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長風浩蕩2019-09-25 10:32:41

那你認為致良知之後的無善無惡是個什麼意思?是殘忍狂暴愚蠢偽詐麼?你是隻看到無善,沒看到無惡吧。

無善無惡,是不再需要善惡標準做自我約束。人會走之前得爬行,得扶著牆,需要找可靠的扶持,那麼學會走之後還需要判斷哪個東西可靠哪個東西不可靠麼?

貨利財色是客觀存在,私慾是主觀現象,這二者如何能等價?只是,貨利財色不等價於私慾,不僅是說貨利財色不等於私慾,更是說貨利財色不等於沒私慾。判斷有無私慾,就直接看有無私慾就行,別從貨利財色上找。特別是既不能透過貨利財色說私慾,更不能從貨利財色上說沒私慾。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職業網評2019-09-25 10:41:43

隨便講講,節肢動物沒有情感也沒有思想,卵生動物有情感但沒有思想,胎生的哺乳動物有情感也只有少量思想。人類有情感、有想法,在能夠分別善惡後,人類完成了第一次覺醒,成為智人。而致良知完成之後,人類會有第二次覺醒,沒有人願意做惡人,自然不需要區別誰是善人,誰是惡人,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從而形成高度文明的社會。

私慾人人都有,一個人為了私慾追求功名利祿。當一個人成為富豪、或者極高權力地位之後,不需要再做私慾的奴隸,使自己陷入私慾的泥潭。有了財富和影響力轉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地瓜薯條君2019-09-25 10:22:08

這是因為古人的觀點,現代人要善於融合中西古今裡面優秀的文化甄別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魯中居士2019-09-25 12:48:43

這題目反映了概念內涵混淆的厲害。“良知”已經表明有了善與惡的區分啦!仁義禮智信是做人之“義”,是考訂道德的!私慾在人性的社會方面表相為“名、利”!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qianyuming123452019-09-24 21:34:30

所有的善惡,公私都是人類對社會活動制定的標準,各個社會階段都有自己的標準。不可能有絕對的善與惡,公與私。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處在什麼社會制度下,就用什麼樣的道德標準就好。

致良知後是無善無惡,那為什麼又有禮義仁信?為什麼偏偏“貨利色名”是私慾?正道行28182019-09-26 09:17:01

回邀答。

所謂“良知”,即天賦的道德觀念;《孟子 盡學》說:“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即不假思索就存在;所以儒家認為是人類天生的道德意識,與生俱來;正如《三字經》所言“人之初,性本善”。北宋程顥、程頤首創理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後世稱之為程朱學派,也叫程朱理學;理學提倡性理,認為理為宇宙的本原,人性為理的體現;所以提倡“窮天理,去人慾”;程朱理學由於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援,成為長期在思想界有統治地位的思想意識。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發展陸九淵的心學思想,用以對抗程朱理學,提出“致良知”之學說;認為封建倫理道德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倡“知行合一”,即良知與行為是相互統一一體的,知就是“知是知非”,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並強調言傳身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也就是“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並寫出了對明代中期以後影響很大的《傳習錄》一書。

所謂“致良知”,王守仁把這一功夫稱為“致知格物”,認為天理即良知本存在於人本體中,人們只要推及良知於客觀事物,行為活動自然合乎理,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這個倫理道德標準也就是“禮義仁信”,它並非對立於“良知”;而“致良知”後,由於良知本性固有,行事都有倫理道德規範,還有善惡之分嗎?在王守仁眼裡,主體是人,人的良知是可以啟發誘匯出來的;程朱理學認為主體是宇宙,宇宙決定人本性,兩者顯然是相抗的。

“貨利色名”,財富、美色、名望是人慾的體現,永遠是私己的,與良知之善比,是惡的;所以王守仁強調良知之“致”,也就是使之達到使之實現;因此在教育上倡導誘發漸進,以使其“良”。