大部分人的解釋,其實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腦補上去的。總之,這幾句話什麼都不是,就是表達情懷。這種情懷中國文人自古有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早可追溯到屈原。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心是謂中2021-03-08 07:39:08

何謂為天地立心?《禮記•禮運》有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並進而闡釋道:人之所以為人,止是一心。宋代理學家袁燮發揮道:人生天地間,所以超然於群物者,以存是心焉。心者,人之大本也。

《傳習錄》中有段對話:

“你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

“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人,又什麼叫做心?”

“只是一個靈明。”

故而我也借先賢提出的題目試闡述之,如下:

人所以特異於禽獸者,在其有知覺靈明。知覺靈明即所謂人性,此其一也。

充分發展心之知覺靈明,即是“盡心”,此其二也。

“知性”,即是人的知覺靈明的自覺自知,此其三也。

人的知覺靈明愈發展,則其性即愈得實現,所以“盡心”,亦即是“儘性”,此其四也。

心,譬如水;性,水之理。性之所以立乎水之靜,情所以行乎水之動,欲則水之流而至於濫也。性者,體也;情者,意也;欲者,知覺也。此其五也。

凡此五者,亦即《孟子•盡心上》所述之微言大義。

人乃天地之心。《易·繫辭》雲:“天一地二。”何謂也?謂萬物惟心也。老聃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者,天也。二者,地也。三者,人也。先有其人,後有其物;先有其身,後有身外之物;先有其主體,後有其客物,客物者,體之用也。是故《尚書•泰誓》雲:“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心者,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所以存乎發與未發之際。總而概之,天地萬物,發育流行,鳶飛魚躍,潮起潮落,無不是“心”之功用。未發之時,則心是一人人皆有,而不可指其一而言之“理”;已發之時,則心之功用顯現,是可以具體而言之“氣”。理者,性也。氣者,情也。性情統而言之,“心”也。是故《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心之未發,謂之性;性者,心之體。心之已發,謂之情;情者,意之動。在天地萬物而言:心之體者,即理也;意之動者,即氣也。理主而氣運,惟心統之。心統性情,亦統理氣。

《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者,心也。明明德者,明心也。明心,即見其性。所以《易》曰:“窮理盡性,乃至於命。”云何見性?熊十力雲:“性真之流行,而為吾人一身之主者,便名本心。《管子•心術》雲:‘心之在體,君之位也。’此即謂本心。本心之自明自了,是謂見性。非別有一心來見本心,方雲見性也。恆時保任此本心,無令放失。則一切動念發慮處,是便知是,非便知非。當惻隱時,自知惻隱。當羞惡時,自知羞惡。當辭讓時,自知辭讓。萬善之端,百慮之所出,皆以本心為其源。本心者,內在固有之權度也。慾念萌時,極度自在。吾人如能保任此權度,則邪欲不得橫流。譬如主人持權,群僕效命,群僕所為作,皆主人之為作也。欲從心不逾矩,即欲成為性之慾,亦同此譬。千聖相傳,內聖外王之道,其根極在此。堯舜執中,執此而已。孔門求仁,孟子求放心,求此而已。朱子存天理,陽明致良知,致此存此而已。”

人之本心,原本清明,具眾理,應萬物。“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朱子《大學章句》)

橫渠四句教言“為天地立心”,《禮記》雲:人者,天地之心。橫渠先生又在《經學理窟·詩書》中講:“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故知為天地立心者,在吾自心而已矣!明吾自心即是為天地立心。如何明心?曰:為往聖繼絕學。往聖之學固足以明心見性也!

夫道也者,妙契同塵,離形得似,理無不統,遊刃萬機。聖人體天弘道,故能澤被蒼生,垂文作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故《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陽明先生《答聶文蔚書》: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視民之飢溺,猶己之飢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非故為是而以蘄天下之信己也,務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堯、舜、三王之聖,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悅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嗥嗥,殺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蠻貊,而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為其良知之同也。嗚呼!聖人之治天下,何其簡且易哉!

聖人之學,無非心學。孔孟朱王,心心相傳,一以貫之。其義有二,一曰學統相承,二曰道統相傳。

比如孟子,雖然不是子思在世時的弟子,然而其思想卻是直承子思無疑,因而也可以算是子思的“私淑弟子”。學統、道統的傳承,並不一定是在世時的師徒授受,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的聖賢都要著書立說的原因。考稽經傳,我認為,陽明之學術實際是直承朱子晚年之定論,而世間所流行之比較之所謂“朱王異同”的“朱子學”,其實是朱子早年的未定之論。至於說陸象山,其學術淵源更是來於程子(明道先生)無疑,這也是歷朝歷代學者所公認,從這個層面講,程朱陸王只能是一個學統、道統,而非兩個。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伊川先生曰:“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異……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二程集》)

《朱子集註》雲:“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

陽明先生曰:“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尊經閣記》)

盡心則可以知性,知性則可以知天。此之謂“下學上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子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易經繫辭上》)成性即成其本性,存存謂保全、育成已存者,亦存養本性之意。人有此性而存養之,成就之,就可以通達道義了。這就是諸聖所說的“保任功夫”,亦即道義之門戶。孔穎達疏:“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

成性存存,即明明德、致良知,即“存其心養其性”的盡心功夫。盡心這個概念,作為功夫,意謂悉心竭力,最大程度地擴充四端。盡,竭盡,極至,無所不用其極的極(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作為境界,盡心即明心,如大學說明明德,明德就是本心。盡其心即明自本心,知其性即識自本性,知天即知天命,上達天道。

《孟子》的“盡心”與《中庸》的“儘性”原是一回事。《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大學》的明明德、止於至善和“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朱子的存天理,先師陽明的致良知,都是盡心。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歸根結底,無非修身,無非盡心。

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只是一門學問,即是“心學”。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飛天彩麒麟2021-03-08 01:03:53

閒話不說,百度可知,我就單刀直入,對問作答了。

立什麼心?答曰道心。何為道?何為道統?答曰天地化成人文政治之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諸聖賢一脈傳承之道統。聖賢之道統,源起孔孟,孔孟之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屬於理想化的概念,在哲學上作為邏輯之始,構成先驗之絕對真理,以為後世模範。孔孟之道原本建立在封建宗法親親尊尊之義上,是血緣姻親之治道,中間被秦始皇冷酷的斬斷十幾年,但劉邦造漢又部分地恢復了基於血緣的諸侯國,其後經歷兩漢的經學政治、魏晉南北朝的世家豪族政治,無論怎樣,都“以孝治天下”,意味著從親親之義可以在邏輯上推廣至普天之下,因為兩漢的諸侯豪強、魏晉南北朝計程車族門閥,實際上都是龐大的社會領導階級,其本身就是基於血緣的,是跟儒家親親尊尊的核心經義相契合的。隋唐行科舉,逐步消解了這種基於血緣而建構的領導階級,於是乎整個國家就出現了道統危機,隋朝二世而亡,唐朝極盛而衰,血緣宗族崩潰,整個社會開啟了原子散漫化,五代十國正是由於缺乏一套凝聚人心、團結力量的新思想道統,所以才最黑暗無比,比五胡亂華還要遠遠不如。宋朝穩住基本盤後,在中華本部裡大行科舉,宗族徹底消解,社會散漫平鋪開來,小家庭小宗族化,親親之義在邏輯上只限於很小的範圍裡,無法再推論至普天之下,造成王朝統治的法理性危機,也造成了始終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積貧積弱局面。宋儒們正是基於危機意識,帶著問題,而開始了一番震爍千古的思想開拓。張載就像西方的聖·奧古斯丁一樣,把孔孟之道形而上學化了,使儒學不再是單純的政治推論和樸素的倫理道德,而有了本體論的意義。換言之,孔孟之道本身概念化,具有了最先的邏輯性,張載重塑了一個新道心出來:天人一體,類似於西方的三位一體。不同的是,西方宗教是有個人格神,張載則是有個概念化的天。西方人向教皇效忠,宋朝人應向天子效忠。宋以前,天,是經驗的概念;張載二程以後,天,是先驗的概念。於是乎,即便沒有了中間領導階級,天子和百姓也可以直接建立聯絡,因為都是天地生成的,天地是父母,君臣百姓就是兄弟,兄弟就該互相幫助扶持,天子皇帝相當於嫡長子、長兄(如父)。張載就這樣解決了道統危機。

立什麼命?繼什麼學?開什麼太平?答曰:因為有了形而上學的建構,剩下了全屬於形而下的順理成章。立的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命,道統一立,百姓知其精神依歸所在。繼的是孔孟儒學,道統新立,開闢了儒學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境界。開後來宋元明清民國700年社會太平,道統一立,散漫平鋪的小家庭小宗族能夠直接運用儒家親親之義去指導家族生活——祠堂、鄉約,儒家教條走出廟堂、走出士族豪門,“飛入尋常百姓家”。《白鹿原》裡白鹿村的祠堂、鄉約,就是民國時期的儒家教條的物質載體,張載及其弟子正好就是關中陝西人士,影響不可謂不深遠。陝西也不過是全國的一個縮影而已。明朝真正把張載二程的思想付諸實踐了而且形成了制度,後來又被清朝一股腦兒的繼承了過去。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莪就不懂了2021-03-07 22:39:32

天地立心,乃傳承華夏民族之宗教信仰。

生人立命,乃追求大同與民主國家之願景。

往聖絕學,即正名以儒為核心的華夏文化。

萬世太平,籲將此文明及精神,播撒全球,惠及萬邦。

張載立了什麼心?立了什麼命?繼了什麼學?開了什麼太平?不聽扎心話2021-03-17 11:37:18

宋之後,三個朝代兩個是異族,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北宋的所謂大儒,除了動動嘴皮子還能做啥?還弄個橫渠四句,不知道噁心誰?如果一種精神和信仰真能傳承,中華民族後來會破敗到如此地步?

中華民族的崛起從來不靠腐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為人民服務”才是真正的曠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