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夢古先生2019-04-09 00:38:56

矛盾論,化也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呂永亮2019-04-08 18:18:55

面對利益:‘’兔子不吃窩邊草,近水樓臺先得月‘’。面對生命:‘’輕以鴻毛,重於泰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面對這種種變化,王陽明創立了“心學”理論,提出了“知行合一”行事,有點狠毒的“內聖外王”的原則。

面對這種種變化,韓國人傻逼了,韓國人終於總結出了中國人的作風~尼瑪‘’隨機應變‘’才是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這是一個“人性”問題,不是“說”,只能‘’悟‘’。王陽明與韓國人這是例子了……

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同,每個人心裡大概會產生出自己“心裡明白”的答案了吧……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東坡文創2019-04-09 04:56:22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這兩面性就是相反的特性矛盾又統一的存在。隨著事件的發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會發生轉換,所以主觀上側重哪一面也會發生轉換,這就是看似同一個問題會有截然相反的理論解釋。

這其實在中庸之中就能很好的體現,月盈則虧、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福禍相依…中國傳統思想其實老早就注意到事物的兩面性,而且兩面性無時無刻都存在,不可去除和分割,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目前的主要矛盾去做平衡,這就是中庸之道,它跟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方法論是相似的。

比如產品質量和產量問題,在外部資源(如人工、機械等)一定的情況下提高質量,必定降低產量,而提高產量必定降低質量,這個時候就需要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比如質量已經達到80分,超出合格線了,主要矛盾就是產量問題了,那麼提高產量就“一蹴而就”了;如果質量剛滿60分甚至還未滿60分,這時的主要矛盾就是質量問題了,寧可把產量降下來,保證合格率,這個時候就是“欲速不達”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徐汝洋2019-04-09 00:58:17

凡事有利必有弊,有白天就會有黑夜!不必想得太複雜。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六維空間623214862019-04-09 13:41:46

中國人自古就沒有邏輯思維的概念,論證時東拉西扯一大堆調成漿糊,把人搞得雲裡霧裡,於是博大精深就來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我早已看穿了2019-04-08 23:42:48

孔子說:言必行,行必果。小人之道也。不必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只要自己明白自己的行為符合義就好了。

這可能能回答題主的問題,立場不同,情況不同,選擇不同。大義不虧就好。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相反的詞義呢?西河的字說2019-04-08 16:32:50

提出的問題跟漢字沒有關係。漢字的博大精深是指漢字的形音義裡蘊含著豐富、厚重的歷史、社會、文化等等資訊。題主的兩句話是對一個問題的兩種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