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樣理解《心經》?奕中吉祥2020-07-04 13:19:52

《心經》不是念念就可以得到解脫,印證圓滿的。

是要發之於心,充分理解經文的原意,並且運行於五蘊及諸法的

涅槃中來。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鴻鵠錦繡2020-07-07 16:03:02

《心經》!《心經》中蘊含著什麼?能讓人這樣執著地每日抄寫、默頌。參悟《心經》的意義何在?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通俗地講:

《心經》就是佛道之中看到凡間眾人的一切繁雜、無耐、浮躁,從而產生了不忍,然後把自己的見解與所悟到的“道”之內涵公示於天下,讓天下凡人從中感悟,讓感悟到的人能在這短短人生中更好地享受人間之美好的篇章。

“照見五蘊皆空,除一切苦厄”:

看到形象、情慾、意念、行為、心靈這五蘊都是空的。也就是說,菩薩領悟到凡間的這“五蘊”都是虛無空蕩的,人之一生就是過往,不要過多地去計較得失,不要去強行地追尋,削尖腦袋、挖空心思地去鑽營。所有的一切是需要順勢而做,自然而為,而不可強求。

強求,就會出現異想,

出現達不到目的時就去想歪招,就會想出不符合人道的想法和做法。為了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就會傷害他人,甚至傷及他人性命。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無中生有,嫁禍於人,將人置於不復之地,甚至傷人性命。

比如:

當年在一家投資企業打工,主要工作是經濟合同的簽訂,老闆為了將本樓座霸為己有,與負債的房產主簽訂了50年的高利貸合同,並許諾給房產主每月2萬元的生活補償。但在合同完成簽訂後,把房產主一腳踢開,生活補償成為虛無。進而房產主因債務問題入獄6年,6 年之後,房產主一氣之下,借用社會勢力,兩家因財打做一團。最後,兩敗俱傷。雙方誰也沒得到該樓盤的經營權和產權,卻被社會勢力藉口出人出力出費用,強佔了樓盤的經營。演出了一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現實劇。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間的萬事萬物情慾、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既然是空的,何不放下。

浮躁之中求心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無利無法生存,這是人類物質生存的基礎,所以天生就有搏利的慾望,但搏歸搏,卻不可浮躁。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將人引向歧途。人需將心靜靜地沉下來去追尋自然。在自然之中見立功績。

自然之中見功績

我們在生活中也見到過很多胸有成竹之人,他們不急不躁用自己擁有的才華,一步步打造著自己的從容人生。在自然而然中體現著自己所擁有的本事,量力而行,瞭解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這樣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從容做事。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去抄心經、感悟心經的內涵,其不單單是修身養性,更重要的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冷靜地去體悟在這慢慢人生旅途中該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正確地看待社會,正確去判斷人生中的命運多舛和坎坷,從而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自己內心明瞭。內心明瞭了、知道了,心自然就會沉穩,就會不浮躁,就不會去埋怨,就不會義憤填膺,才會知道順其自然,心存從容不迫才是真正的人生。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馬上皇帝2020-07-04 20:07:22

讀《心經》

謝謝邀請!《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多個字,但《心經》是六百卷《大槃若經》的總綱。《心經》是觀世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親自加持下講的經,一般的佛經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而《心經》沒有,並且省去了《開經偈》和《迴向偈》。《心經》有很多版本,一般都以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為準,為了避李世民的諱,觀世音菩薩改成:觀音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觀音菩薩,在深行智慧到達彼岸時,照見了色,受,想,行,識(形象,情慾,意念,行為,心靈)這五蘊都是空,將一切的苦難度置於外。其中: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渡。

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是:舍利弗,色就是空,空也是色,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也是這樣。(舍利弗,解空第一)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舍利弗,一切法相都是空相,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不增也不減。(空相不是沒有,而是以空為體)

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意思是:因為空中無色,(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無眼界(色界),直到無意識界(無色界)。即:(六根,十二處,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意思是:沒有不能瞭解的,也沒有不能瞭解的盡頭,直到沒有老和死,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十二因緣)。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意思是:沒有合集痛苦修道幻滅,沒有智慧的所求,所以得失無所謂。(苦,集,滅,道,四聖諦,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意思是:菩薩覺悟後,依照心經的原因,心中便無牽掛。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意思是:沒有掛礙後,就沒有恐怖,就能遠離黑白顛倒的幻想,就能達到智慧的彼岸。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依《心經》的原因,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果位。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因為知道《心經》,是神通廣大的咒,是光明普照的咒,是至高無上的咒,是無法比擬的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意思是:能消除一切的苦難,真不是騙人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意思是:所以才說《心經》咒語。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是:其咒語說: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快到彼岸去吧!去修成正果。

《心經》主要是講觀世音菩薩,給舍利弗以及眾比丘說佛法的過程。《心經》重點講破:一破色,二破空,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破四真諦(苦,集,滅,道),破五蘊(色,受,想,行,識),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破十二處(六根,六塵),破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破十二因緣(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直至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說法步步深入,從六度(般若波羅蜜多)開始,講到生死的流轉;從聲聞羅漢果位,講到圓覺菩薩果位。最後達到不生不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究竟涅槃,證得般若(如來藏智慧)。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無知無相2020-07-05 20:34:29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心經代表覺圓滿,色空相融無二端。

空中含有物永珍,變化無常隨緣顯。

緣生氣象千千萬,緣滅轉頭不相見。

生滅在心不在物,無緣對面看不見。

生滅有無在其間,覺後空空無大千。

心無掛礙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無生無滅無來去,無修無證自圓滿。

本自清靜無掛礙,無動無靜觀自在。

緣起性空無諸相,性空緣起法圓滿。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不可說1428156582020-11-23 00:12:25

心經260字,大乘了義經典佛法。我讀了10年的心經,背的倍兒熟,但對微妙法的真實義還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今年似乎開了點竅,才敢淺薄地講一下自己的悟解。

心經是教你認識人生,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的方法。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我們以色受想行識為真,故有顛倒夢想。色受想行識屬於後天客塵的,把五蘊當真,即是一切苦厄的種子。不在執著於色受想行識,即解脫掉人間的種種痛苦。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不到一定境界解釋的都不究竟不徹底,明心見性了,看到真空實相了,自然能明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二元對立的法,菩薩也沒有完全證到實相的果,所以還要繼續證,透過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菩薩道以達到證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真法界,真空實相,佛的果位,涅槃寂靜,如來如去。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性,佛性,自性,當下。佛菩薩,三途六道皆在此建立。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以至無所得。明自心見自性了,真空實有的自性不立任何知見,不破任何知見,清淨無染。天地萬法萬物萬相皆是我一人一念真心所變現,沒有哪一樣不是我。

末學悟解的不究竟不圓滿,還懇請同修們,大德們,善知識們幫助末學做究竟圓滿的補充!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清風506715962020-07-04 10:55:55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瑩紫2020-07-04 16:45:08

最喜歡“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沒有牽掛就沒有煩惱。煩惱都是自找的。不該想的不是你的就別再痴心妄想,非要飛蛾撲火,到頭來除了一場空,什麼也得不到。只會更加痛苦。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優優10242020-12-07 12:03:34

《心經》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等,這裡的“空”指“空性”而言,指事物的性質、屬性是 空性的。“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觀念,也是《心經》般若思想的核心要義。

然而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是否以認識一切皆空為最後目的呢?其實並非 如此,“一切皆空”只是在修行中所應達到的一個較淺層次的認識,有了這種 認識雖可以擺脫由於對物質或精神的事物的愛憎取捨所帶來的苦惱,使人達到 一種“自在”的精神狀態,但它本身仍是執著。把“空”看做一種特有的形 態、境界,作為追求的目標,就難免陷入新的苦惱。因此,在取得“一切皆 空”的認識以後,還應再進一步,即認識世界萬有本無“有無之相”,沒有任 何差別;人們也應取消頭腦中的“有無”觀念,這樣才可以“處有不有,無心 於有有之場;居空不空,不在於空空之境”。這種超脫有無之外,物我冥通的 精神境界,就是“涅槃”。這時的認識才是最高層次的認識,它可用三個字表 示,即“無所得”。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冷暖自知ZWF2020-07-05 16:28:28

心者,念也。說通俗點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到目前我們的科技對我們的思維研究還是很淺薄的。我們從科學的層面上對相關的文字做不了更好的解釋。《心經》應該是更高層次的科學。是目前我們所不能解釋的科學。觀自在菩薩究竟是人發展到哪個層面上了?行深般若波羅蜜。這都是文字,文字其實是對相對應的事情的說明和概括。有這樣的文字就應該有這樣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們理解不了《心經》裡面的事情。就菩薩二字我們都沒更好的解釋。我們一般就說那是宗教那是神,是我們人力所不能及。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西西濃裡2020-07-06 07:44:39

《心經》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美國漢梵佛經譯者PINE 2004)。

一、《心經》簡介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此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註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

二、《心經》的三個重點

《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開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祂可以讓眾生智慧到彼岸,成就-三乘菩提。

《心經》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心

,也是《心經》最主要的宗旨,亦稱為空性心,祂本來就在,未來也不會滅,祂真實存在——不是如佛門有些法師、居士們主張:“祂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將 佛所說真實有法的空性心變成虛相法,成為 佛所說的斷見外道。

第二個重點:不生不滅的 空性心

借著種種緣,出生了經中所談的蘊處界諸法等 空相;而被出生的蘊處界空相,卻是生滅不已的虛妄法。

第三個重點:空性心、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

空性心本身不生不滅,而在世間上可以現前體會不斷生滅的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存在。這兩者的體性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不生不滅的法,後者是生滅不已的法,由於這兩者的體性完全不同,不屬於同一個法,所以稱為非一;又蘊處界及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藉緣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區域性的體性,攝屬於空性心的一部分,與空性心不異,所以稱為非異;合此非一與非異,名為非一非異。

也就是說,空性心與空相兩者之間的關係非一非異。這個道理猶如手與身體一樣,手是手、身體是身體,兩者非一;可是,手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說手不是身體,故名非異;合此手與身體之間的關係,為非一非異。

此外,也解釋《心經》第一段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參明心的菩薩,現前雙照“真心本來自在”以及“五蘊皆空”,並轉依真心無所得的體性,因而度了一切苦厄。

當知道及把握這三個重點後,就不會偏離《心經》所講的範圍,也不會被惡知識所誤導;因為已經有能力判斷,避免走向與佛法無關的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走上男女雙身邪淫外道中,因而延遲自己成佛的時程。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三、《心經》中的三剩菩提

在三乘菩提中,只有佛菩提實證這個真心,而只有實證這個真心才能成就佛道。下面簡單分析一下三乘菩提:

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所覺悟的法道。

聲聞菩提乃是聲聞人聽聞 佛語開示,觀察蘊處界虛妄,並將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中無有一法存在,僅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獨存而已,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緣覺菩提,乃是緣覺所覺悟的法道。也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有一個“識”,到這個識為止,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祂,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這個識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

因此,緣覺觀察蘊處界等法都是虛妄,唯有這個識才是真實,所以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這個識存在,所以將自己的三縛結斷了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舍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三界現身意。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由此可知,緣覺菩提乃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無餘涅槃還有一個本際真實存在。祂在哪裡?不知道!也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佛菩提,乃是菩薩覺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從十信位對 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圓滿十信位轉入十住位,開始在外門修菩薩六度萬行;

經歷七住明心,開始在內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以及十住眼見佛性—眼見自己的身心與山河大地虛妄的如幻觀,因此圓滿十住位,依序轉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

於十地圓滿後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集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要,不管是自己身體的內財或者是金銀珠寶等外財統統佈施出去;

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出現,於夜後分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薩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薩經歷五十二階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從菩薩最基本七住明心開始,了知萬法都是從這個真心出生,不能外於這個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現;如是次第修行,經歷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後證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心經》所說的真實內涵,不離《心經》所說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在內;離開這個心,這個《心經》就不能稱為《心經》,應該要改名了!蘊處界及諸法以及三乘菩提等法也就不存在了。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東嶽神差2020-07-04 11:08:32

修行就是修歸本心,這就是根本。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7501依依2020-07-04 05:58:41

[祈禱][祈禱][祈禱]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持名2020-07-04 09:19:49

般若波羅蜜心經,五蘊皆空菩薩行,揭諦波羅僧揭諦,以無所得故覺醒。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朝氣蓬勃的塵埃2020-07-04 12:20:03

理解僅限於文字,理解不等於懂,也不等於悟性,看到的未必真實,萬物隨心,不真不假,不高不低,不虛不實,不老不死!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三善道2020-07-04 19:53:58

心經是最早被映入眼簾的經書,在所有居士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每天功課不能少,哪怕你是一個不信佛的人,但是也有人告訴你,讓你孩子多讀一些心經噢,孩子會聰明的。具體心經的含義來說,那末學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紅塵尋真理2020-07-04 19:04:03

《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共268個字,是佛教的核心經文,是唐朝唐玄奘高僧,從西方即現在的印度地區,帶回大唐翻譯,經文內容闡述了佛教的人生輪迴觀點,人生的虛無。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篇經文,不同的人,讀起來有不同的感受。崇拜者,把經文裝裱起來,掛在大廳中央禮拜;不信者,什麼色色空空太難懂。

大家怎樣理解《心經》?聖明61522020-12-07 16:44:00

佛說一切經,最後就是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